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王甫君/图张碧晴/文)规划,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总坐标”“导航仪”,是空间合理布局、统筹城乡建设的先行军。
日前,宿迁出台《年中心城市规划编制与研究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推进中心城市健康有序发展,重点围绕江苏生态大公园、运河文化带建设,突出城市内涵提升及功能完善,注重新形势和重大战略背景下的发展研究,紧抓高铁机遇,打造实力中心城市。翻开《计划》的宏大蓝图,总体规划类、详细规划类、专项规划类、课题研究和城市设计及方案类等五大类41个项目凝聚了宿迁人的智慧,承载了宿迁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高瞻远瞩擘画宿迁国土空间
“工业围城”是一个城市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随着近年来宿迁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宿迁“工业围城”问题已日趋明显:从空间上看,直观的表现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宿迁高新区、苏宿工业园区等九家工业园区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各个方向,形成空间上的围合,不利于宿迁未来空间布局和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工业围城”带来的更大影响是“污染围城”。
新的发展理念、新的标准要求,为致力打造江苏生态大公园,破解“工业围城”问题,我市启动了宿迁市国土空间规划、中心城市工业用地布局优化研究工作,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用地布局,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切实解决“工业围城”问题。
“首先是要打开城市格局,预留城市南北发展通道,充分利用高铁商务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加强中心城区与高铁商务区、市洋河新区的联系,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其次是改善环境品质,充分衔接中心城区清风廊道规划,优化工业用地布局,逐步适时搬迁污染企业,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关于如何破解“工业围城”,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宜球说,还要从产业布局上着手,以破解“工业围城”为契机对园区进行整合撤并,促进园区产业升级。
目标既定,蓝图绘就,关键在于落实。“我们对宿迁各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梳理园区在用地布局、园区拓展、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判各工业园区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诉求。”市自然资源局规划编制管理处工作人员王韬分析说,宿迁的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布局分散,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宿迁高新区、宿城经济开发区(西区)、苏宿工业园区等都将上述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造成产业集群发展程度不高、规模提升缓慢。“在本轮规划中,将结合现有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如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引导向宿迁高新区集聚,食品饮料产业则向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这样不但可以实现园区错位发展,还能够推动产业集群的壮大。”王韬说。
因城制宜彰显城市特色风貌
中国的酒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以酒闻名的城市很多,但有“酒都”之誉的地方屈指可数。年,宿迁被授予“中国酒都”称号,今年3月,又顺利通过复评考核。
近年来,虽然我市持续放大“中国酒都”品牌效应,但酒都建设成效不大,品牌知名度不响、认可度不高、影响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还没有真正形成宿迁特有标识。宿迁只有“一轮明月(洋河)”,却没有“满天繁星”。如何依托“中国酒都”这个独特品牌赢得发展主动、增创发展优势,助推宿迁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7月1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在市洋河新区召开,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宿迁“中国酒都”建设的意见》,研究部署“中国酒都”建设工作。根据规划,宿迁将打造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市洋河新区为核心、双沟镇为副中心,“一主一核一副”的酒都建设格局。
与时俱进提出加快推进宿迁“中国酒都”建设,就是为了深入挖掘深厚的酒文化底蕴,推动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中国酒都”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宿迁将坚持规划为先,着眼高点定位,积极构建科学的酒都建设格局,全面提升酒都建设的层次和品位;坚持产业为要,聚焦政策、聚合力量支持白酒产业发展,切实放大“全国绵柔型白酒知名品牌示范区”效应;坚持文化为魂,将宿迁酒文化与红色文化、西楚文化、运河文化、湿地文化等相融合,形成系统全面、富有特色的酒文化体系;坚持生态为底,正确处理好酒都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不断提升白酒产业绿色发展水平。
