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二十二老家上
TUhjnbcbe - 2024/8/7 22:37:00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5468597.html

「来源:|新明光ID:xmg」

↑文化明光↑明光市作家协会主办

老家,一般指原籍或祖籍,故乡或父母长期居住的地方,也有的指出生地。

我的曾祖父,清朝同治年间生于安徽全椒县襄河镇;祖父清朝光绪年间生于安徽盱眙县蒋家坝(今江苏淮安市洪泽区蒋坝镇);父亲民国初年出生于安徽盱眙县明光集(今安徽明光市城区);我于年生于明光顺河街。我上小学时第一次填表,要填籍贯,我就问父亲怎么填,父亲说,你在明光出生,就填嘉山县明光镇,就这样一直延续到弟弟妹妹以及下一代。那时候我还小,并不知道曾祖及祖父是哪里人。准确的讲,我的原籍为全椒襄河,祖籍为盱眙蒋坝,籍贯为明光。如此叙述,是为了说清楚我们这一家的来龙去脉。

下面要讲述的老家故事,是指旧居,从父母开始,到笔者幼年、少年、青年以及后来所居住过的地方。

蒋坝古镇逃难人家

洪泽湖东岸的蒋家坝(后称蒋坝),是个千年古镇,鱼米之乡。这里商贾云集,集市繁华。三河入江水道就在镇南,是淮河顺水而下的船只进入长江的必经之道。清光绪年间,曾祖父考中武举人,来到盱眙县,在清朝军队里任职。后来就在蒋坝安家,祖父兄妹三人均出生于蒋坝。民国初年,全家移居至盱眙县西乡明光集,曾祖父于年病故,没有了俸禄(薪资)收入,仅靠祖父一人帮工,家道渐贫。父亲13岁时被迫辍学,16岁去上海工厂当学徒。数年后,日寇犯我中华,抗战爆发,工厂关停。父亲于年元月回到明光,次日即与祖父举家逃难(跑鬼子反),沿着明(光)一一蒋(坝)公路起旱(步行),一路向东二百多里,目标是蒋坝。

当年明光集老百姓跑鬼子反,有钱人家是往南京或者再向南跑,一般老百姓则往皖南或者西南跑。而我们家却往东跑,究其原因,那就是祖父诞生于蒋坝,这里是他的老家。虽已离开蒋坝20多年,仍然要去蒋坝,怕是因为故土难移吧……

祖母是小脚,不能远行,雇了一辆独轮车,推着祖母和两个未成年的姑姑,祖父和父亲步行。数日后到达蒋坝,就停了下来,在洪泽湖大坝附近搭盖了两间简易茅草屋栖身。46岁的祖父,由于一路劳累加惊吓,就病倒了,卧床不起,数月后溘然长逝,草草葬于湖畔。父亲时年21岁,从此挑起家庭重担,先后以教私塾、做小生意谋生,后来以刻字为业。

当地富商程三爷见家父知书识礼,办事稳重,经过数年观察,决定将其长女(我的母亲)许配给家父。年三月,我的大哥达海在蒋坝出生。虽然外公家经商富有,但娘家再好也非久留之地。母亲嫁到张家,恪守妇道,相夫教子,生活上则是从“米箩”掉到了“糠箩”里。尽管夫家贫寒,但母亲毫无怨言,从容面对。夫妻相敬如宾,对爱情忠贞不渝,与父亲一直相伴到老。母亲嫁到张家,一辈子受穷受累,基本上也没过上什么好日子,但她却是无怨无悔。

顺河街的三道码头

年,父亲思乡心切,执意要回明光,于是全家四口人回到阔别十载的明光(彼时两个姑姑已出嫁)。在河下(顺河街)三道码头附近租赁了汪伯祥家的两间小屋暂住。父亲每日到大马路摆摊刻字,祖母和母亲则炒点瓜子、花生,批点糖果在码头附近摆小摊经营。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哥哥达海,自幼聪慧,人也长得十分帅气,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五岁入学,成绩优异。年暑期,母亲带着我们兄弟俩回蒋坝老家,孰料达海哥不幸染患急性脑疾,数小时后暴毙,父母失去心爱的长子,万分悲痛,此后很多年,母亲因不堪回首的失子之痛,而极少回娘家。父亲在大悲之际,彻夜难眠,强忍悲痛,奋笔疾书,狂歌六绝,深切悼念爱子六龄童:

乍闻达海忽夭亡,疑是黄粱梦一场。

屏内尽除儿小影,恐将触目更心伤。

家庭琐事母当先,白发堂前未敢宣。

夜半难眠惟饮泣,朝来举止仍如前。

常将儿影系身边,睹貌思容泪泫然。

看汝毫无夭折相,因何倾刻化云烟。

上期入学爱争先,今日除名尽惜怜。

不见涂鸦不闻诵,空遗书箧挂床前。

亲朋劝我勿伤颓,口内相承心已灰。

仰首问天天不语,倚门何日待儿回。

六年心血付汪洋,往事今思泪满眶。

不料好花容易谢,此生常念未能忘。

明光早年是有名的水旱码头,由于津浦铁路的开通,加上池河的水运发达,明光河下顺河街一带十分热闹。东北侧是铁路,有多家粮行、仓库。顺河街倚河而建,蜿蜒数百米,自西北向东南有三道码头,人称一号、二号、三号码头,全部都是用条石铺就的台阶,有二、三十层,蔚为壮观。

