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涟水之战,粟裕巧设伏,张灵甫开始没上套, [复制链接]

1#

解放战争爆发之初,作为“御林*”的整74师,依然驻守在首都南京一带。

为了扫除南京北大门的威胁,整74师下辖的整58旅,第一个被拉上了战场。

他们这次的任务是作为预备队,配合第5*,进攻淮南。

整58旅的前身为58师,它是张灵甫指挥多年的部队,现任旅长为张灵甫的老部下卢醒。

由抗日战场转到国共内战战场,整58旅的此次出征,将是整74师在国共内战战场上的第一战。

包括张灵甫在内的整74师的这些指挥官们,对这场战斗,乃至对整个解放战争,都充满信心。

他们的自信是有原因的,10多年前“围剿”红*时,他们刚从*埔毕业,还没有多少指挥经验,部队的武器装备也很差,凭借这些,他们却把红*赶出了根据地,赶到了陕北。

八年全国抗战之后,他们的作战经验已经非常丰富;作战战术由单兵硬冲到步炮协同作战,部队装备已经是美械化。

整58旅的表现,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自信。在配合第5*进攻淮南时,整58旅的美式装备,就令新四*有些措手不及。

这一战之后,我淮南*区除留下少量部队进行游击战之外,其他部队则转入苏中等地。

整58旅的这次胜利,像一剂兴奋剂一样,注入到了整74师但整74师现在的身份依然是“御林*”,依然要拱卫首都南京,张灵甫在焦急地等待着奔赴战场的机会。

很快机会来了。对74师就非常了解的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要求蒋介石把这支王牌部队,从南京调到徐州。

因为首都固然重要,但解放*暂时不可能打到首都,而苏中已经进入战争泥潭,迫切需要生力*。

就这样,张灵甫率领整74师,离开南京,开始奔赴战场,奉命奔袭华中解放区首府淮阴。

巨大的危险,笼罩在两淮地区。这不仅是因为整74师这支王牌部队要来了,更因为解放*的两大主力,现在距离两淮都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当时,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在两淮北面的泗县、沐阳一带;而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主力,则在海安一带。

此时,两淮地区正值雨季,本来就河流纵横的两淮地区,河水大涨,泛滥成灾,部队行*非常缓慢。

粟裕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海安距两淮公里,一路水网,既少陆路,又少船只。且值天雨不断……”

洪泽湖湿地

北面的陈毅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他在给中央*委的电报中说:“此次作战最感困难的是到处一片汪洋,每夜部队只能走10到15公里,弹药遇水即不能用……"

而这些对整74师来说问题不大,该师直属的工兵营拥有不少美式渡河工具,其中主要有M2攻击舟和帆布舟。

M2攻击舟一次可以搭乘15人,而帆布舟一次可以搭乘5—8人。这两种船的数量很多,只要搭配得当,完全可以形成一定的渡河战力。

薛岳还给张灵甫配备了三个工兵团,因此,两淮那纵横交错的水网,对于解放*来说是行*的巨大障碍,对于整74师来说,则一马平川。

得知整74师向淮阴推进后,我*立即调整部署,成立了淮阴前线指挥所,以华中野战**委谭震林为总指挥,统一指挥华中的9纵、5旅和13旅迎战整74师的进攻。

但解放*的这3支部队,当时只有9纵在淮阴,其他部队一时之间,还无法赶到淮阴。

解放*无法赶到,张灵甫的整74师却以每日50公里的速度,快速地推进到了张福河。

情况非常危急,因为张福河位于淮阴城区西南15公里处,是解放*防守淮阴的一个重要据点。

一旦整74师渡过张福河,进攻淮阴城就很容易了。

9纵的区区5个团,对付装备精良的整74师,实力悬殊真是太大了。

9月15日上午,张灵甫命令部队发起了正面的强渡。蒋*把榴弹炮架在河西岸,对东岸解放*的阵地进行炮轰。

美式M榴弹炮

整74师美式炮火的巨大威力,令解放*战士感到吃惊,但他们并没有退缩。对突过阵地敌人进行了反复冲杀。

整74师的进攻非常不顺利,不到一天时间就被打死了两名营长,部队的士气受到很大的影响。

然而,苦守意味着解放*将遭遇巨大伤亡,看着这些从抗日战场上走下来的解放*战士,一批一批地牺牲在了整74师的炮火之下,我*决定全面撤退。

到了19日下午,守卫淮阴城的解放*撤离了,整74*终于攻克了淮阴。

攻克淮阴之后,张灵甫把战争的矛头对准了不远处的淮安。解放*又放弃淮安,转移到了淮安东北的涟水。

就这样,整74师经过一场恶战,以伤亡多人的代价,终于攻克淮阴、淮安两座空城。

从整场战斗来看,整74师赢得似乎有些侥幸,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因为在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在实力上和整74师还有很大差距。粟裕后来回忆道:

“回想当时的战场实际情况,我*还不具备歼灭敌先头部队、国民*五大主力之一的整74师的条件。”

