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民画报60年封面震撼回顾太不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人民画报》,中国综合性大型画报,外文版和海外汉文版名《中国画报》,由晋冀鲁豫*区*治部人民画报社于年8月1日创刊于河北省邯郸市。

年6月,毛主席为《人民画报》题写刊名。当时,他分别在两张纸上写下了六条“人民画报”字样,并在他最满意的一条的右上方画了两个圈,这便是被一直沿用至今的《人民画报》刊名。

年8月号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年,新闻摄影局记者王纯德深入国营农场采访时拍摄了这张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的封面照片。照片中的梁*年仅19岁,是黑龙江省德都县萌芽乡机械农场的女拖拉机手。

年11月号丰盛的稻子

年12月号民兵英雄*小旦——民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有过光荣的战斗历史,*小旦就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民兵英雄。抗日战争时期,*小旦参加大小战斗余次,个人先后击毙日*30多人,活捉伪*、汉奸50多人。

年第2期:中国人民 与朝鲜人民*。

年第3期:抚顺煤矿工人——年3月9日,抚顺解放,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生活的矿工们翻身做了主人。他们从低矮的小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有了自己的夜校、俱乐部、疗养院,子女也走入了学堂。生活的改善、地位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矿工们的生产热情,他们通过开展各种劳动竞赛,加班加点多出煤、出好煤,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解放后,抚顺矿区经过50多年的改造、调整和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已跻身全国强企业

年第4期:中国的南丁格尔——看到这张温柔、放射着圣洁光芒的脸,谁会想到她是经历过残酷战争洗礼的人呢。她就是拥有“中国的南丁格尔”美誉的白衣天使李蓝丁。年11月,李蓝丁参加中国人民 ,带领上海*医大学志愿手术队奔赴 前线。在前线,她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着:检查伤员伤口,布置手术,组织X光检验……。在她的带领下,手术队以最快的速度治疗伤员,让他们尽快痊愈重返前线。回国后,李蓝丁被授予*医少校*衔,历任医院医务主任,医院医务部科主任、医务主任、副部长、顾问等职,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年12月24日,83岁的李蓝丁走完了她光荣而圣洁的医疗生涯,安然离世

年第5期:向全国发出挑战的李顺达互助组——年,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将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一场“增加生产,巩固国防,增强 物质力量”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在中国大地迅速展开。山西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领导的互助组向全国农村发出“爱国丰产竞赛”挑战书,各地农业劳动模范和互助组积极响应。参加竞赛的广大农民满怀信心地提出丰产计划和确保实现计划的有效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向前发展。

年第6期:北海实验托儿所医生为孩子检查身体——新中国对儿童保育和儿童教育高度重视,人民*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除规定了包含儿童教育在内的文化教育*策外,还在第48条中特别规定:“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婚姻法、工会法也都以保护儿童利益作为立法原则之一。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新中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年第7期:中国共产*30周年纪念

年第8期:中国战斗英雄陆、海、空*。

年第9期:治淮模范——淮河下游排水不畅,是有名的害河。解放后,*和国家领导十分重视、关心治淮工作,毛泽东四次对淮河救灾及治理作出批示,并于年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百万治淮大*开赴千里治淮堤线,刚刚分得土地的农民怀着对*和*府的热爱之情加入治淮队伍并成为主力*。参加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成了民工们的自觉行动,一批治淮劳模、功臣在竞赛中产生,成为治淮队伍的领头雁、航标灯。这三位胸佩大红花、面露自豪笑容的治淮模范光荣地登上了《人民画报》年第9期的封面。

年第10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年第11期:新内蒙的牧羊女——蒙古民族是一个勇敢、朴素、勤劳的民族。几百年来,蒙古民族一直渴望民族解放,实行真正的民族自治。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府成立,内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和中央人民*府的领导下,*治、经济、文化生活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用当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府主席乌兰夫的话说就是:“没有中国共产*,没有中国共产*的领导和帮助,就没有人民的新内蒙。”《人民画报》年第11期封面上的牧羊女怀抱羔羊。

