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水下之城洪泽湖的由来运河文化民间文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 http://www.xftobacco.com/m/

《淮河史话》记载:大约万年前,洪泽湖地区原是黄海海湾的一部分,是古淮河下游所经过的地方。由于长江、黄河、淮河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在各自入海口沉积下来,堆成了河口三角洲,后来逐渐发展扩大,形成了不断向海洋伸展的三角洲平原,而海岸线也就逐渐由陆地向海洋推进。与此同时,海流所挟带的泥沙又在三角洲冲击平原沿岸的海湾地区堆积下来。这样,年复一年的冲击和堆积,终于将这一浅海湾与大海隔绝开来,封闭成一个个泻湖,这就是洪泽湖的胚胎。洪泽湖最早只是由破釜塘、白水塘、阜陵湖、泥墩湖和万家湖等几个小湖荡组成,范围很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劳动人民将破釜塘、白水塘等几个小湖泊加筑堤堰,垦湖为田,开渠引水灌溉,加之从年到年,历史上多年黄河夺淮,长期造成洪水泛滥,以及战争的破坏,使原来湖区面积逐年扩大,其中清康熙十九年(年),黄淮地区连降70天暴雨,黄淮并涨,古泗州城被洪泽湖淹没后,从而形成了今天面积达平方公里的浩浩洪泽湖。

另据《泗洪县志》载:(清)泗州无名氏《洪泽湖考》一文说:洪泽湖初与万家、泥墩、阜陵三湖各分区域,俱不载泽薮之数,其微小可知。考《水经注》。上纪浪荡渠,下纪射阳湖,而中不及此湖,益知其非巨浸也。且洪泽湖之名亦无证(隋炀帝过洪泽湖称洪泽浦),唯唐时曾置屯于此,其名始见诸史。宋时,马仲甫凿龟山腋60里以通漕,避淮险而不避湖险,则防淮而不防湖,明矣。而《东坡集》亦有《洪泽湖村》诗。洪泽湖村者,传闻距东岸二十里,距西岸三十里,四面皆际湖,盖与阜陵近湖中之微高处也。康熙中,大司马张公建节南河,询访清口老儒,丁生比言:儿时,往来盱泗,犹沿湖之东岸行,淮湖本不相连,非如今之汪洋一片也。据此,则是国朝尚与淮分,而未至数百里之广阔。康熙五年(年),河决宿迁之归仁堤,经桃源、清河,南入州境。于是灌淮溢湖,并淮为一,而湖势始大。近按区宇广袤,则山阳之西南,清河之东南,盱眙之东北,周围余里。

又考《盱眙志》,自清河南岸老子山起,接盱之龟山南行,西绕百有余里,直与滁、来诸山接,深溪大谷,泻为涧流者,不可胜数。其最巨则来自来安之自来桥,经盱之四十里桥,至洪泽桥,迤东达董家渡、申家渡,直趋于湖。当伏秋水盛,或雷雨起蛟,横水暴注,尽归湖中。此又盱南山水不入淮,而径入湖者,虽河防所不载,抑亦湖水之增益者也。倘能以时宣泄,常使清口畅流,泗虹水患,庶几有艾尔。案咸丰六年(年)7月,河决兰仪北岸铜瓦湘,由张秋穿运夺大清河入海,黄不逼淮。虽值甚涝,而湖水不致弥漫宅宅田田。泗虹庶无荡析离居之患云。

1.本号所发布信息出于公众传播,所发内容以收集、整理以运河文化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免费宣传和推广

2.本号所转载的文学作品,无特殊说明的主要来源于网络和收集,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号只做分享

3.本号所发内容如果原创者不愿意刊登和分享的,请及时通知我们予以删除

4.希望热心的文学爱好者投稿,为运河文化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本人表示感谢!

安徽运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宣)

安徽盘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监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