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吴承恩时代的淮安水环境即丁士美时 [复制链接]

1#
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转自《方志淮安》

吴承恩时代的淮安水环境

作者李德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会对人的生存、思想、性格等产生影响。那么在吴承恩生活的时代,淮安水环境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认识这一环境变化,将有助于认识吴承恩及其作品。

▲吴承恩

根据学者研究,吴承恩生于明正德元年(),卒于万历八年()。吴承恩成长的年代,正值淮安水患多发。正德三年(),吴承恩三岁时,该年七月大雨倾盆,淮河巨浪滔天,新庄闸淤积倒灌加重,于是在新庄闸外建惠济闸,旁边建惠济祠,以便过往船只烧香祷告。正德十年(),吴承恩十岁时,淮安府大旱。正德十二()、十五()、十六年(),连续几年夏季大雨不止,黄河溢,洪水成灾,山阳城内行舟。从正德《淮安府志》附图可见,当时洪泽湖尚未形成,湖泊与淮河未连成一体,当时仍然“尤湖自为湖,淮自为淮”。

▲明正德《淮安府志》中的淮安府城和运河(部分)图

明初实施食盐开中法后,河下镇逐渐发展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和盐商聚集地。吴承恩长期生活在该镇,出门就能见到往来运输漕粮以及食盐的船只,其生活学习经历也都与运河密切相关。嘉靖十三年(),吴承恩二十九岁时去南京参加乡试,途经镇江金山寺,淮安到镇江极有可能从运河乘船而行。嘉靖十三年(),吴承恩三十岁时,恩师葛木病逝于山西任上,灵柩从水路运送回家,途径淮安方家坝码头时,吴承恩赴码头迎接。嘉靖十六年(),吴承恩三十二岁时,经高邮赴南京参加应试,期间参观了运河边的露筋祠。

▲镇江金山寺

嘉靖二十三年(),吴承恩三十九岁,举岁贡,成为一名贡生。四十岁以后,正值淮安水环境变化巨大的时期,此时黄河全流入淮,河下镇北面的山阳湾水流更加湍急,河底泥沙淤积也更严重。嘉靖二十四至三十二年(-),淮安城几乎年年遭受水灾。嘉靖三十年(),河、淮大涨,黄河决草湾,田地俱被沙淤,不久又回复故道。同年增筑高家堰堤防,并将新庄运口移到马头镇东南的三里沟。嘉靖三十一年(),又疏浚草湾老黄河口和三里沟新河口,增筑高家堰长堤。

▲今日洪泽湖大堤

嘉靖三十三年(),吴承恩四十九岁时,赴南京入国子监,此后数年往返淮安、南京间,其间难免多通过运河往来。嘉靖三十八年(),吴承恩五十三岁时,同乡好友状元沈坤组织抗倭,后被逮下狱,死狱中。嘉靖三十九年(),吴承恩五十四岁时,该年为防止倭寇,修建了淮安夹城,形成了三联城的景观格局。随着淮安水环境愈加恶化,淮安三城始遭遇水灾,这是前所未有的事。隆庆三年(),吴承恩六十四岁时,在湖北蕲州任职,该年黄、淮、沂、沭并涨,洪泽湖大堤和运河堤被冲决,淮安城西运道淤塞30里,泛滥淮安三城,漂荡庐舍人畜。

▲淮安府城的“三联城”格局成于明代嘉靖时期

隆庆四年(),吴承恩六十五岁时,仍在蕲州任职。该年河、淮大涨,淮扬大水灾,决入洪泽湖,冲破高家堰,淮河口淤十余里。隆庆五年(),吴承恩六十六岁时,辞掉蕲州工作,回淮安老家。该年秋大水,知府陈文烛祷神水退,建刘将军庙祈求神灵保佑。隆庆六年()淮安连续三个月大水,“人烟断绝”。于是大修高家堰和府城西长堤,还修筑了一段高家堰土堤。万历元年(),吴承恩六十八岁时,淮水再次暴涨,“民皆溺亡”,于是将运口从通济闸移回永乐时的新庄闸。此后万历二年、三年连续大水,胡效谟《淮安大水纪略》载:“自嘉靖庚戌(二十九年)以来,比年大水,至隆庆己巳岁(三年)为最大……凡所经沟渠皆为洲,凡所过街市房廊两旁堆沙三四尺,晚闭晓塞。”王宗沐《淮郡二堤记》载,淮安郡三城“在淮与漕河夹中,自嘉靖中年以来,无岁不被水,而其最甚则已巳(三年)、癸酉(四年)极矣”!朱维藩《淮郡重浚涧河碑记》亦载,自嘉、隆以来,淮安府水患频发,经济社会“凋瘵斯极”。《天启淮安府志》总结道:“嘉、隆年来,黄淮两河迁决靡常,漕运、民生两受其害。”上述水患可谓触目惊心,堪称一代人的灾害记忆,但此后淮安更面临更加严重的水患。

万历四年(),吴承恩七十一岁时,黄河决崔镇,清河口淤垫,高家堰湖堤大坏,兵备副使舒应龙开草湾河以杀河势。《明神宗实录》载曰:“淮泗之水原从清口会黄河入海,今不下清口而下山阳,从黄浦口入海,浦口不能尽洩,浸淫渐及于高、宝、邵伯诸湖,而湖堤尽没,则以淮泗本不入湖而今入湖故也。淮泗之入湖者,又缘清口尚未淤塞而今淤塞故也。清口之淤塞者又缘黄河淤淀日高,淮水不得不让河而南徙也。”

万历五年(),吴承恩七十二岁时,淮河大水,南河工部郎中施天麟建议塞高堰决口,疏浚海口。万历六年(),吴承恩七十三岁时,潘季驯实施“蓄清刷黄”,堵闭天妃闸口,建新通济闸,筑高家堰土堤60里。万历七年()三月,山阳县发现龙骨(恐龙化石),官民均认为祥瑞,吴承恩作七言古诗《瑞龙歌》以庆贺。该年自清江浦沿钵池山至柳浦湾以东修黄河南堤40里,以防黄河向南决口,保护淮安城。万历八年(),吴承恩七十三岁时去世,潘季驯创建高家堰石工堤。此时统一的洪泽湖才刚刚形成,大堤距离湖面尚有一段距离,各个小湖泊虽然连成一片,不过仍用各自的名字。

▲今日洪泽湖

总之,吴承恩生活的年代,正是淮安水环境由优越转为开始恶化的时期。伴随吴承恩一生的是自然界的大旱大涝、地震严寒,以及人世间亲朋好友的生死离别、个人的飘泊不定,这一切都难免对其思想以及创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