年第12期:京津线上的流线型列车。

《人民画报》年封面

年第1期:欢度新年。

年第2期:中国人民 归国代表团团长李雪三——年1月18日,中国人民 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一行人抵达北京,受到国家相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手捧鲜花的中国人民 归国代表团团长李雪三带着全体 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决心向祖国和人民致敬。作为 归国代表团团长,李雪三率团先后在国内作巡回报告五千多场次,广泛宣传 的英雄事迹,多次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李雪三是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在 战争中,他率领部队首批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和阵地坚守防御作战,为 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功勋,年被授予中将*衔。年2月22日,戎马一生的李雪三在北京病逝。

年第3期:中苏友谊万岁——建国初期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年2月14日,全国各地纷纷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两周年,各级中苏友好协会负责人、当地行*首长、各人民团体代表及国际友人出席参加。在首都各界庆祝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与苏联代表共同举杯,祝愿中苏友谊之树常青。画面中的刘少奇当时兼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会长一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促进新中国建设及保卫远东和世界和平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年第4期:天津钢厂线材部工人刘长福——建国初期,为支援 战争,给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必须加倍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天津钢厂线材部于年2月份创造了27项新纪录,产品一级品率达到百分之百,超过了当时国家钢铁工业局规定的标准。线材部工人刘长福领导的小组,因超额完成增产节约计划成绩突出而登上《人民画报》年第4期封面。

年第5期:水泥厂。

年第6期:杭州市少先队员——年年5月,全国十七个单位共同发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通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儿童节并延续至今。在那一年上海6·1儿童节晚会上,时任市长的陈毅高呼:“准备着,为建设祖国的事业,为实现毛主席的伟大理想而奋斗!”全体少年儿童队员响亮回答:“时刻准备着!”于是,这群6月在西湖边活动的少先队员,不知不觉间,已经和这个国家的命运完成了初步的融合。

年第7期:东北伊春的储木场。

年第8期:活动在新港码头工程中的挖泥船。

年第9期:天兰路上的曲儿岔隧道。

年第10期:和平的天安门

年第11期:东北国营九三机械农场。

年第12期:全国铁路劳动模范李锡奎——“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是建国初期在恢复厂矿企业生产中诞生、发展起来的。在恢复经济和 运输任务日益繁重的形势下,沈阳铁路局积极开展创新纪录活动,李锡奎调车法即在此时应运而生。李锡奎调车法,使调车工效提高了一倍,创造了1多天安全调车无事故的全国纪录,李锡奎和他的调车组成为全国铁路调车工作的一面旗帜。年和年,李锡奎被铁道部先后授予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称号。李锡奎年进长春铁路管理局沈阳站当调车员,后历任沈阳站副站长、沈阳铁路分局运输处副处长、沈阳铁路总工会副主席,并当选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民画报》年封面

年第1期:鞍山钢铁公司铸块车间正在铸锭。

年第2期:上海电机厂旋转电机车间

年第3期:斯大林去世,天安门前下半旗致哀——在毛泽东的命令下,年3月7日至9日,全国下半旗致哀——斯大林在3月5日去世。而《人民画报》也有了自创刊以来的第一个黑白封面,可谓哀恸至极。斯大林逝世后,中苏这一对社会主义兄弟逐渐分道扬镳,双边关系走入了新的阶段

年第4期:首都各界人民在天安门举行追悼斯大林同志大会。

年第5期:北京北海托儿所的保育员和孩子。

年第6期:五一劳动节大游行——参加庆祝“五一”游行大会的文艺大队中的工人腰鼓队。他们排着整齐的队列、昂首阔步地经过天安门广场,脸上荡漾着幸福、喜悦的微笑。

年第7期:华东工人的太湖疗养院——在年6月20日《工人日报》公布的“全国特色疗休养院”、“全国职工疗休养工作优秀单位”公示名单上,江苏省无锡工人太湖疗养院榜上有名。这家疗养院曾于年7月登上《人民画报》的封面。年,为增进工人健康,中华全国总工会华东办事处在风景秀丽的太湖“中犊山”岛上建立了这所工人疗养院。当时来这里疗养的都是华东各厂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和表现优秀的工人。50多年来,该院接收了来自全国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老工人、老干部、教授、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以及患有慢性病的职工疗养休养数十万人次。

年第9期《人民画报》中文版封面:三河闸举行放水典礼——三河闸工程位于江苏洪泽县境内,洪泽湖的东南角,是淮河下游入江水道的控制口门,是淮河流域性骨干工程。三河闸工程于年10月动工兴建,年7月建成放水。它是建国初期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大型水闸。

