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中伏翻无暑,斜阳未即曛。
当前,长三角正向着高质量一体化走深走实。本周,长三角示范区加快推进建设长三角绿色认证先行区,长三角外贸“半年报”出炉,《长三角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长三角县域展示出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和未来发展空间......
1.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认证先行区
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近日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认证先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加快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先行先试跨区域统一的绿色服务认证体系等10个方面推出相关举措,以加快长三角示范区绿色发展,率先建成长三角绿色认证先行区。
《实施方案》明确,到年,示范区率先发布一批绿色产品、绿色服务标准,试点推进一批绿色服务认证项目,制定出台一批支持绿色认证、加大认证结果采信的配套制度,形成各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商协作的良好工作机制。长三角绿色认证先行区建设初见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年,示范区在绿色认证推广应用、覆盖领域、结果采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示范区内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2.长三角外贸“半年报”出炉
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外贸顶住疫情重压,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进出口总额7.14万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6月进出口总额1.39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对全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近四成。具体到城市来看,共有8座城市进出口总额超过亿元,27座城市呈两位数高速增长,展现出极佳韧性。其中上海、苏州、宁波进出口总额撑起长三角外贸半边天;温州、盐城等8市增速超过30%,宿迁成最强黑马。
3.报告:长三角县域将成为长三角经济跃升新增长极
赛迪顾问日前发布的《长三角县域经济百强研究》认为,长三角县域展示出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和未来发展空间,是长三角经济跃升的新增长极。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报告显示,年,全国GDP“千亿县”增至43个,长三角三省共占27个,其中江苏17个,浙江9个,安徽诞生首个千亿县。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慈溪、宜兴的GDP超亿元。苏浙皖三省百强县(市)席位数占全国百强榜的半壁江山。
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乌镇开幕
7月28日,年(第四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暨工业行业数字化转型年会在桐乡乌镇开幕,现场发布“工业数字化转型评价综合指数”,重点聚焦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项目招引等,总结工业互联网领域年的阶段性发展成果,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作为大会的重要环节,“年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行业推广行动”顺利开展,通过展示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继续打造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的新典范。目前,已征集近个行业应用案例,并根据细分行业遴选出个优秀应用案例和年度十大典型应用案例。
2.上海面向全球发布个博士后岗位
为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日前,上海面向全球发布个博士后岗位。据了解,此次共有家企事业单位的家博士后站点发布岗位,包括浦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商飞等一大批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双一流”高校和全球头部企业。发布岗位呈现“全球化、平台大、团队强”的特点。岗位薪资最高70万元,大多集中在25万至35万元之间,中位数为30万元。另有约30%的岗位提供自有公寓,超50%的岗位提供住房补贴。
1.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工动员会举行
7月30日,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投资额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工动员会举行。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全长.3公里,自西向东设五大枢纽,设计行洪流量从立方米/秒扩大到立方米/秒。工程实施后,洪泽湖防洪标准将由年一遇提高到年一遇,保护洪泽湖及下游地区多万人口、0多万亩耕地防洪安全,有力支撑淮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上药临港医药产业园启动
7月27日,上药控股临港新片区医药大健康国际产业园区项目在浦东机场南部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启动。项目占地面积亩,总投资约20亿元,包括自动化立体库等15.2万平方米仓储面积,将构建生命医药大健康医疗产业国际供应链,提供供应链平台全生命周期服务,吸引国内外医药优质企业落户。
3.合肥千伏紫蓬变电站一次主设备特殊交接试验全部通过
7月27日,合肥千伏紫蓬变电站一次主设备特殊交接试验全部通过,已具备带电投运条件。该变电站是安徽省“十四五”期间首个开工的千伏输变电工程,也是肥西县首座智能化绿色变电站,投产后对于提升合肥地区供电能力、推动安徽电网提档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