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洪泽乡村习俗小记人民资讯 [复制链接]

1#

郭应昭,笔名淮水悠悠,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史学会理事、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乡村认证作家。爱写“三亲”史料、地方历史题材及农村题材的散文,作品在《中国乡村》《钟山风雨》《江苏地方志》《淮安日报》《淮海晚报》和多个网络平台上发表。

洪泽县公河公社(现洪泽区三河镇)位于三河之北,与盱眙、金湖两县隔淮水相望。笔者在那里生活过6年,40多年过去了,对当年那里一些乡村习俗还记忆犹新。

姑娘、妇道(结过婚的妇女)爱穿“金丝蓝”。我所在的双坝大队三队社员的生活不富裕,青*不接时甚至有人家断粮,但姑娘家和妇道们也和其他队人一样,特别喜爱一种叫“金丝蓝”的浅蓝色的“洋布”(比较薄的棉布)做褂子。“金丝蓝”穿的人多了,无论是在田里劳动还是赶集,乍一看去就像统一制作的工作服,给人一种干净利索、素净的感觉。“金丝蓝”布在公河供销社布柜上经常脱货,一些妇道便托我们知青回城时帮她们代购。

姑娘、妇道们的衣服和鞋大多是自己做。她们那时的上装多是带大衭的,一排布纽扣纽在右边。她们自己剪裁布料、一针一线地缝制。大姑娘家、妇道们穿的鞋多是自己捻线、糊骨子、纳鞋底、做鞋帮、绱鞋。特别是未出门的姑娘家会这些针线活,是会给她相亲时加分的。有的姑娘还会给自己的鞋子绣上俏丽的花儿,更显出她的心灵手巧。

三角巾是那里女人装扮的一种“标配”。一年四季中除夏天外,姑娘和妇道们都爱头戴三角巾(棉方巾按对角线折叠而成),头巾在下巴处系一个结。头巾颜色因年龄而异,姑娘家多爱红色,结过婚的妇女依年龄而异用红色或绿色,老太太则爱用棕色。三角巾的作用,一为挡风保暖,二为遮灰避尘。

不是茶的“茶”。洪泽乡下的农民善良、热情、好客、大方,不管来客是在上午九十点钟,还是在下午两三点钟,主人一定要为客人上一道“茶”。说是一道“茶”,其实是一顿小吃,端上来的是一碗饱含主人盛情漂着油花、葱花的埋着三个鸡蛋瘪的挂面。面是那种手工做的自然晾干的面条,细细的,长长的,盐度较大。来客一般也不好怎么客气,只有把“茶”吃下去,才能让主人心里踏实。

青年男女嫁娶须经媒人安排好的“三部曲”。首先是“相亲”。女方的姑娘及姑娘的姑姑、姨娘、舅母等一帮人随媒人到男方家相亲(实际是掌眼参谋)。去相亲的人不仅看男孩的相貌谈吐,还要看男方的家庭成员和家境,甚至通过看男方家的草堆大小来判断男方的经济状况。男方则要准备一桌饭菜好生招待,其他全凭媒人一张嘴说好话。接着是“会好”。“会好”就是定亲。相亲后,男女双方若没有意见,男孩随媒人到女方家商谈好结婚的有关事宜,双方缔结为亲家。“会好”时,男方须给女孩带一身衣服的布料,给女方父母带两条大糕、两斤大馃子和礼金,那时的礼金多为几十元。“会好”后,媒人还要在双方之间进一步沟通,男孩给女方送“五对布”(五身衣服的布料)和头上戴的、脚上穿的,送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择定的结婚时间等。第三步是办婚事。男方到女方家带人要带烟带糖带鞭炮,一切行动听媒人指挥……双方各自宴请亲朋好友。“三部曲”所选的时间都是双日,这是很讲究的。三队赵序岗的小女赵兰芬在“会好”后不到三个月就出嫁了。记得年她出门的那天,吃完中饭后,她身着一身红衣裳,脚穿一双红布鞋,头戴一朵大红花,高高兴兴地跟男孩和媒人,步行离开娘家去婆家。这就是那些年洪泽农村流行的“媒妁之言配鸳鸯”的婚姻模式。他们婚后大部分家庭生活都很和睦,这应归功于相亲团的把关和两人的缘分。但那时也有遵父母之命的“亲上加亲”的近亲结婚……留下诸多遗憾。

