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氓和淮安这座城市,说到底还是李一氓更爱淮安的,因为即使很多人看到这句话,也不一瞬间不清楚李一氓是哪位?
李一氓下面陈大就带你走进这位年轻时风流倜傥的,即使去世之后仍然将骨灰撒入淮安的传奇人物。
右起:1陈毅、2周子昆、3宋裕和、4粟裕、5李一氓、6叶挺、8袁国平、9朱克清。李一氓出生于四川省彭州市东大街,这是上辈子多少次的回眸,才会让李一氓去世之后,选择在淮安东大街附近长眠。年李一氓22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一氓曾经法国勤工俭学,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李一氓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南昌起义任参谋团秘书长,直到此时他的人生轨迹都与我们的周总理共同前行。后期李一氓参与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并且先后任陕甘宁省委宣传部长,新四军秘书长。抗战胜利后,李一氓任苏北区党委书记,华中分局宣传部长,大连大学校长等职位。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还担任了中国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中联部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中顾委常委,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组组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李一氓的人生轨迹,与新中国几乎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他是什么时候与淮安这座城市有了解不开的缘分的呢?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事情要从江苏省淮安市淮海南路30号的一个小院子开始,那就是淮安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年11月1日在当时还叫淮阴的淮安,李一氓当选了苏皖边区政府第一届主席,当时已经是不惑之年的李一氓,接手了这个可以说是被战争破坏殆尽的地方,并且成为了他一生牵挂的地方。
李一氓出访国外李一氓在苏皖边区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经过了八年抗战,留下的一片废墟一样的地方,怎样发展经济,而且在李一氓接手几个月之后边区就发生了四十年不遇的灾荒,灾民人数一度到达了万人之多,边区政府为了救灾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发放农业贷款、发行救灾公债,实现减租减息、互助合作组织生产等。据不完全统计,边区各级政府用于救灾的粮、钱、物等,折合华中币3.84亿元。
多灾之年,复兴经济,促进发展
在这期间李一氓亲自参与救灾,并且发挥他一直以来的优势,大打宣传战,亲自主管苏皖第六专署也就是淮海区,树立各种抗灾救灾典型,召开大会表扬奖励先进代表,并且推广救灾抗灾经验,树立人民群众战胜灾难的决心。
李一氓故居此外,李一氓还积极兴修水利、扶植工商业,并且重点发展食盐,年冬天到年春天,苏皖边区共疏浚河流97条,总长余公里,挖土约余万方,受益面积超过万亩;建立一批日用品工厂,例如淮阴光华化学厂、淮阴卷烟厂等,日用品等能基本满足边区的军需民用;以淮阴为中心,修复公路公里,还架设电话线公里以上……有力地促进了边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既使当地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又极大地巩固了胜利的果实。
痴迷文学,孜孜不倦,教育办学
李一氓作为一个一直以宣传为主攻方向的人,对于文学可以说非常痴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皖边区政府成立之日,便是苏皖边区文化蓬勃发展之时。
李一氓书法在李一氓的支持下,华中解放区各种学术团体纷纷建立,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年3月18日至4月27日,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和华中军区在淮阴召开规模浩大的华中宣教大会,与会代表人,历时一个多月。在李一氓任职期间,他十分关心新闻出版事业,边区政府创办了《民主建设》、《边区生活》两个刊物,还经常亲自撰写重要文章,并为《华中少年》创刊号题词。
李一氓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当时政府财力很困难的情况下,还决定给予大学教师高于一般干部的特殊供给,仅一年多时间,全边区8个行政区仅中等以上学校就创办了94所,包括一个建设大学,一个工专,两所军事学校,六所师范学校,一个医务学校,一所新闻专科学校,六所综合性干部学校,以及大部分的普通中学。
岁月流逝,人生易老,心牵淮阴
年李一氓携夫人王仪故地重游淮阴,视察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并且书写苏皖边政府旧址碑文。
淮海南路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正门年,经中共中央批准,旧址成立了纪念馆,一期工程修复并对外开放。纪念馆的领导同志曾专程进京向一氓同志汇报,体弱多病的一氓同志亲切接见,并一再要求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你们办馆,千万不要宣传我个人,要宣传党的领导,宣传群众,把它办成传统教育阵地。
李一氓及夫人王仪骨灰合葬处年12月4日,李一氓同志溘然逝世,李一氓同志生前在遗嘱中嘱托中央领导同志把他的骨灰撒在淮阴平原的大地上。年4月17日,中央与地方领导同志按他的遗愿,与其夫人王仪及其子女、生前好友等乘米格8型直升机,从洪泽、淮安、涟水、泗阳上空将李一氓同志的部分骨灰撒向祖国大地后,将剩下的部分骨灰安放在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后院的假山下。
李一氓夫人王仪年8月23日李一氓夫人王仪因病去世,享年93岁,年4月2日上午,李一氓夫人王仪骨灰也安放与此处,从此两位从革命时期相伴的老人,都留在了淮安这片曾经工作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