年第10期:北京东长安街。

年第11期《人民画报》中文版封面:大玉乡张淑云在田里采棉

年第12期:石景山发电厂厂长王文斌年第12期《人民画报》的封面人物是时任石景山发电厂厂长的王文斌。这一期杂志上刊登了他的文章《我的家庭》,文章以质朴、亲切的笔触介绍了解放后他一家三代人平凡而幸福的生活。解放前,16岁的王文斌便从农村出来到石景山讨生活,在厂里做长工整整十年才熬到当上工匠,所挣工钱仍保证不了一家温饱。解放后,王文斌被选为厂工会主席,后又被*府任命为厂长。从一个苦孩子到企业管理者,王文斌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中国普通百姓新旧社会的不同境遇、不同命运。

年第1期:迎接年的生产任务。

年第2期:鞍山钢铁公司炼好的铁水自动流入铁罐。

鞍钢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喻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山钢铁公司成立于年,翌年7月9日在废墟上开工,迅速恢复了生产,并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50年代初,鞍钢采用“快速炼钢法”等先进经验,连续创造了大型手炉炼钢新纪录;53年底,又生产出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年第2期《人民画报》封面是刚刚投入生产的自动化7号炼钢炉:练好的钢水自动流入钢罐。

年第3期:云南省西双版纳采摘椰子的傣族姑娘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居住着傣族、哈尼族等十三个民族,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美誉,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州。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感受这里的绚丽多彩的热带风光和民族风情。然而,60年前,这里却是个交通不便,生产落后的地方。年1月24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人民*府帮助农民改进耕作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并陆续修公路、建学校、设医院,各族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年第3期〈人民画报〉封面上怀抱丰收果实、脸上洋溢幸福笑容的傣族姑娘便是那个时期西双版纳的缩影。

年第4期:塘沽新港引水员施学良

在解放前的七八十年间,天津港的引水工作一直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解放后,引水工作回到中国人手中。中国引水员出色地完成引水了工作,创造了天津港夜间引水的新纪录。他们不仅能在夜间把船引进塘沽新港靠岸,更能通过狭窄、多弯、水浅的海河,把船只引到天津,大大缩短了船舶入港时间,赢得了中外商船的广泛赞誉。他们中的许多人被评为各级劳动模范,天津市劳动模范施学良就是其中之一。

年第5期:孟泰:鞍钢老英雄

孟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他带领班组工人跑遍十里厂区,收集了大量废旧材料,建成著名的“孟泰仓库”,为鞍钢第一座炼铁高炉修复出铁做出了重大贡献。年第5期《人民画报》封面上是建国初期的孟泰正和技术员检查大检修后的高炉。60年代初,孟泰担任了鞍钢炼铁厂副厂长。走上领导岗位后,他依然朴实无华,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期间,他搞了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能源。年9月积劳成疾的孟泰在北京病逝。

年第6期:给毛主席献花的少先队员

年五一劳动节活动之后,毛泽东提出“不要只给我一个人献花嘛”,于是王光如(左)和刘春延(右)成为在天安门上给毛泽东献花的最后一对少先队员。而这段经历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王光如的命运。在献花之后,她开始担任少先队各种活动的司仪,并被导演苏里选中出演电影《祖国的花朵》和《皮包》。

年第7期封面:丰收的喜悦

年麦收时节,画报社记者吕向全来到淮河沿岸的一个村庄王咀村采访。过去这里几乎年年闹水灾,自从治理淮河后,连年获得丰收,家家场子上铺满金*的小麦。王长新是王咀村的一个农民,曾踊跃参加治淮活动,两次被评为治淮模范。当时他已是村里一个互助组的组长,他家的13亩麦子当年也获得了好收成,看着*橙橙、颗粒饱满麦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吕向全将这一幸福时刻捕捉进镜头登上了《人民画报》年第7期的封面。

年第8期:工人上大学

年,有51名工人考入东北工学院,他们曾经在工农速成中学或业余学校里学习,具备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后考入大学。那个年代,工人上大学可是新鲜事。*府和学校对这些工人出身的学生倍加关怀,使他们很快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崔树林就是这51名工人大学生中的一员。他原来是鞍钢机械总厂的车工,在鞍钢业余学校学习了3年半,又补习了4个月,53年9月,考入东北工学院机电系。54年第8期《人民画报》发表了他写给自己师傅温希贤的一封信和他在大学学习的照片,其中的一幅就成为当期封面。封面中的另一个人物是崔树林的同学赵喜文,她不久前还是沈阳被服厂的女工。

