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在江苏省西部的洪泽湖上,一艘快艇划过平静的湖面,掀起阵阵波浪……日前,中国环境报记者跟随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淮河流域局”)水生态监测工作组在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开展流域水生态状况调查监测。
监测人员正在将采样工具运上快艇。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上的重要调蓄湖泊。淮河流域局监测与科研中心生态监测室负责人王美荣告诉记者,老子山镇点位处于淮河干流入洪泽湖口,对该点位开展生境、浮游动植物及底栖动物等的调查监测,能够进一步摸清洪泽湖水生态“家底”,了解水生态变化趋势。
监测人员利用手机定位前往采样点。
到达监测点位后,遵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在完成生境调查与评价工作之后,两名监测人员互相配合使用浮游生物网、采水器开展浮游动植物定量与定性样品采集,取水样、加试剂、贴标签……采样过程一气呵成,有条不紊。
监测人员进行浮游生物定量样品采集。
“地表水中浮游植物对鱼类生长有很大的作用,但如果浮游植物过多或者短期内大量繁殖就会对水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对一些浮游植物的检测,能够判断出当前水域水质的变化状况。”淮河流域局监测与科研中心副主任杨刚介绍。底栖动物栖息于湖泊底部表面或者基质中,那么如何对其进行采样呢?监测人员驾轻就熟地将固定好的采泥器缓缓放入水中,当其即将触及湖底时,监测人员“条件反射”式地放下采泥器,抖动固定绳,此时,采泥器化身为“水下挖掘机”。当把采泥器收回船上时,监测人员欣喜地发现收获到满满一盆“有指示作用的”泥。“湖泊里的每个点位需要采集至少4个这样体积的样品,才具有代表性,所以这样的采样过程需要至少4次。”淮河流域局监测与科研中心生态监测室工程师马长江说。
底泥筛洗后,监测人员现场挑拣底栖动物。
时光在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悄然逝去,监测小组也“满载而归”。上岸后,监测人员拿出现场采样记录表,认真填写浮游植物采样量、采样水层、底栖动物采集面积等信息。采样工作结束后,监测小组马不停蹄地回到了淮河流域局监测与科研中心生物实验室,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处理与鉴定、计数。如何保证鉴定与计数的准确性?王美荣告诉记者,监测人员会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例如通过两名技术人员对同一样品进行重复鉴定和计数,计算物种分类差异与计数差异。“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是洪泽湖乃至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基础。”
监测人员在实验室进行鉴定分析。
淮河流域局监测信息处处长王津向记者介绍,年以来,淮河流域局在洪泽湖累积开展了5次水生态监测。根据数据显示,洪泽湖底栖动物种类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水生态状况逐步改善。“十四五”期间,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心由水污染防治为主向“三水”统筹推进转变,常规的水质监测也要向水生态监测跨越。记者了解到,目前淮河流域局在历次水生态监测工作基础上,统筹流域内上下游、干支流水生态特征,兼顾国家地表水考核监测点位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开展淮河流域重要河湖水生态监测试点工作,为下一步全面推进流域水生态监测考核奠定了基础。同时结合淮河流域闸坝众多、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大的特点,在淮河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体系中充分考虑生态流量保障和水体连通性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