暖房时要说喜话。婚日前一天晚上要铺喜床,谓之暖房,暖房还要喝暖房酒。年秋,房东赵序金大儿赵可业娶了涧前大队傅庄的一个姑娘,过门时还没有正式名字。她不识字,圆圆的脸,齐耳短发,快人快语,做事麻利。暖房那天晚上,是钢蒺庄上儿女双全的桂香做“全福”。桂香铺喜床时每说一句喜话,一旁围观的要大声附和叫好。记得桂香当时是这样笑着说的,“蒿草青”——附和的人叫“好!”——“穰草*”——“好!”——“我给新人铺喜床”——“好!”——“两头铺得高高的”——“好!”——“当中铺个子孙塘!”——“好!”当时,赵可业的弟弟赵可高、父亲赵序金大爷也在一旁笑嘻嘻地张大嘴巴喊:“好!”

初冬的蟹塘

今年小雪后的初冬时断时续地下了几天小雨。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但天气也格外清冷。

土地流转后的水乡双坝村,田、塘辽阔。全村土地七分种植,三分养殖。本土的年轻人多在外营生,留守老人无地可种,仅在家屋前后和沟畔路边种点蔬菜,屋后的猪圈前围上栅栏或尼龙网,养点鸡、鸭、鹅,过着悠悠然的恬淡日子。

村西的倪庄、甘庄、姚庄、李庄的原居农户,在家开门便见四周打上土堰、围着蟹板和铁丝网的成片蟹塘。蟹塘的东南西北都装有“电子眼”,兴化来的养殖大户在这里搞了亩的蟹塘养殖。“双节”已过两个月,一泓泓蟹塘里喝着洪泽湖水长大的螃蟹多已起塘,空水后的蟹塘中间像大海退潮后露出了大片的浅滩,白天,偶有几只白鹭立于其上。塘四周留有螃蟹栖息的凹槽,凹槽里的水如20多米宽的壕河拱卫着黝黑濡湿的浅滩,映着蓝蓝的天和纱状的云,在初冬的暖阳下泛着粼粼的波光。

起塘的大螃蟹按公母、大小分别装进黑塑料网兜,被转移到位置居中的一泓清水盈盈的蟹塘中存养,装蟹的网兜系在离岸20多米的几排固定的蟹栏上,两台水幕机喷出伞状的水幕为螃蟹增氧。

乡村的早晨是清美的,初冬早晨的蟹塘则在清美外多了份清冷。晨晴时,目视寥廓的天穹与辽阔的大地相吻的东方,晨曦渐被金红浸淫。继而,一轮金红色太阳冉冉升起,在它完全离开地平线时,是带着全身的光明和希望跃然而出,整个天地间更加明朗。太阳染红了东方的云霞,染红了田畴、村落、道路、沟渠,染红了蟹塘,塘边沟坎枯草上的白霜也多了层色彩。蟹塘里的浅滩罩上了红幔,塘水倒映着红日、彩云和淡蓝色的天,清冷的蟹塘沐浴着一派祥气瑞色。

夜幕降临,存养螃蟹的那泓蟹塘和四周蟹塘静寂无声,黑魆魆的一片中难见蟹塘水面。向东望去,远处的一排塘灯似晶亮的眼睛与天上忽闪的星星一起看护着蟹塘,灯光星辉一起映入塘水之中,幽幽的蟹塘显得神秘而空灵。

螃蟹发货多在傍晚进行。存养螃蟹的蟹塘西边平台的右上方挂着的一盏大LED灯,照亮了平台和八九个正在忙碌的蟹工,他们都穿着齐胸的防水大皮衩。水里,运送螃蟹的平底小船来往于塘里拴挂螃蟹黑网兜的横栏与岸边;岸上,白色的灯光中,蟹工们一网兜一网兜地辨别螃蟹的公母,然后将螃蟹网分别放入即将运走的两只盛满水的长方体大塑料箱中。平台西边的蟹工食堂的饭菜香逸出了房外……一辆冷藏车则停在塘边的南北水泥路上。

初冬的蟹塘是清冷的,但有暖意。今年的满满收获,明年的殷殷希望皆蕴含其中。甭说抓蟹的冷,数钞的热,令人遐思,让人梦想,那感觉堪比螃蟹味道美!

