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痤疮去北京痤疮医院那家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怀洪新河,这是一项由毛泽东亲自主抓的利民工程,这是一条由苏皖两省共建的泄洪河道,这是一个历经三下三上,堪称浴血奋战,历时50载的浩瀚工程……
峰山切岭纪念碑
一、淮水之患
老子在《道德经·易性第八》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他认为圣人的品格就像水那样,水的性情是柔,所以有“柔情似水”之说,水最能接地气,水往低处流,它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争。因而老子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可是,在淮河下游,特别是淮北的广大地区,水却是另外一副面孔,它在相当多的时候,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不是利,而是害。
从《泗洪县水利志·泗洪县水、旱、蝗、雹灾害年表》中,作者随机抽出清道光二十三年至咸丰二年(公元-年)十年间的灾害记录,十年间是水灾连年,水、旱、蝗轮番进击,洪泽湖水位往往高达16米以上。
年六七两月,连降大雨,平地积水0.50-0.67米,受灾作物面积达80%以上。
年夏秋,蝗、旱、涝、冰雹、瘟疫灾害并发,农作物大面积失收,倒塌房屋间,死24人,伤44人,全县灾民人。
可以这样说,历史上的整个淮北地区,战乱不断,灾害连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水灾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年前,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坐镇南京指挥,做过一次伟大的实验。
梁初,南北争夺地点集中在淮河流域,梁天监十三年(年),梁武帝从战争的角度出发,征集*民20万人,在淮河的第三道峡口——浮山峡(今淮河右岸为安徽省明光市浮山集,左岸为江苏泗洪县四河乡潼河村)筑浮山堰,试以水代兵,灌淹驻守在寿阳(今安徽寿县)的北魏*队。大坝建成后,“回水上涨,淹地数百里,积水覆盖了今泗洪、五河、泗县、灵璧、固镇、凤阳、蚌埠、怀远、凤台、淮南、寿县、颖上、霍邱等县市大部或局部,积水面积平方公里左右。”在泗洪县境南缘,淮河左岸,潼河山(巉石山)西侧有一土筑坝头,坝头长米,顶宽60米,顶最高处高程23.3米。据《泗虹合志》记载:“巉石山为铁索岭,乃梁武帝筑浮山堰遗址。”
抗战时期蒋介石也效法梁武帝以水代兵,年5月19日*攻陷徐州,西犯进攻开封、郑州。6月9日,蒋介石国民*部队炸开*河花园口大堤企图阻止日*南下。混浊的河水向东南方向迅猛推进,在*淮平原随性肆虐,最终形成了跨越豫皖苏3省44个县的*泛区,89万生灵涂炭。
人们把极大的灾害比喻为洪水猛兽;把洪水泛滥,水势暴涨视为灭顶之灾,是世界末日的象征。洪水,真是太可怕了。
淮河是一条母亲河,她养育了两岸众多儿女。南宋以前,淮河河水清澈,航运畅通,两岸灌溉便利,水旱灾害较少,流域的人民以淮河为自豪,百姓说“南走一千,北走一万,不如淮河两岸”。诗人秦观这样描述的淮河美景“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淮河岸边的富庶和美丽可见一斑。
可是公元年,*河决口南流,长期夺淮入海,带来上万亿吨的泥沙,改变了淮北地貌和淮河干支流排水系统。淮河干流被淤浅,下受洪泽湖顶托,域内洪涝灾害频繁。淮河变成了“坏河”。
据《*河水利史述要》统计,年*河夺淮后的三个多世纪,淮河每百年平均水灾74次,16世纪至新中国初期的年中,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水灾日趋频繁。用淮河两岸老百姓的话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千里长淮,滚滚东去,历经沧桑,见证历史,无声地记录着时世的变迁,孕育并传承着淮河文化。这条大河,自从被*河夺去出路后,经常泛滥成灾。千百年来,淮河流域人民一直同水旱灾害进行英勇不屈的搏斗,然而滔滔浊浪一次又一次无情地击碎人们的安澜梦想。
淮河对于洪水来说,已是感到有不能承载之重。
年夏,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地区突降大暴雨,连续下了半个多月也没停,在淮北地区引发了大洪水。刚刚获得解放不久,正在进行土地改革的淮北地区,农民的房屋被冲毁,大片土地被淹,许多农民来不及逃避而被淹死。
中共安徽省委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由于水势凶猛,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人。”
夏季,毛泽东正在精心领导恢复国民经济工作,指导新区进行土改,同时还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