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周末不远游,盘点石家庄周边小而美的湖 [复制链接]

1#

漳平下桂林刘涛杜撰:陈大江是三明客家后裔,乱弹琴!

曾汝檀、陈性初、陈祖康、郑超麟都成*户了。

刘涛竟然杜撰:元代珍坂武将曾永从是漳平畲民起义首领,真是天大的笑话!


  漳平文史界部分人士强烈谴责:泉州某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大专毕业的刘涛,漳平桂林人。他杜撰的三篇文章发表在《岩声》《文化闽西》《客家纵横》期刊上,严重歪曲了漳平历史,制造了臭不可闻的人文垃圾,给漳平历史增添了诸多混乱,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此胡编乱搞,真是造孽,不可饶恕!对此,我们表示强烈谴责,并表示极大的愤慨!

和平石鼓山岩泉寺

《漳平文保单位》撰稿

詹柏山


  石鼓山岩泉寺,漳平市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和平镇下墘村石鼓山自然村,供奉张公法主、*公祖师。


  清道光版《漳平县志》载:“石鼓山,在县北二十里,与仙帽左右,俱为北方之障,顶有石如鼓,围可十余丈。相传风雨时,鸣而有声;又山石多仙人迹及牛羊足迹,皆深入不灭。吏部蒋兰居有《石鼓铭》,见《艺文志》。”


  在漳平市郊北部十多公里处,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国公山,海拔千余米。这里有神秘原始的山林岩泉和变幻无穷的岚烟雾气,更以“石鼓迎仙”传说著称,被誉为“漳平八景”之一。


  在国公山南面的石鼓山村,立有“通真殿”古庙,又名“石鼓岩”,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古址占地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物座北朝南,歇山顶抬梁穿斗式综合构架,面阔12米,进深11米。殿前悬挂“通真殿”木匾,是元至正乙未年(年)住持林法材所立。善士林法材,俗名道清,石鼓山人,生于泰定丁卯年(年),少年时出家石鼓岩,并将自己的一份祖业与田产献给寺庙。


  殿内还存有元代石墩盘柱础和明代铁钟一口。铁钟铭铸“成化十五年(年)十二月吉日铸造皇钟一口入石鼓岩”等文字。殿堂后的岩壁中有一股清泉,水质甘甜冰洌,久旱不涸,洪泽不浑,称“龙泉圣水”。


  岩泉寺左角有一块石壁,镌刻《石鼓铭》,铭文为明朝万历进士蒋时馨(-)所撰。铭文照录如下:


  石鼓山为吾邑八景之一,近在眉睫间。顾以仕途阅历,王路驰驱,竟不得一登眺焉。兹与陈文翁俱在退休之暇,杖屦及之,心目豁然。不觉抚怀有感,而为之铭。铭曰:

平郭之阴,有山翘楚,

维山有石,厥名石鼓。

伐之无声,名者谁予?

世事空华,鸟兔飞走。

渺予一身,邻虚不数。

达人大观,愚夫莽卤。

分别形骸,执迷生死。

譬彼石兮,徒劳匠斧。

柱础则焚,怀玉则剖。

维尔蠢然,虚空同寿。

幻迹名山,妄称不朽。


  右侧山坡立有元至正二十六年(年)《通真殿碑记》牌刻,高90厘米,宽70厘米,相传碑刻记载张法主“治魅”及建庙的缘由,经久风化,碑文剥蚀,文字难辨。有本邑文士黛烟山客作《石鼓山通真殿碑记》,补记其事,文曰:


  菁城之北,逾二十余里,有山曰石鼓山,系“漳平八景”之一。云蒸霞蔚,林峦环抱,诚为一方仙境。


  石鼓山有古庙,曰通真殿,本土善士林法材肇创于元至正年间。神龛立奉张公法主、*公祖师诸像。
  


  张公法主,俗名慈观,又名自观,别名沙,宋代永福(泰)人。昔传,渠炼性于蕉溪山石鼓岩,见石牛山夜火晶荧,知有魈魅,因往其处。魅方于人家迎妇,舆徒甚盛。观出掌,令人从指缝窥之,魅悉现形。乃幻为女妆,坐舆中;群魅异之,入石壶洞。与之斗,悬崖上下,趾踵入石,辗转数十处,必尻鞭剑之迹如刻画。竞夺其洞,坐化镇之,至今英灵如生。魅常眩匿游人衣物,告于神,则立出。山顶有剑插石上,可摇不可拔。又有铁杖长四尺许,不假锤炼,以手摄成,指痕可数。


