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 http://www.znlvye.com/
这段时间,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纪录片《进城记》正在全国电影院线上映。这部前期拍摄历时两年半的纪录片,聚焦遵义市新蒲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讲述搬迁群众从“出山”到“进城”的生活点滴。
王训尧、刘永强、张声燕……这些搬迁群众或许没有在纪录片中露脸,或许在镜头里一闪而过,但他们同样是《进城记》“主角”,他们同样书写了“战贫”故事,他们同样在向更美好的生活迈进。
进城
超市、幼儿园、小卖部、饭店……王训尧边走边看,发现安置点比照片上还要漂亮,医院和学校离这儿也不远,更是乐了,心想,好日子总算是来了。
今年70岁的王训尧,4年前从新蒲新区永乐镇新民村搬到松源小区。小区位于新蒲新区新中街道,是遵义市唯一一个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点。
“以前每天早上5点就得起床,先走2个小时的山路送孙子上学,然后再回家干活。”王训尧曾认为,那样日复一日的生活永远不会有变化。
直到一天,村工作人员到家里告诉王训尧,因符合搬迁政策,他们要搬家了。
“搬啥子家哦,钱都没得,买不起房子。”王训尧皱了皱眉头,搬家这个事他也想过,但每年土地里“刨出来”的那点钱只能勉强生活,搬家无异于妄想。
“王叔,你们直接过去住就行,国家都给你们准备好了,房子和生活用品全部都有,不要钱。”工作人员向他解释。
王训尧看着工作人员递来的新房照片,还是有点不敢相信。
年11月9日,天还没亮,载满搬迁群众的大客车从永乐大山中驶出,朝着新蒲城区前进,到新家时刚好天亮。这一时间安排寓意“越搬越亮堂”。
刚一下车,一个戴着工作证的人就迎了上来。
“大叔你好,我叫姚修远,你喊我小姚就行了。你们搬过来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一会我们留个电话,方便联系。”
从王训尧手中接过行李,姚修远笑呵呵地说:“走,我们先去看新房。”
来到新房,看着崭新的房间和崭新的家具,王训尧反复念叨着一句话:“好,好,好,感谢共产党,感谢国家!”
如今搬来城里4年了,孙子在城里读书,儿子儿媳有了稳定的工作,王训尧从“出山”前那个为生计发愁的农民,变为了一个在家颐养天年的老人。
安居
“他刚搬来时可是天天念叨回老家,说是舍不下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现在啊,可没有听他再提起过这事儿。”
被老伴儿笑呵呵地打趣后,刘永强略显得不好意思。他们夫妇俩从新蒲新区三渡镇平丰村搬迁到安置点幸福小区。
“从前哪能想到农民离了土地还能过活啊,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和老伴儿在这里安享晚年。”刘永强说。
让夫妻俩安心的,除了这里的生活条件,还有他们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在新蒲新区各安置点,户均就业率达1.98。
这段时间,在新中街道新中村的“连心果”基地,从新蒲新区新舟镇搬迁到松源社区的李洪泽相当忙碌。
“在社区的帮助下,我们来到了基地务工。”李洪泽说,每月多元的收入,让他觉得日子更有盼头。
“连心果”基地是新中村发展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的扶贫项目,现有果树品种5个,分别为樱桃、李子、桃子、梨子、柑子。如今,亩果林已全部栽种完毕。
像刘永强、李洪泽一样的搬迁群众正将日子越过越好。
幸福小区的张洪忠夫妇参加社区组织的培训后做起了家政,黄成容在扶贫车间当上了“上班族”,松源社区的李满玉选择创业,收发快递的同时还卖一些小文具,在洗车场工作的吴江每个月可以拿到多元的工资……
为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新蒲新区已对安置点的搬迁群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累计人次;全区现有就业扶贫车间2家,就业扶贫基地7个。搬迁安置点内已有人实现稳定就业。
梦想
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一大批孩子跟着父母搬离了大山,搬进了新蒲新区,成为了小小新市民。
“以前我的试卷分数是‘7’开头,现在都是‘9’开头,很少有‘8’开头的。”
说起搬到新蒲新区这3年多的变化,新浦新区第二小学的学生张声燕,最骄傲的就是自己的平均成绩。她说,离自己当医生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张声燕的老家在新蒲新区喇叭镇红岩村,那时她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后能打工挣钱,把家里破旧的木屋拆了,给父母建一幢三层楼房。
“搬到了新家,进了城市,我才知道房子可以修十几层,甚至三十几层。”城市生活给张声燕带来了很多惊喜。
去年,张声燕从课堂上、从新闻里、从大人的口中,知道了许多“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故事。她心中也燃起了成为一名急救科医生的梦想,用自己所学去救治病人。
“我会一直努力考上医科大学,将来成为一名急救科医生或者外科医生。”看着那一叠“9”开头的考试试卷,张声燕觉得那是梦想开始的见证。
新蒲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寓冯悝刘霞包福兰
编辑徐然
编审田旻佳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