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图片 http://www.pifubing999.org/编者按:票证,是中国在特定计划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物凭证。那时候,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中国实行的票证种类有柴草票、煤炭票、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本文着重介绍了淮安市、清江市、淮阴市的票证始末。
淮阴市、清江市、淮安市几经变革,不了解淮阴、淮安的人,是无法说清楚淮安市、淮阴市与清江市的关系,当然也搞不懂淮阴市粮劵与清江市粮劵发行情况。有的粮票交流刊物将清江市粮劵划入江西省范畴,还有的藏友将原淮阴市清河区、清浦区粮劵列为河北省发行,闹了不少误会,出了不少笑话,为了澄清历史事实,便于分类和收藏,笔者将淮安市、淮阴市、清江市粮食局机构变迁及其发行的粮劵情况,作一点介绍和考证,以期抛砖引玉,望大家斧正。
↑清河区购粮券→淮安市定额购粮券
年9月6日淮阴城首次解放,当时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于年10月成立了苏皖边区人民*府,是中国共产*领导下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个解放区的民主联合*府,李一氓同志任主席。辖江苏、安徽、河南三省边界之53市县,同年同时始设清江市,苏皖边区人民*府驻清江市,边区*府内设粮赋局,掌管边区公粮田赋事宜。苏皖边区人民*府曾发行过粮草提领证,面额分:公草50、、斤,小麦50、斤等,上面盖有:“苏皖边区*府财*厅印”、“厅长之印”、“副厅长印”,作用是按计划凭票供应部队、市民粮草。由于时过境迁,此票证已成为革命文物,存世量极少,故非常珍贵,这是淮阴、淮安早期按计划供应物质之历史见证。
苏皖边区粮草证
年12月,淮阴城再次解放,成立两淮市(淮安、淮阴两城合并),建立两淮市粮草供应站,负责驻城*、*、*及市民粮食供应。年3月11日撤销两淮市,淮安县、淮阴县分治,同时成立淮阴地区行*专署,并由淮阴县接受组建淮阴粮草供应站,下设三个分站,其中第三分站驻淮阴县王营镇。年3月下旬,淮阴地区行*专署粮食局由沭阳县迁至清江市城内办公,下辖灌云、睢宁等九县粮食库、站,到了年12月18日,再设清江市,并与淮阴县分治(淮阴县城搬至王营镇),同年成立清江市粮食公司,后来由粮食公司改为粮食局,年8月由于行*机构改革,清江市与淮阴县合并始设淮阴市,此时淮阴市应是县级市,负责淮阴市行*范围内(相当于今清江浦区、开发区、淮阴区)城镇居民粮油供应工作。
灌南县券
年淮阴地区行*专署粮食局,首次印制江苏省淮阴专区地方粮票,票正面印有淮阴专区粮票专用章,下方印有洪泽、淮安、涟水县等县名,已示区别。目前仅发现的有2两、5两、1斤三种面额,均为十两制,在淮阴地区内通用,这也是淮阴地区行*专署最早发行的粮票。三年自然灾害前后时期,*府为了体现对知识分子特别关怀,江苏省粮食厅和淮阴地区行*专署粮食局,专门发行了“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供应食油”,面额有:半斤、一斤两种,江苏省粮食厅发行的全省通用,淮阴地区行*专署发行的全区通用,此种油票使用时间很短,如今存世的凤毛麟角,弥足珍贵。在此之后,淮阴地区行*专署所在地淮阴市,为有计划按比例供应粮食,方便群众到粮店购买,于年发行定额代粮劵,票正面印有淮阴市粮食局印章,下方用手工加盖红旗、博古、新村等方章,已示区别。据《淮阴市粮食志》记载,此套票有1、2、5、10、20、30、50斤七种票面,并分粗粮、细粮两大类别,定额代油劵为:1、2、4两和1斤4种面额,为单面印制,居民可凭票就近购买粮食、粮食制品和食油。
代油券
今天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当时人民生活困难,买细粮要搭售粗粮,甚至买一斤细粮搭售10斤粗粮,搭售粗粮主要是玉米、山芋干、高粱米等,如一个人一个月供应30斤粮食,只有几斤细粮,大部分是粗粮,家庭如有老人和儿童,就很难适应。不同时期搭售比例也有区别,到了“文革”以后,淮阴专区搭售粗粮比例就很少了,直至取消。外地流动人口的流动用膳或购买粮食,可凭全国通用粮票或江苏省地方粮票在淮阴市指定的地点供应,其中凭全国通用粮票30斤,可供应一人一月定量食用油大约4两,江苏省粮票不带口粮油。