  张公法术超强,奉为神明,历朝受信士顶礼膜拜。曩时传“得道金沙堂,显灵虎符岩,敕封法主公,传法石鼓岩”之说。
  


  *公祖师,漳平县居仁里人,又呼为*道,得佛法,尸解于碧龙潭后山,有真身在和春庵。举凡祈雨保穑、靖境安民、消灾治病、解厄赐福、驱邪斩*,屡著灵验。乡民塑像入庙以祀。
  


  通真殿历史悠久,堪称漳平首刹,香火旺盛。今复有殿构之宏敞,以为一方之奇胜、千载之盛美。佛道之盛,厥有所自矣,遂为之记,俾刻诸石以示夫后之人焉。


  通真殿堂龛上供奉“张公法主”“*公祖师”诸像。张公,号法主,宋代永福(泰)人,有“得道金沙堂,显灵虎符岩,敕封法主公,传法石鼓岩”之说。因此,每年春节设坛“做醮”时,要到新桥南丰赖家山虎符祖殿谒祖,乞求香火,俗称“刈火”。木雕张法主坐像,黑面豹眼,披头散发,身着黑袍,项挂麻蛇,左手施法诀,右手执宝剑,神态威严。雕像系清乾隆年间所刻,历经多次“劫难”,至今保存完整,堪称珍贵文物。


  通真殿庭前一泓池水,清澈如镜,幽静雅致。古庙之阴,有山翘楚,名曰石鼓。沿岩泉寺右边山路登上数百步,在深林拥翠的山崖边,耸立一块巨石,高十余米,圆如鼓。清咸丰举人刘攀龙(-)登此游览观瞻,写到:“稍上百许步,石围及丈,如灵如雷,鲜迹诘曲,似籀似篆,予抚之而叹谓:若在名区胜境,则此石之奇,足供名人玩赏,学士题咏,安知不与虎丘千人石、武林八卦石同为山灵生色哉?”


  传说,古时候,有仙人在此山修道,常坐在这块大石上,久而久之,这块石头滋生灵气,时常发出响声,而且呼响声一次比一次强烈,到后来,石鼓声一响就会地动山摇。有一次,一位仙翁骑青牛携仙童经过国公山时,突然一阵“咚咚”响,强烈的鼓声把青牛惊跑了,仙童滚到山沟下,仙翁也从牛背上跌下来。这时,仙翁恼火,举起手中拂尘扫,口中念念有词,向鼓声响处摔去,顿时“轰隆”一声巨响,这块石鼓裂为两半,从此以后,硕大的石鼓就不再发出响声了。


  如今,在山顶上的石壁中,还留仙人足模和牛脚印迹,至今仍清晰可辩。石鼓山东面的安靖村口处,耸立一块形似巨人的磐石,据说是仙童化身,人称“石将*”“石和尚”。在国公山北面的另一座山头,有一块牛头石,石壁中有两道石孔,常年有泉水流滴,形似牛鼻,传说是仙翁所骑的青牛,被石鼓响声惊跑后卧倒在此。


  民间传说石鼓迎仙,世代流播,成千载之美谈。历代以来,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或登高望远,品石玩山;或探幽揽奇,赏果饮泉;或朝瞻圣迹,奉香谒祖;或坐苔卧石,返朴归真。


  神奇秀丽的石鼓山景色,历史悠久的通真殿古迹,为漳平历史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佛道圣踪”著称的石鼓山,必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为世人所瞩目。

(詹柏山撰稿于年6月25日端午节上午,共字,待修改。本文传说故事,参考罗宜生文章《石鼓迎仙留古迹》,特此鸣谢!)