“我们启动了《宿迁酒都品牌营造策划》研究工作,把酒都建设理念全方位融入城市建设,把酒文化、酒元素融入城市建筑、景观等领域,营造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酒都氛围。”张宜球告诉记者,目前正在编排项目,通过项目实施让规划“落地”。
推进“中国酒都”建设是宿迁注重城市特色营造和内涵提升的重要体现。城市的特色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特点,既包括有形的城市直观形象与景观特色,也包括无形的城市心理和文化氛围。根据《计划》,宿迁还将围绕“水美、酒都、旅游”等特色元素,致力打造江苏生态大公园、运河文化带,开展大运河河湖风光带修建性详细规划研究工作;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启动皂河镇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持续推进衲田杯可持续设计国际竞赛,吸引更多的规划大师为宿迁设计,以高标准、高质量的城乡规划成果,提升全市城乡建设水平,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精雕细琢提高宜居环境品质
近年来,随着宿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及空间规模不断拓展,道路交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压力。地处金鹰、宝龙商业中心区的青年路因早晚高峰拥堵严重一直被宿迁市民所诟病。
为解决市民的出行困扰,今年市政府将青年路(洪泽湖路-项王路段)的提升改造提上重要日程。今年5月,青年路(洪泽湖路-项王路段)提升改造工程方案设计完成。7月15日,道路正式开始提升改造,工程将于11月20日完工。
据了解,此次青年路(洪泽湖路-项王路段)的提升改造将保持道路原红线宽度不变,将原慢车道改建为机动车道,这样,道路就由原来的双向两车道变成双向四车道;原人行道改建为慢车道,利用周边建筑物退让,建公用人行道。同时,还将针对青年路、西湖路交叉口处拥堵情况进行渠化改造,并将优化道路的标志标线,完善红绿灯等相关设施。
在中心城区交通得到优化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顺应民心民意,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快速路网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制定《宿迁市快速路网规划(-)》,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努力实现“快进快出、快上快下”的目标。
黄河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是我市规划快速路网中的重要射线之一,也是连接宿迁中心城区与市洋河新区的重要通道。按照规划,黄河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着眼于“快速”,统筹考虑主路和辅路以及运河宿迁港的道路衔接问题,在主线六车道畅通的基础上,全线贯通辅路,确保周边百姓出行安全、生产便利。还将进一步细化天桥设计方案,按照安全性、持久性、维护便捷性等原则,深入研究可行性方案,确保道路通行快速、畅达。
迎宾大道(环城西路)快速路、上海路(高铁站连接线)……从一条路到一张网,快速路网建设不仅将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快速道路带来的出行便利,更有助于补齐城市发展短板、助推城市各板块均衡发展。
坚持民生优先,强调以人为本。“《计划》在完善民生规划方面还围绕市政基础设施、民生服务设施完善与提升,开展中心城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中心城市户外广告详细规划、宿迁市中心城市医疗设施布局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张宜球说。
勠力同心落实重大战略决策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在高铁站商务区路网工程的建设现场,工人们挥汗如雨,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目前潮州路、香港路、香江路等7条主要道路已经具备路面施工条件,年底前将顺利通车,其余6条道路在明年具备施工条件之后再进场施工。”高铁站商务区路网工程项目经理刘野告诉记者,路网工程包含了宿迁高铁站场周边约1.5平方公里内主、次、支路13条(不包括上海路),道路总长约12公里。工程范围北至广州路、南至上海路、西至发展大道、东至民便路,包括道路工程、桥涵工程、排水工程、综合管廊以及监控、照明、交通设施等附属工程。
站在潮州路与上海路交界处,不远处的宿迁站主站房“真容”初显,抬头看是上海路高架桥,低头看是潮州路隧道,仿佛看到,不久的将来,这里车来车往,每一天高铁站台都人山人海,一趟趟快速运行的高铁带来了一批批来到宿迁的外地游客,同时也为宿迁人提供出行便利。宿迁人的高铁梦想照进了现实。
未来高铁站商务区将是什么模样呢?张宜球说:“我们将配套高端酒店、文化体育设施、学校及高品质居住社区等项目。”随着道路、酒店、学校等配套项目的相继完工,高铁站商务区将成为极具活力、引领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新引擎,为宿迁再添一座城市“会客厅”。
高铁站商务区建设是《计划》中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决策和重点中心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计划》中还有全力推进高铁东站片区战略性研究、开展中心城区控规整合和动态维护等内容,切实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提升规划对城乡建设的引领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