“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苏轼的诗简洁明快地道出了对螃蟹的钟爱。多少年里,螃蟹曾是人们生活中的奢侈品,受消费者的景仰和追捧。而如今初冬,螃蟹依然可堂而皇之爬上平常百姓的餐桌,给人以鲜美、惬意和满足。

哦!初冬的蟹塘。

盼雪

雪,洁白无瑕,小若星点,大似鹅毛,飘飘洒洒,无声无息,翩跹人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雅俗同赏,尽显对雪景的赞美。

冷得跺脚的冬天,少有人腹诽大雪的来临,都喜言“瑞雪兆丰年”。在孩子们的眼里,雪来自神奇空寥的天上,是圣洁的精灵,迎接一场白雪,犹如经历一次漱心的洗礼,个中自有满满的乐趣。

50多年前,小雪基本上按节气“小雪”如期而至。冬至打开了九冬的门扉,小雪便是先遣的信使,它带着对来年农业的希冀,播种对大地纯洁的爱。那一颗颗小小的雪粒,体积不大质量小,淮安人称之为雪(chǎi)。雪刚落下乍看有点干结,没有六角形或羽状的雪花那样飘逸,坠落大地也有点仓促。这种雪很自然会让人联想到白色的面粉,孩子们见到雪会稚声欢叫:“下干面喽!”是的,不消一小时,房屋、地面上就会上铺上薄薄的一层白干面似的积雪。

孩子们更喜欢大雪,哪怕是漫天飞舞,落满棉帽、双肩,钻进脖颈。雪地上行走,鞋底下吱吱作响,似美妙的韵律,让人心里酥酥痒。堆雪人,打雪仗,摔个跟头是常有的事,爬起来随手掸掉沾在衣服上的雪继续打闹不停。雪地里,孩子来回奔跑,欢呼雀跃,狗儿也会加到欢快的气氛中来,摇头摆尾地跟在孩子们前后……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足印。孩子爱雪、盼雪,是童心童趣所致。

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四季分明,炎夏热哈哈,严冬冷咝咝。淮安这个地方的冬天,雪很少缺席,若某年不下雪,人们会感到缺憾和失落,也会有怨言的。因为,气温冷热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农谚道:“冬要冷,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难结。”年农历六月,正逢水稻分蘖发棵季节,太阳曝晒得水稻田的水发烫,人在树荫下扇扇仍大汗淋漓。一天下午,一场暴风骤雨浇凉了炽热的天气,后来气温一直没上来。那年的水稻就减了产。

一般来说,夏季越热,冬季会越冷,冬天频繁的寒流遇到暖空气会孕育更多的雨雪。冰雪对祛除虫害、提高墒情很有益处,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的生长。

大雪洒落下来,农民就会笑脸相迎。是啊!一年忙到头,正好在雪季里安心地休养生息,筹备过年。每到大雪飘舞的时候,他们有的焐在被窝里抽旱烟,有的围着烧着干牛粪或稖头穰的火盆翻着双手烤火,有的妇道在火盆旁捻线、纳鞋底。也有人在家耐不住,便拎一根木掍,带一条土狗,冲进白茫茫的雪中,四下里寻找田边沟旁的兔子窝。雪天的兔会蛰伏,饿的时候也得四处觅食,必定会在漫无边际的雪野里留下爪印,打雪兔的就循迹寻找雪地里的兔子窝。在雪野里扑哧扑哧地跑,身上虽冷,但心里是热乎乎的,因为充满了企盼。其实兔子很狡猾,打兔人空手而归是常有的事。过去农人爱雪、盼雪,就是祈望来年五谷丰登日子好过些。

现在,人盼雪是另外一种心境,就如今年,淮安的首场雪如期而至。雪前寒流警报紧催家家忙防冻、人人多添衣,雪后树白地白路光滑,气温骤降至负10度。这样的天气里,人们却生出了别样的生活情致——城乡住户,热气腾腾,火锅老酒,推杯换盏。今日淮人盼雪,很大程度就是为了在诗意般的雪世界里尽享生活的丰腴、温馨和惬意。-05-:00:00:0■首发作家郭应昭洪泽乡村习俗小记/enpproperty本文来源:淮海晚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