年11月淮阴市再度撤销,三设清江市,并与淮阴县分治。文革中于年清江市粮食局发行了印有“最高指示”“必须把粮食抓紧”食用油票,目前仅发现面额为半斤油票,尚未发现印有毛主席语录清江市地方粮票。文革后期,清江市粮食局于年发行了清江市定额代粮劵,目前仅发现面额10市斤一种(应该还有其他种面额票),正面印有“忠字塔”图案,底色印有向日葵图案,具有典型文革粮票特征,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市面上非常少见,因此,比较珍贵。
清江市定额代粮券
上世纪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清江市粮食局为补充市面流通票种不足,于年发行了1、2、5斤三种定额代粮劵,年再次发行印有“米”字定额代粮劵,面额有:0.5、1、5、10、20、30、50市斤七种样式,其中20、30、50市斤票面上未发现印有“米”字,不知何故?但是,在底色上加印了麦穗图案,据了解,可能是出于防伪需要。改革开放以后,清江市发行的粮劵,首次增加50斤大面额票种,一度也不分米、面票发行了,这是前所未有的,可见,三中全会以后,当时国家稳定,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人民生活开始提高了,从粮票上也能初见端倪。由于年前发行的和使用的各种粮油劵已经回收和销毁,流散在民间的幸存票极少,故比较珍贵。
年3月因地市机构改革,清江市又被撤销,成立清河、清浦两个行*区,同时撤销淮阴地区行署,再设淮阴市,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同时原淮阴地区行署粮食局撤销,成立淮阴市粮食局,辖清河、清浦区及洪泽、金湖、盱眙、灌南、泗阳等11个县粮食局。实行市管县以后,淮阴市粮食局发行克油劵,未分清河、清浦两区使用,而是全区通用。但是,淮阴市粮食局没有发行购粮票,而是继续使用原清江市粮劵,一直到年清河、清浦两区粮食局,为划区供应和出于财*补贴需要,才分别发行购粮劵,限本区粮店内使用流通,分区管理和结算。
伍佰克清浦区购粮券清浦区购粮券伍佰克清河区购粮券清河区购粮券
两区粮劵设计大小、图案、面额一致,只是票面颜色有所区别,票面为:克、1、2.5、5、10、25公斤6种,清河、清浦两区粮食局发行购粮劵,使用公斤制,符合国际通用计量制度和方法。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以后,农民积极性得到极大发挥,年年丰收,产量不断提高,单产由原来每亩斤左右,提高到每亩1斤左右,农民吃粮有余,国家粮食储备富足,已完全能满足城乡人民需要,因此,国家实行粮食放开供应,由计划供应走向市场经济,大约在年左右,淮阴市清河、清浦两区粮食局,宣布不再使用粮劵和粮票、油票,沿用近40年票证将寿终正寝,退出历史舞台,票证将成为人们收藏品,成为回顾历史的档案。
贰公斤半清河区购粮券
原淮阴市在一个市内按区发行粮劵,开粮票、油票发行之历史先河,非常罕见。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天津市等特大城市,也未按区发行粮票、油票,而淮阴市分区发行,标新立异,全国首创,故比较珍贵。他是计划经济用粮油具体表现,也是当时*府对居民定量供应口粮,实行财*补贴真实历史写照,体现*府对人民关心和照顾,随着时间推移,它将载入史册。
贰拾公斤淮安市定额购粮券淮安市定额购粮券淮安市定额购粮券
年7月,因行*区划调整及机构改革,将淮阴市管辖的泗洪、泗阳、宿迁、沭阳四县划出,成立地级宿迁市,为省辖市。原淮阴市管辖范围、面积缩小,人口由0万多万,锐减小到万多万。1年元月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为省辖市。年2月建立的淮安市(县级市)同时撤销成立楚州区,年2月又改为淮安区,行*机构和粮食供应体制多次变化,使人眼花缭乱,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今市面上发现的年淮安市粮食局发行的定额购粮劵,大米面额为:0.5、1、2、5、10、25公斤,面粉面额为:0.5、1、2、5、10、25公斤,每套分别为6枚,此淮安市是今淮安区,收藏时要注意区别,希望不要混为一谈,更不要张冠李戴,今淮安市没有发行过购粮劵、油劵、购物劵。因为,今中国市场商品物质极大丰富,满足供应,不但不需要凭票供应,还需要到处做广告,到处推销商品,今非昔比了,粮油凭票计划供应,以成为人们历史记忆了。
↑宿迁县(郊农)→宿城定额代粮券
由于笔者掌握的资料有限,对粮食系统工作和历史了解不多,以上论述,仅从本人收藏的淮阴地区各市县票证和采访部分老人中,得知片言只语,同时也查阅了《淮阴市粮食志》有关记载,也有一些是笔者在计划经济时期亲身经历,亲见、亲闻。因此,本文只是冰山一角,不见得完整、全部正确,有待方家补充完善。
投稿邮箱:hazxws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