“后来在孟良崮能够歼灭它,是我*经过宿北、鲁南、莱芜三大歼灭战,我*的装备、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积累了大量歼灭战的经验。”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才以五倍于他的兵力,达到全歼该师的目的。”

作为解放*最优秀的指挥将领之一,粟裕的这段评语是客观的,是实事求是的。

两淮之战之后,华野撤退到了涟水一带。徐州绥靖公署开始考虑用整74师,主攻涟水;让整28师拨出第旅,作为整74师的预备队。

涟水,古称“安东”,地处江苏省北部,位于淮阴东北30多公里处。

张灵甫、粟裕是国共两*中非常著名的战将。

上次两淮之战,粟裕是后来才匆匆来到战场,两个人最多只能算是有所接触。

这一次,他们将在涟水进行第一次真正的对决。

起初,围绕是否死守涟水这个问题,山野、华野有过争执,在确定死守涟水之后,粟裕开始布局。

这是一个非常能够体现粟裕大兵团指挥才能的布局。

死守涟水,粟裕却只在涟水县城部署了一个团。他把10纵、11纵主力与13旅部署在淮安钦工镇与美菱镇之间。

在钦工镇与美菱镇之间的防线有30里,位于涟水县城南部,这是涟水县城的缓冲地带。

粟裕这样部署,是要拖延整74师的进攻。

拖延的目的是什么?粟裕是要把华野1师、6师、9纵,调进内线,参加这场对决。

对付一个整74师的进攻,需要动用这么多兵力吗?

如果仅仅是防御,或许不需要。但粟裕的目的不是仅仅守住涟水,他是要围歼整74师一部,打击张灵甫嚣张气焰。

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国民**王牌师一个旅,既可以稳住苏北局势,又可以振奋*心。

但当时徐州绥靖公署经常出动飞机侦察,粟裕感到如此大规模的调兵,很容易暴露自己的战略意图。

为了打消张灵甫的顾虑,他又把华野1师、6师、9纵,调到沐阳以西。

涟水到沐阳两个县城相距80多公里,这是一段不近的距离,这次调兵确实起到了迷惑的效果,但也给粟裕的围歼带来了巨大的危险。

此外,粟裕又把实力比较弱的11纵,从缓冲地带抽回来,一部驻防在涟水县城,一部驻防在县城南边的美菱镇。

把弱兵调过来防守涟水,把华野主力师调走,粟裕的这张网已经铺好,就专等放松警惕的张灵甫率领整74师大胆向涟水推进,

张灵甫会不会向粟裕的大网里钻呢?当然会,因为他的任务就是要攻克涟水。

年10月19日,张灵甫指挥整74师,从淮阴出发,兵分三路,向涟水县城推进。

整74师将会在什么时候抵达涟水县城外呢?粟裕也不知道,但他预先有过估算:

不久前皮定均的13旅,从涟水到钦工镇,花了15小时,而且是在没有战斗,又有当地群众协助的情况下。

而整74师要多走淮阴到钦工镇这段距离,他们没有群众的协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行*途中,将面对13旅、10纵的拦截。

这个拦截应该是一个非常耗时间的硬仗,因为13旅旅长皮定均知道,想拖住全副美式装备的整74师,难度很大,所以他在修筑工事上下了不少功夫。

如果每个据点真能够坚守12个钟头,那么整74师不知道要拖到何时才能抵达涟水了。

这样一来,粟裕就有充分的时间,把部署在沐阳以西的1师、6师、9纵调过来,围歼整74师。

但令粟裕、皮定均都没有想到的是,整74师推进的速度太快了,仅用了2天,他们就在涟水外集结完毕。

整74师为什么会推进得这么快?答案是情报。通过之前小股部队向涟水方向的挺进,加上空*侦察机的低空侦察,他们已经知道了解放*的据点情况。

向涟水推进时,他们没有选择13旅的防区,而是选择了10纵的防区,并快速地越过了这一防区。

张灵甫的突然到来,令粟裕有些措手不及,因为围歼的部队无法快速赶到。但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的东西,那就是涟水城外的工事。

涟水县城三面环水,城南是废*河,*河内内有3道大堤。

但几年前,修建了一条马路,贯穿3道大堤,这条路从涟水城南门,直达废*河渡口。

粟裕判断,为了减少攻克大堤的时间,张灵甫一定会重点进攻南门渡口。

22日的夜幕正在缓缓卸去,张灵甫的进攻就开始了。

粟裕的判断似乎错了,整74师没有重点进攻南门渡口,而是对从美菱镇到南门渡口的漫长防线,进行了全线进攻。

全线进攻当然是假的,张灵甫这样做的目的是进行火力侦察,看看薄弱点在哪里。

同时也是为了吸引解放*进入阵地,以分散解放*的兵力。

这种试探性进攻,是非常常见的。

只是张灵甫的这次全线进攻,时间持续很长,竟长达整整一个白天,令个别解放*将领一时也摸不清张灵甫的真实意图。

天空慢慢开始转暗的时候,真正的攻击开始了,目标当然是粟裕之前认定的南门渡口。

主攻部队是整51旅,渡河的橡皮舟已经准备好,两个炮兵营已经到位。随着张灵甫的一声令下,猛烈的炮击开始了。

M2攻击舟

整74师的炮击并不是一顿乱轰,而是非常有层次性的,他们以山炮、迫击炮压制解放*第一线;

