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泗州因何得名?泗州的地名演变泗州城为何沉没?泗州地名的沧桑演变泗州,是一个存在于北周到清朝之间的历史地名,辖地大概在今天泗县、明光市、天长市、泗洪县、盱眙县一带。泗州最后的州城,在现在的安徽省泗县。今泗县城,是东魏夏县、唐虹县、清泗州故城。古夏丘,虹县城,与泗州城一样有数次改迁。《泗虹合志》考证:“汉虹县故城,在今泗县城南百里,五河县城西。唐复置虹县,县治北迁百里,以东魏所置夏丘县故城为虹县治。汉夏丘县故城亦在今五河县境,东晋废。东魏复置时县治北迁,即唐虹县,今泗城。”01地名由来古泗州建制距今已余年。泗州者,因州境内有泗水而得名。据《括地志》载:“泗水原出于兖州泗水县东陪笔山,其水四道,因以为名。”泗州始建于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当时北周*府为加强泗水运道和南北漕运的管理,在今江苏省泗阳县郑楼乡古城村境内的废*河畔建城设治,由于倚泗水而建,故称泗州。02历史上的四个泗州城从史料来看,古泗州所辖的范围先后包括泗县、盱眙、五河等12个县,而且固镇县和洪泽县的一部分地区也曾属于古泗州。在古泗州多年的历史当中,它的州治曾经有四处。第一处是在江苏省宿迁市的宿豫县(今宿迁市宿豫区),那是古泗州最早的泗州城。第二处泗州城是在江苏省盱眙县淮河镇境内,从唐开元二十三年()到清康熙十九年()泗州城沉没,共历时年。第三处泗州城是在第二处泗州城被淹没以后,搬到江苏省盱眙县的第一山上的。从清康熙十九年()到乾隆四十二年(),裁虹并泗,这座泗州城共经历97年的历史。第四处泗州古城后迁移到虹县,也就是现在的泗县。从乾隆四十二年()到年,中华民国废除府州制后,改泗州为泗县,泗州州治在虹县共年。在这四处州治所在地中,要数在盱眙淮河镇境内的时间最长,历时年。在泗州城漫长的历史沿革中,又以明代的泗州城最为鼎盛。03泗州城的沉没泗州城南临淮水,西靠汴河,唐宋两代是漕运中心,有“水陆都会”之称,据《帝年纪略》和《泗州志》记述,这里是“北枕清口,南带濠梁,东达维扬,西通宿寿,江淮险扼,徐邳要冲,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天下无事,则为南北行商之所必历,天下有事,则为南北兵家之所必争。”唐宋以后,泗州城为历代州郡所在地,唐朝淮东节度使,南宋淮南东路宣抚使,明代和清初期,庐、凤、淮、扬、滁、徐的钦差以及监察御使,凤泗兵备道,江北提刑按察使等官署都曾驻设在泗州。明洪武初年置泗州卫,都督府辖九千户,人口约三万多。洪武十八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泗州城北门外十三里处杨家墩,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明代第一陵——“三祖陵寝”更提高了泗州城的地位,增加了泗州的繁荣。从唐宋时期,随着南北漕运的发展,繁荣兴旺了九百多年,淮河下游的一座港口——泗州城,在*淮水灾频繁的袭击下,于清康熙十九年(),被一场特大洪水吞噬了。根据史料分析,泗州城被淹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城址地势低洼;二是*河夺淮后的频繁水灾;三是明清两代推行“蓄清刷*”“济运保漕”*策所致。04巍巍古遗址,千年霸王城传说楚汉相争时,霸王项羽曾驻兵于此,他命令士兵每人带一兜土,垒土而成城。从严格意义来说,它不是一座城池,而是具有*事堡垒性质的防御设施。据《泗虹合志》载:“霸王城在城东南20余里,石梁河东岸,楚汉相争时,霸王项羽驻兵于此,垒土成城。”清朝诗人张友骞在《过霸三城》曾有专门诗作,其诗云:“百战残城压野幽,雄风吹断楚家秋?江空面目羞东渡,垒撼波涛怒北流。落叶乱飘林似戟,征鸿斜带月如钩。沙飞云卷声都壮,想见当年志未酬。”多年过去了,楚汉战场的硝烟早已经荡然无存,但楚霸王项羽的故事仍在霸王城村民的口中代代相传,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虽败,其英雄事迹还依旧震撼着在这片土地上栖息的居民。夕阳照院,映衬着霸王城西边的石梁河,粼粼波光,折射在巍巍古城遗址上,似乎在诉说着当年的烽火狼烟。图文来源于网络,泗县人民*府,侵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