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淮安,是做江苏的郑州还是十三妹 [复制链接]

1#

淮安,地处南北分界点,周恩来总理故乡,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美食之都,运河之都,也是《西游记》的诞生地。

但一提周总理故乡大家首先意识到的却是绍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在了扬州;至于齐天大圣,那更是连云港花果山的威名;韩信似乎也与淮阴渐行渐远。

淮安,仿佛被忽视了!是低调,还是无奈?

“南沪宁,北进京”的新“码头”

淮安,至淮则安。

淮安跨淮河两岸,相传大禹曾至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市名即淮水安澜之意。

淮安历史上几易其名,但仍以淮阴最响。汉武帝太史令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作文《淮阴候韩信》,淮阴遂名扬天下。

淮阴和淮安也几经变迁,全国极少有城市像淮阴和淮安一样关系如此复杂,一会儿叫淮安,一会儿叫淮阴,绕来绕去。

见于史料记载的淮阴名比淮安早,淮阴首次作为县名,是公元前年。

自媒体“史说话春秋”曾发文考证:淮阴这个名字,存在多年了!早在秦汉年代,淮阴就已经存在,所以韩信才能被刘邦封为淮阴侯。而淮安之名,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齐朝代,也就是公元年,距今有多年。是以淮阴镇所属的余户人家为基本,设立淮安县——南齐永明七年(),割直渎县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时期称为“楚州”;明清则设立淮安府,管辖山阳县与清河县;民国时撤销淮安府,将山阳县更名为淮安县,此时,淮阴和淮安两个名称同时出现;之后,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淮阴做大,升格为地级市,淮安则是其下属县。

年,淮安县升级为淮安市,为县级市,属于淮阴市管辖。

年,江苏推行“三淮一体”,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年,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区。年,清河区、清浦区合并成立清江浦区,洪泽县更名为洪泽区。

地名混乱反反复复,即便是老淮安人也未必说得清“淮安”。外地人来到淮安市,可能会被当地人指错路,导致找不到目的地。而当地人也经常因为地名混乱而产生矛盾和纷争:有人认为淮阴是市中心,有人认为清江才是真正的市中心。这种混乱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工作,也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发展。

不可否认,淮安淮阴虽“纠缠千年”,但“祖上确实阔过”。淮安曾“南船北马,九省通衢”。据载:隋炀帝开通京(长安)杭运河,这运河在淮安入淮,使淮安成为漕运要津,“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

从此,淮安因运河而兴,孕育了集漕、河、盐、榷于一体的独特运河文化。她“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孔道”,是历代南漕北运的重要枢纽。她完整见证了中国大运河所经历的邗沟、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三段历史,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四大都会,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甚至,在“大运河时代”,淮安的繁华与璀璨其实完全不输于扬州。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淮水东南第一州”,就为淮安定了位。

辅佐朱棣成功登基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同样赞誉淮安为“壮丽东南第一州”。

从东晋到明清,淮安一直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清末时还设立江淮行省,淮安实际上是省会所在地。

不过,从清后期开始,随着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失去了南北漕运枢纽作用的淮安逐步走向了衰落。

特别是津浦铁路取道安徽,根本性地改变了淮安的交通地位,进而改变了淮安在国家经济地理中的地位。淮安,从枢纽变成了普通的苏北城市。

有一种观点认为,津浦铁路不修到淮安扬州是因为漕运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当初规划这条路线与千年运河重叠,怕对漕运造成巨大冲击——影响水运和税收。

当然,也有人持否定意见。津浦铁路不修到淮安扬州并非因为漕运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而是由于该区域洪涝灾害频发、运河航运中断、修建难度大和军事战略的考虑。同时,走安徽方向到南京是必然选择,因为南京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不争的事实是,淮安由于铁路交通相对落后,从而,也造成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这样循环往复,淮安市经济财政体量在江苏省内13个地级市中多年居倒数第三。

网上甚至有人放言:“再过五年,江苏十三妹会是谁?总之不是连云港,可能也不是宿迁,而是这座城市,运河之都淮安。都说品牌竞争,受伤的总是第三名。但在江苏,倒一和倒二竞争,受伤的确实(可能是)倒三。就在大家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