年第9期封面:讨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

年6月14日,中央人民*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了《在全国人民中广泛地展开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社论。这场讨论很快遍及全国城乡,持续时间将近3个月,一时间它成了全国老百姓的热门话题,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全国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就是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草案。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草案,老百姓感到又新鲜又兴奋,讨论十分热烈。亿万群众在参与讨论中体会到了当家作主的感觉,民主意识和*治热情大为提高。

年第10期:新中国工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

年第8期:合作社的打谷场

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个体经济已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中央人民*府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方法把农民引向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到年8月,全国已有10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加上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组织起来的农户已占全国总户数的60%。许多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使用新式畜力农具,改变耕作方法,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旧社会农村经济凋零、农民饥饿破产的景象得到彻底改观。这幅年第8期《人民画报》的封面照是河北省张玉璞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生产队的打谷场,土改和农业合作化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丰收后,这里一派忙碌景象。

年第12期:金兆陛正在和队员们研究怎样节约木材。

年第1期:迎春。

年第2期《人民画报》中文版封面:舞龙。

年第3期:《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绢本设色画卷,纵46厘米,横厘米,唐代画家周昉绘。表现了贵妇阶层的悠闲自在与寂寞孤独。

年第4期:从话剧名旦到电影名家的白杨

年对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白杨来说是特别的一年,年初,在《北京日报》举办的“年最受欢迎的影片和演员”评选中,当选最佳演员;也是这一年,由她主演的影片《祝福》在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特别奖。《人民画报》年第4期封面就是此时37岁、风华正茂的白杨。十几岁便开始演艺生涯的白杨,抗战时期演出了40多部话剧,在当时话剧界享有“四大名旦”之一的美誉。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领导下的昆仑影业公司参加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新闺怨》等影片。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白杨将一个坚强却最终遭受不幸的女性形象塑造得自然含蓄而又准确传神。影片一上映,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她一生最成功的电影作品,至今历映不衰。解放后,她一改以往的戏路,大胆地挑战自己的表演能力,深入各个阶层,认真体会角色生活,出演了《团结起来到明天》、《祝福》、《春满人间》等影片,塑造出祥林嫂等一系列经典的艺术形象。

年第5期:鞍山钢铁厂

灯火通明的鞍山钢铁厂车间成了这一年最好全国形势的最好的注脚——第一个5年计划在这一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工业的增长达到了%,国家财*收入翻番。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鞍山钢铁厂也是五年计划创造的一个传奇,该厂建立于年,但历经战火后已是一片废墟,日本专家曾断言这里只适合种高粱,没有二十年无法恢复生产。五年计划中,中国发出了“全国支援鞍钢”的号召,仅仅数年,钢产量几乎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一半,成为了中国名副其实的“钢都”。至今仍是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企业之一。

年第6期:翩翩起舞的春天

年的春天,对中国的年轻舞蹈家来说是充满期待的春天。这一年的7月,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将在莫斯科举行。年轻的舞蹈家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加紧排练,希望带着自己精彩的舞蹈作品到莫斯科参加这一世界青年的盛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交流联欢,向他们传达中国青年的友谊和敬意。年第6期封面是中央实验歌剧院正在排练舞蹈《碧莲池畔》,准备参加入选节目的选拔。

年第7期《人民画报》中文版封面:“沙恭达罗”剧照

沙恭达罗是印度古代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的七幕诗剧《沙恭达罗》中的女主人公。《沙恭达罗》描述的是一位国王豆扇陀和净修女沙恭达罗之间感人而热烈,幸福美好而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

年第8期:永乐宫三清殿壁画

这是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内的壁画《朝元图》(局部),全长21米,描绘的是群仙朝谒元始天尊的情景:青龙、白虎两神为前导,南极长寿仙翁和西王母等八个主神的四周,簇拥了雷公、电母、各方星宿神及龙、蛇、猴等多位神君,还有武将、力士、玉女在旁侍奉,全图近个神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形成了一道朝圣的洪流,气氛神圣、庄严。

