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高家堰”、“高父堤”、“高加堰”的洪泽湖大堤,建于东汉时期,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境内,北至淮阴区码头镇大堤,南至蒋坝镇。洪泽湖大堤结构规范统一,筑工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精湛技艺。既是先民对黄河、淮河和运河水系进行综合治理的工程。另一个可以作为文化研究、旅游开发的历史文物,治水丰碑。洪泽湖大堤年5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元时期,为确保漕运的畅通和安全,在淮河东岸的现洪泽湖区先后开凿了洪泽河和龟山运河,在白水塘中设置了洪泽屯田万户府,占地万亩。宋太祖时,金兵南侵,宋将杜充决开黄河,以水代兵,黄河水经古泗水流入淮河。明黄河入淮流。明末清初,平江伯陈瑄在武墩至周桥间兴工修堤,在护淮堰上大修高家堰,形成了今天的洪泽湖大堤规模。
明万历六年()潘季驯在河长制中提出了“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水方略,为了落实这一方略,由此揭开了“大筑高家堰”工程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是加高加宽堤坝,并加宽堤坝决口。自万历八年(年)起,潘季驯就把土堰改筑成了当时称为“石工墙”的石工墙,并加高加固,向南延伸25公里,到达越城,此时堤坝的长度已达42公里。清雍正九年(年),靳辅任河道总督,延续明代的治水方针,将周桥大堤延伸至蒋坝,并修建石墙护坡,以抵御风浪冲击。这批从山东、盱眙等地运来的玄武岩条石,估计有60万立方米,如果用一根条石尾部连着一根,就可以从我们这里铺到北京。至乾隆四十九年(),这一宏大工程历时年,筑堤70.4公里,其中60.1公里为垒石工墙。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古堰——洪泽湖大堤已全部告成。
清末,洪泽湖大堤上有五座减水坝,分别以仁、义、礼、智、信而命名,也称上五坝,目前只有信坝保存完好。该大坝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坝宽米,两旁有金刚墙各长米,穿堤而过,坝面为条石,上部覆土,当湖水涨至3.52米时,便挖出覆土,从石坝中泄洪,坝东均铺石板,再大的洪水也冲不到堤土。放水后,又在坝上覆土,行人走车,一片狼藉。
周桥大塘:周桥大塘是清朝,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年)洪泽湖决堤后形成的。那一年冬天,洪泽湖风浪汹涌,波涛汹涌,波涛汹涌。周桥溃堤后,由于决口过宽,大塘深不可测,明年仍无法堵住。宫廷下令林则徐到现场指挥。那时,林则徐老母病逝,重孝在身,但他义无反顾,奔赴高家堰,与当地官民风餐露宿,经过数月的抗争,终于完成了复仇之路。林则徐因环境恶劣,积劳成疾,数次在施工现场病倒。在洪泽湖地区,他这种忠于职守的高尚精神被传扬开来。在决口堵住之后,朝廷又拨出巨资,用六年时间,在道光十年(年)筑成七百三十七公尺宽、三十三公尺宽的内堤,将大塘围得严严实实,并用条石作护墙。以防万一,从此形成了一个半月形的大塘。因其形似月亮,深似龙潭,故名月潭。
九龙湾:这里石工墙上有斑点,布满苔藓,原来,全都是这种矩形青石,从堤脚到堤顶有18层,高约7米。这批从山东、盱眙等地运来的玄武岩条石,多达60万立方米,如果用一条条石首尾相连的话,从我们这里就可以铺到北京了。据传九龙常在此戏水,导致堤坝多处溃决,于是在此建有九龙庙,供奉香火,祈求九龙不会再犯险,永保平安。为发扬大湖文化,重现昔日风采,洪泽区人民政府在湖滨公园内,以仿明的云石圆雕,改造九龙壁,与九龙湾南北向,共筑淮流。九宫格中,碰巧又有九位帝王有幸临过洪泽,因此,人们也称洪泽为“九龙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