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 http://m.39.net/pf/a_4780807.html从《山河月明》开播,最受批评的地方是“白月光之蒙古女”。事实上,对于真心热爱明代历史的人而言,与永乐皇帝的各种才华横溢能否真实地展现出来相比,其实我们并不关心他在这部剧中有多少女人。
也不想知道他是否不得不像偶像剧中的男主那样,在深深爱上徐皇后的同时,还要“洁身自好,忠于妻子”——这对史料中显然有几十个妃子的皇帝而言,不应该是个纠结。
永乐五年,徐皇后(仁孝文皇后)过早去世;她最信任的助手,昭容王氏在同年被立为贵妃,接管宫务。直到永乐十八年去世,一直深受朱棣的喜爱。易言之,她是徐皇后死后,多年来朱棣最重要的女人。
《盛朝通史集》:贵妃王氏,苏州人也,随父亲宦京。永乐初,择良家女,王氏入宫,立为昭容。时王妃有才德,俱平婉以行其事。故以协佐宫内治理,仁孝爱之。
《太宗实录》:永乐十八年七月,贵妃王氏薨。妃有贤德,上及皇后恭敬始终。于宫闱之中,庄重有礼、蔼然厚实。综理不乱,为上所重。
陛下晚年有疾,时有急怒迁于人,或宫人妃嫔,太子公主以下皆依赖耳。后因疾而逝,陛下甚痛之。戳朝五日,册祭,嗣昭献,持葬事如洪武穆贵妃子故事。
《世宗实录》:时,上爱王氏,欲册为皇后,会王氏薨,上痛悼欲绝故病焉。从时起,处断多谬,用刑残酷。
因此,如果要以明太宗永乐为主角拍摄历史正剧,女1用仁孝文徐皇后,女2用昭献王贵妃,这本来就是非常合理的安排。此外,女1和女2也有“故以协佐宫内治理,仁孝爱之”的历史记录,其关系也应该是和谐友爱。
乾隆皇帝一句“老玉成双”,就使得《延禧攻略》中的两位:“孝贤后”和“令妃”牵强成了深受欢迎的“令后cp”。可《山河明月》的编剧可能觉得,王妃作为“苏州良家女”的身份不足以引发戏剧性的冲突。
就执意把她改名为北元名将王保保的女儿,而“苻离公主”博雅伦又不得不改为王保保的妹妹、秦王妃的侄女。还把靖难战争的两位著名将领张玉和盛庸,最初身份塑造成她的狗腿子。
朱棣的*事顾问姚广孝也成了她的老相识,“靖难战神”李景隆修成了她的崇拜者……她还被允许使用比时代早年的火石枪,重击了大明的著名将*蓝玉;
显而易见的,她是明*的俘虏。却在明廷之上摆出一副“上国大臣”的姿态,从马皇后到朱标太子,每个人都对她彬彬有礼。比马术赢了大明宁国公主,获得了她的好感和友谊。
她甚至还可以给朱彪的长子一个教训,抓着嫡长孙的耳朵……作为大明皇宫里的一名女官,还能与姨妈秘密计划,成为1名女谍,供北元打听和告知……
你其实可以从一些没有被切割干净的镜头过渡里隐约察觉到:年轻的朱棣对她也是一见钟情。甚至可能是因为她,叫嚣着要退出与徐达女儿的姻亲。被朱标气得抽了50下,也不愿改口……
离谱1词,再合适不过了。编剧其实就是在借用历史上贵妃王氏的一张皮,把各类玛丽苏大女主的配置往上堆积,最后成为1个人为的架空女性角色。
不仅是历史上的女主1徐皇后,从人物到角色都被完全压制;就连朱棣这位本来的男主1,也几乎成了玛丽苏女主的工具人了……
事实上这都不算啥。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在与朱棣一起参观开封夜市时,玛丽苏的女主说了以下几句话:
“对你来说,这是大明的京城;但对我来说,这是我祖父茶汗帖木儿的开府之处。这里的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我的父母不知道告诉我多少次了……"
而作为明朝的四皇子,朱棣听到如此言论,居然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为啥不回一句:三百年前,这里是我们汉族的古都:大宋朝的汴梁!
还有王保保,玛丽苏的父亲,他在漠北与明*作战时对下属说:“如果失去了江南,我们可以回中原;如果失去了中原,我们可以回大都;如果大都丢了,我们可以回到上都;如果一切都失去了,我们可以回到漠北;漠北没了。我们还能去哪里呢?”
如果你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宋元至明初历史的现代人,只看这句话和前后的情节,你会不会觉得明*是必须被除掉的“侵略者”?一路从江南、中原、大都、上都,把北元赶到漠北的人?
我们都知道:就像之前的影视剧故意回避“草原十八部”“驱逐他们”“大金”“大元”和“大清”一样,在历史剧中,是不会出现“DZ”、“HL”、“五HL华”、和“驱逐DL”这几个词,以免触碰到一些容易激动的人过于脆弱的自尊心。
在现实的历史上,王保保是一位屡战屡败的大将*,与“宋朝名将生产器”金兀术一样有名,不清楚被徐达、常遇春和李文忠羞辱过多少次。从占领半个中原到被赶回漠北,损失了数十万兵马;
仅仅是在洪武五年,靠着蓝玉的贪心,侥幸胜过1次许达;再加上屡战屡败又拒不投降,才赢得朱元璋的肯定。只是在这部《山河月明》中,他可以面对由徐达、李文忠、傅友德、蓝玉和耿炳文等组成的明星阵容。
先败李文忠,后平徐达,成为孤胆英雄……牛皮拍得如此之响,王保保他自己清楚吗?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还记得《大明风华》吗,两年前有很多人批评它“扭曲历史,胡编乱造”:
朱棣最后一次率*北上,是想一次打通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部,以便一劳永逸地为子孙后代解决边界问题。太子朱高炽和朝中大臣们建议他予民休戚,因为国库出现赤字,无法承受一场大战。
朱高炽拿着手写的《兵车行》,由长孙朱瞻基当众朗读。朱棣却说:小时候,我随徐达将*北伐。淮河和洪泽湖的土地原本是鱼米之乡,几百里没有人。从民院到炕上,杂草丛生。
敌人包围了当地作为马场,杀了人,把他们埋在地下作肥料,草拿来喂马。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七月的仲夏,但当地非常寒冷,到处都是*火,到处都在哭泣,超过10万名士兵在哭泣。徐将*说:十多年后,我们的孩子恐怕不会知道什么叫唐诗和宋词了。
这是一段多么痛苦的历史,但它总是被刻意回避。我不知道它是否是第一次出现在国内的影视剧中。《大明风华》并非是一部历史正剧,而被称为“玛丽苏”的古代服装传说,真是让人唏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