年09期:各族青年联欢大会上的姑娘年5月,在四川省各族青年联欢大会上,有彝、土、苗、白、傈僳等11个民族的青年参加。图为回族姑娘马胜华(左)和藏族姑娘卓斯基。

年第10期:景泰蓝艺人——我国的工艺美术有5千年的光辉历史,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创造出许多巧夺天工的作品,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解放前,工艺行业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日益衰落,很多艺人饥寒交迫,不得不改行。解放后,在*和*府的关怀重视下,秉承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工艺行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很多改行艺人重新归队,一些失传的产品也重新出现。年7月,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名艺人在北京举行会议,讨论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方向,许多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在这次“群英会”上相互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年第10期《人民画报》封面就是景泰蓝老艺人李庆禄正在传授掐丝上花技术。

年第11期:期望。

年第12期:武汉长江大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年底,新中国成立不到三个月,中央人民*府就发出了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指示。中国桥梁工程人员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大桥的设计,年9月1日正式动工。当年10月15日大桥剪彩通车之时,整个武汉三镇都沸腾了。《人民画报》年第12期的封面就是刚刚落成的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内,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也就是常说的龟蛇锁大江。大桥正桥为铁路、公路两用,连同两端公路引桥在内总长.4米。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它打通了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两条铁路,成为连接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年第1期:打破世界女子跳高纪录的中国田径女运动员郑凤荣“昭示中国体育春天来临的燕子”——《人民画报》年1月号封面人物是一个20岁的短发年轻女孩。57年11月17日,这个女孩在北京初冬的暖阳中跃过“世界第一高度”——1.77米的横杆,成为世界体育史上第一个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中国人,也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女性。

年第2期:采摘酿酒的葡萄。

年第3期:中国第一位女机长——秦桂芳

年底,新中国决定培养自己的首批女飞行员。这批能够熟练驾驶飞机的新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共有14人,《人民画报》年第3期封面人物秦桂芳是其中年龄最小者,也是表现最优秀的代表之一。年,为响应国家 的号召,17岁的秦桂芳报名参了*。那时,她是广东番禺的高三学生、共青团员。因为向往在天空翱翔,她选择了空*。她曾驾机密送毛主席亲笔签署的作战命令,她准确空投的物资曾使上百名被风雪围困的工人脱险生还。

年第4期:义务劳动创造的奇迹

十三陵水库年1月21日开工,当年的6月30日即全部完工。在这个日夜里,有40万人在工地做了多万个工作日,而且全部是义务劳动。这些人中有工人、农民、解放*官兵、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商业工作人员、文艺工作者、宗教徒和街道居民。他们战胜了冬天的严寒、春天的风沙和夏天的炎热,终于赶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了全部工程,实现了“跃进”年代的“跃进”速度。《人民画报》年第4期的封面记录了当年义务劳动者们在十三陵水库工地挥洒热血和汗水的场面。在水库兴建期间,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及人民解放*的元帅和将*们,都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到工地来参加劳动。很多国家驻我国的大使和使馆人员、在北京的各国专家和访问我国的外宾,也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年第5期:抚顺煤矿先进生产者吕振岗。

年第6期:童年。

年第7期:清华大学的课外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大量高精尖人才,因此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成为50年代清华大学的办学方针。他们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学识,还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组织起音乐、话剧、舞蹈、美术、摄影等十几个大型社团。学校还发出倡议:“人人上操场,天天要锻炼,争取至少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每天下午的课余时间,在体育馆、操场上,到处是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这些人中有不少还成为国家级运动员。《人民画报》年第6期封面上这位英姿飒爽的姑娘就是当年清华大学垒球队队员罗圣仪,参加球队训练是她课余时间一项重要活动。清华大学重视学生业余文体活动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年第8期:县委书记和试验田——年春天,当时的湖北红安县委书记程鹏带领全县干部参加农业生产以摆脱“官僚作风”,并自己种了一亩花生试验田,“采用先进技术,组织干部、农民参观、评比、辩论。实现了对全县花生生产的指导。”在当年湖北省专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到了这些花生田创下的记录:亩产一千一百九十斤。随着报告他也闻名全国,并登上了人民画报的封面。也是在他种试验田的这一年,大跃进开始。