以野炮等远射程火炮,向解放*纵深及后方进行打击;又用机动炮,压制解放*阵地及被发现的解放*炮兵位置。

除了这3个层次的炮击之外,整74师炮击还有些明显的特点,即集中、猛烈、机动。

用如此强大的炮轰,而针对的目标仅仅是南门渡口多米的阵地。可以想象,多米的阵地,很快就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步兵可以出击了,他们乘上橡皮舟,很快地渡过了废*河

按照常规作战模式,部队一旦渡过河,就应该立即发动攻击,以扩大战果。

但渡过河的整74师士兵没有这样做,而是就地隐蔽。

当然,这个隐蔽只是暂时的,等渡河兵力达到一个排之后,他们重整部队,才开始发动攻击。

別看耽误了这点时间,但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过河士兵因失去建制,像一盘散沙一样陷入混乱。

当然,在对手所在的一岸隐蔽、重整部队,这是需要大胆而冷静的心理素质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可以看出整74师令人惊叹的*事素质!

整51旅前卫连渡河成功之后,迅速攻占渡口,攻占沿河大堤,并掩护工兵营快速架设浮桥,然后,整51旅主力渡过废*河。

整个过程中,炮兵、工兵、步兵配合默契,炮击、强渡、搭桥、渡河等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是那么地流畅。

此时,粟裕用来包围整74师的大*还在路上,他立即下令11纵撤入涟水县城,坚守涟水城区。

整57旅的进攻开始了,11纵的逆袭也开始了,两个部队相互进攻,到了24日拂晓,整51旅完全控制了沿河第一道大堤。

攻击还在进行,但进展缓慢,张灵甫知道粟裕的援*正在向涟水赶来,攻城必须速战速决。

他立即撤下了51师,改由57师团担任主攻。

进攻开始后,整57旅旅长陈嘘云发现,无论投入多少兵力攻打,因为南门狭窄,真正在前面攻城的只有一个连左右的兵力。这样攻城不仅伤亡大,而且速度慢。

陈嘘云

为此,陈嘘云立即组织了一由老兵组建的突击连,配置冲锋枪、轻机枪等自动武器,及火箭筒等放射器,由2营营长胡力奋率领,向涟水城发动进攻。

攻击连的进攻开始了,武器装备上的优越,弥补了人数不足的劣势,后面又有整57旅炮兵的掩护,攻击连的进攻非常强悍。

解放*三次反击,都没有成功。最后,胡力奋率领突击连进入了涟水城。

然而,就在这时,华中野战*10纵和王必成率领的6师18旅与皮定均的13旅赶来了,粟裕立即把这支部队派到了南门。

南门国共双方的实力,立即发生了变化。

57旅主力被阻挡在大堤外进不来,快速突进涟水城内的突击连就惨了,他们陷入解放*的重重包围之中,除非会飞,否则是别想突围了。

突击连虽然武器先进,却没有飞的能力。最后,突击连在突围无望之后缴械投降。

当整57旅在南门猛攻时,整58旅则在另一处阵地带河镇发起进攻,但他们的进攻,被解放*9纵成功击退。

斗争到了最艰难时刻,有人主张放弃涟水,但被粟裕否决了。粟裕开始对解放*进行调整:

城外防线只留下了1师一部和其他一些残部,13旅、9纵等则撤退到县城集结。

这似乎是一个攻城的良机,但张灵甫没有抓住这个时机,而是从南门阵地上撤下了整57旅,换上了作为预备队的整28师旅。

这固然令人惊讶,张灵甫为何会放弃这个良机呢?难道他心疼伤亡过重的整57旅了?

实际上,张灵甫的这次换防,并不是心疼伤亡惨重的整57旅,也不是为了发挥旅这支生力*的作用,而是已经开始准备全面撤退了。

战前粟裕制定围歼整74师的计划,但为了迷惑张灵甫,粟裕把部分主力调集到了沐阳以西。

现在这批部队已经来到了涟水,张灵甫如果再不撤,真的会遭遇被围歼的命运了。

张灵甫让旅在前面发动小规模进攻,这个进攻并不是为了攻克涟水,而是为了让整74师主力顺利撤离。

粟裕识破了张灵甫这一诡计,立即展开反攻,直到11月1日,几乎全歼整57旅,重创整旅,共歼敌人。

解放*此次作战,不仅成功地守住了涟水,为华中区机关向山东的转移赢得了时间,还给整57旅予沉重打击,打破了整74师不可战胜的神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