一道是渔船码头,众多渔船停泊在此,方便渔民上岸采购粮油、日用品,也方便了居民购买新鲜鱼虾。靠近铁路有个米厂,还有个老银行。

二道码头是渡口,是去往河西南农村和老砖瓦厂的通道。此码头直对铁路道口,有一条河下大街,解放后,有粮站、仓库和很多房子。道口边有座炮楼,从道口向东过了铁路即到达交通路与后山街(即后来的渡口西路)交口处(老新生小学附近)。此道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封闭,道口向西北移至米厂附近。后来,为了减少事故,改建了一座地下人行道,一直沿用至今。

三道码头是货运码头,在这儿装卸各种货物,可以通江达海到达全国各地。三道码头离火车站货场和道口很近,这里在七十年代初,新建了一处岸线长20米的台阶式码头,命名为解放码头,可以停靠50一一吨的大船。笔者住在顺河街时尚未记事,以上这些都是后来去观察和听老人所讲,如有差错,敬请读者指正。

九十年代铁路提速,新老车站之间通往顺河街的最后一处道口也封闭了。随着韩山南路的拓宽,这里修建了地下通道,行人车辆均从此前往河下以及张湾、横山等地,后来还开通了农村公交车。年,明光新、老火车站附近大规模拆迁,顺河街却不在之内,除了靠铁路一侧密集的民居外,仅有嘉禾粮食公司直属库一个单位,原明光米厂旧址已是人去楼空。顺河街的往日的繁华和曾经的码头已不复存在,展现在人们视线里的是一道美丽的滨河风光带,沿河修建了木护栏,岸上绿树成荫,河中波光粼粼,老河依然见证着大明城的飞跃发展。

难忘的大马路18号

年,我们家搬至大马路18号(今人民路47号)的第二进房子,是租赁歧阳李氏李大安(号竹平)家的闲屋。说来也巧,这处房子竟然是祖父过去帮工曾经居住和办公的老房子。祖父从民国初年在明光几家商号帮工,其中时间最长的就是这家李景记洋油商号。祖父从伙计到账房(即会计)至襄理之职,干了20多年,后来李景记倒闭,祖父改帮别的商号。在祖父病逝十三年后,他的子孙又住到了这里。

父亲刻字手艺好,有点名气,挂起了张公孚印社招牌,坐家迎客。在这里还率先引进开发橡皮图章生产,为周边各县之首。我四岁多时记事,就开始认字,源自于家中摆的铅字架上,满满张贴的毛笔书写的偏旁部首和单字。这是为方便找字而设,也造就了我早早识字。这儿是大马路中段,上至大巷口,下至火车站都不远,我小腿一迈就跑出去玩耍,年,自己一个人到工人子弟小学报名上学,经老师测试合格可以录取,但一核对户口说我不够七周岁不能上学,使我读书推迟了一年。次年仍是我自己,跑到明光小学(即今实小)报名上学。我的两个弟弟均在此诞生。

我们家对面(今新华里巷)大院是干部宿舍,住了许多干部家庭。往东又一道院子,有座靳公祠堂,坐北面南,中间一个大院子,南边靠马路是青砖砌的花格围墙。听老人们说,年底淮海战役期间,这里关押了许多被俘的国军官兵,墙外有市民好奇,扒花格墙往里看,里面就有人将手表、戒指等贵重物品递出来,请市民帮忙换点食物。解放初期,靳公祠还充当过临时法庭,在这里开庭审案。

此院东侧地势较高,有一道青砖高墙分隔,顺势有砖砌台阶走上去,上面有个大院,以前是火神庙。大院东侧一条南北街道曾叫观音巷,又叫福星街,后来改叫公安路(今女士街附近)。火神庙早已拆除,年,新生政权在这里建了一座青砖灰瓦、杉木结构的带内走廊的两层小楼,这就是嘉山县人民政府办公楼。我同学张燕青的爸爸张远方时任县人委秘书,住在一楼东南侧,我时常去玩,我和小燕青俩常到各个办公室,翻字纸篓,翻出一些信封,因为那上边有许多花花绿绿的纪念邮票。年,县政府搬迁至二马路(今广场路)的县委大院,这里改作县公安局,一直到九十年代,后又改作治安巡逻大队,现为明光街道中心路社区。

大马路18号,我在这里度过了最幸福的童年,由于房东家是地主,年私房改造,这处房产被归为公有,安排了一位副县长来住,我们家只好搬家让出。

(未完待续)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投稿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二十二老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