年第9期: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正义斗争。

年第10期: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年第11期:杨得志上将在连队当兵。

年第12期:金日成首次公开访华

年11月21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府首相金日成率*府代表团访华,此前,他曾有过几次来访,但都是秘密或非正式的,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公开访华。年第12期《人民画报》封面记录的就是这次访问的一个热烈场面:金日成由周恩来总理陪同,向欢迎群众致意。59年前,美国派兵干涉朝鲜内*,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主席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了具有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决策——“ ,保家卫国”。3年后,中朝联合战胜美帝国主义。两国也因这场战争成了唇齿相依、亲如手足的兄弟。金日成此次访华正值中国人民 全部撤离朝鲜后不久,持续升温的“友好”热度,使访问的接待规格和所到之处受欢迎的程度都非同一般:毛泽东主席举行盛大宴会欢迎;朱德副主席接见代表团全体人员;周恩来总理亲自到车站迎接;30万北京市民夹道欢迎……

年第1期:北京工业学院制造的天象仪。

年第2期:国际无线电快速收发报抄冠*魏诗娴。

年11月1日至11日,国际无线电快速收发报友谊比赛首次在我国北京举行。中国队以.6分的成绩获团体总分第一。魏诗娴、*纯正、梁佐才一举夺得3项冠*。(魏诗娴是气象报务员,他们当年比的是快速准确抄收发送莫尔斯电码,气象报务员往往也是气象填图员。他们在抄收电码的同时还要将电码直接转换成天气符号填在天气图上。听、记、转、填,四种工作由一个人同时完成。气象报务员的劳动强度与技术要求均高于普通报务员,气象报务员们苦练基本功,把抄报误码率控制在几万分之一内,在枯燥的嘀嗒声中,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并在国际无线电比赛中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年第3期:退休老工人李生明。

年第4期:中国科学院冰雪研究队在祁连山。

年第5期:民族学院藏族女学生。

年第6期:海南岛兴隆华侨农场胡椒园里的工人芦玉锦。

年第7期:广播电台大楼。

年第8期:农民音乐小学的学生。

年第9期:电焊工孙淑贤。

年第10期:欢庆“五一”。

年第5期:第一个世界冠*——年,年仅21岁的容国团,夺得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这是中国运动员在世界性比赛中夺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容国团年从香港回国,从此开始了一生的辉煌:25届世乒赛单打冠*;获得世乒赛团体冠*;随后率领中国队夺得第28届世乒赛的女子团体冠*……然而,他灿烂的生命却于年嘎然而止。文革中,他遭受诬陷含冤自尽,年仅31岁。年,国家体委为容国团恢复名誉。

年第12期:云南彝族社员普水珍。

年第13期:舞剧“五朵红云”中的柯英。

年第14期:佛子岭水电站。

年第15期:讲故事。

年第16期:中国儿童剧院演员章薇娜。

年第17期:中国话剧一代“青衣”——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话剧走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阶段,自身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涌现了《茶馆》、《马兰花》、《蔡文姬》、《关汉卿》、《霓虹灯下的哨兵》等一大批成功的剧作。其中的一些已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年9月号《人民画报》的封面就是“中国的话剧皇后”朱琳扮演的蔡文姬。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是朱琳的代表作。美丽脱俗华贵的艺术形象、吐字归音韵味悠长的独特道白,形成了她独具大家风范的表演风格。14岁起就在“长虹剧社”演话剧,后来又参加周恩来、郭沫若创建的抗日演出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朱琳经受了“战地戏剧大学”的磨砺,完成了从“想怎么演就怎么演”到“知道该怎么演了”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朱琳先加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后转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多次与著名的“四大导演”焦菊隐、欧阳山尊、夏淳、梅阡合作,先后成功塑造了《雷雨》中的鲁侍萍等20多个人物形象,成为北京人艺无可替代的一代青衣。

年第18期:快乐的年轻人。

年第19期:庆祝建国十周年

年第20期: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年9月13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开幕。

年第21期:广州钢铁厂。

年第22期:群英会的代表们。

年第23期:抚顺人造石油厂。

年第24期:北京的新车站

这个于年新建成的车站屹立于北京建国门大街的南侧,是中国第一座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站舍,也是首都的总站。

视频:人民画报里七十年代的中国

太不可思议了,

一路看下来就是一部新中国的历史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