上坂石板桥

《漳平文保单位》撰稿

詹柏山


  南宋早期,上坂村九斗洋是感化里的繁华村子。


  九斗洋,原名九畴洋,地处感化溪下游西岸,距溪南集镇5.5公里,明清时属感化里竹柄社。村落总面积5.8平方公里,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民众耕读传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里系丘陵地带,有9个小山头,山名为上坎兜、下坎兜、墩丘、下庙斗、田洋兜、下河墓、墩仔丘、老寨、新寨。因这九个小山头,形似古时圆形的谷斗,故称“九斗”。后来,当地先民在此定居,将小盆地开辟为宽阔洋田,故称“九斗洋”。


  地因厚德而灵,人以争雄为杰。九斗洋深厚之人文底蕴,为漳平市绝无仅有。这里有南宋时期蒋佛成铺筑的石板桥,有明代古文物多处,如布衣祠古寨堡、“清风徐来”“江门倒影”摩崖石刻、明代大理寺评事蒋柏山墓葬。感化里第一位进士蒋时馨(-)就诞生在九斗洋。


  九斗洋地处交通要道。民众东出泉州、南下漳州、西往龙岩及汀州,均须从此经过。因此,行人旅客熙来攘往,商贸发达,声名远扬。


  桥,是我国漫长历史上标志性的建筑文明,是先祖们生存、奋斗、求发展的珍贵留存和记录。年,为了改善家乡的交通状况,感化里善士蒋佛成在九斗洋独资捐造一座桥,留存至今,现为漳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时期,蒋佛成是感化里一位大地主,经管着很多田产,可谓富甲一方。他虽谈不上“富可敌国”,但“惠及五代人”却并非虚夸。为了给儿孙们留下丰厚的财产,他雇请石匠打凿了很多石条,准备用来围田界、立标识,以防他人日后侵占。


  相传,蒋佛成行善念头之萌动,源于他与孙子在巡田时的一段对话。


  秋收后的某一天,蒋佛成带着最喜爱的孙子去巡视田产。孙子见爷爷叫人打了这么多石条放置在田边,便好奇地问:“阿公,你叫人打那么多石条,做什么用呀?”


  蒋佛成回答:“用来围自家田界。”


  孙子又问:“围自家田界,要干嘛呀?”


  蒋佛成回答:“为了不被别人侵占去!”


  孙子进一步问:“如果将来儿孙要卖田,不就连这石条也卖了吗?”


  蒋佛成肯定地回答:“不会的。这么大的一丘好田,没有人买得起。”


  孙子又好奇地问:“怎么买不起呢?如果他们将这丘良田分割成很多小块,不是可以一块一块地卖掉吗?”


  蒋佛成听了孙子的这番话,心里一惊,继而认真一想,顿时恍然大悟:“对呀!这又何苦呢!为子孙想得太多了,这未必是好事。我叫人打凿了这么多石条来围田界,又能传几代人呢?倒不如用这些石条铺路架桥,为百姓做一些积德的好事,不是更好吗?”


  蒋佛成从此立下心愿:今生要为百姓多做善事。于是,他便雇人把这些石条抬到坑沟小涧边,架了一座又一座的石板桥;或将石条运至驿道泥泞洼地处,铺了一段又一段的石板路。


  九斗洋有一座破旧的木桥,行人过往,险象环生: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坠落伤亡事件。蒋佛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决定将其改建成石板桥。


  且看舟楫运石而至,工匠斧敲凿击。他们顶烈日,流大汗,以条石架于坑沟涧流之上,两块长石条并列铺筑。虽属简易石桥,但终究比木桥坚固,从而大大地便利了行人往来。


  蒋佛成所造的石板桥历经六朝,惠泽近八百年之久。该桥便利了行人的出行,承载着感化里悠久而厚重的建桥历史。这是漳平境内在实物上留下文字记载的最早工程文物。该桥桥面上,镌刻着“绍定元年,蒋佛成造”八个字,历经年的风雨洗礼,仍清晰可辨。


  漳平当代诗人周木发作《七律·上坂石板桥》,诗云:

历代田园常易主,儿孙有福自安饶。

传家本是金书卷,继世原非石板条。

一片慈心铺作路,千般善意化为桥。

青山不老丰碑在,八百年来旺玉苗。


  感化里历代先民崇尚积德行善。他们在经济欠发达的年代,仍然举全力乐善好施,彰显“积德行善”之传统源远流长。这是感化里人文的辉煌,也是故土家园的骄傲!宋代蒋佛成的善行义举,和九斗洋的文物史迹很值得今人珍视。我们当珍惜之!

(詹柏山撰初稿于年6月13日,待修改。共字。衷心感谢周木发老师的润笔修改。本文拟收入《漳平文保单位》和《感化里传奇》书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