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清澈,碧波流动
10月10日14时丹江口水库蓄水位首次达到米设计高程这是水库大坝自年加高后第一次满蓄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伴随蓄水位到达米丹江口水库有效库容也首次到规划设计的.22亿立方米将有力提高京津冀豫地区供水保证率一截截垒砌,一寸寸夯实,一汩汩流淌,一方方润泽。这其中,有一股涓涓细流,来自气象保障服务。本期策划,聚焦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线工程部分城市的积极作为,展示其在做好治水、调水、护水、蓄水、用水气象服务上的亮眼举措。
治水湖北十堰每滴水都是Ⅱ类以上在十堰,人们的治水行动,从守好每一条河、每一个湖做起。十堰气象部门更是自觉融入这一治水行动中来。多年如一日,在“十堰市神定河治理”工作群里,每天的第一条信息总是来自市气象台。作为河流治理调度的重要依据,该专报长期被十堰市河湖长制办公室、各污水处理厂等有关单位所
5月10日至31日,位于山东省武城县的六五河节制闸开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正式向河北、天津供水,计划调水余万立方米。调水的前提是有水可“调”。要实现这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的可喜进展,离不开作为东线工程最大汇水区的济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其中,京杭大运河贯穿济宁南北,南四湖全部位于济宁。详细掌握南四湖及五座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供水量,了解库区周边生态环境,紧盯灾害性天气对库区工程和移民搬迁的影响……为保障蓄水增加,济宁市气象局组建气象服务专队,在每年入汛前,赴济宁市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防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调研,对全年蓄水工作进行科学研判。这样的精细服务,最初是以贺庄水库气象保障服务为试点,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余水库。
南四湖地处鲁苏豫皖四省接壤之处,入湖的河流多达53条。
水少了,湖内生态环境或遭毁灭性破坏,影响农渔生产和城乡居民用水;
水多了,极易引发农田淹没、山体垮塌等险情,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济宁市气象局“察天观色”,在蓄水不足时静待时机,果断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有效缓解旱情、增加蓄水;在进入雨水集中期后,密切监视天气变化,精准预报南四湖流域降水时间、区域及量级,为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预腾库容、降低水位、拦截洪水、安置移民打出提前量。用水河北保定守护万人喝上安全水
曾经,河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均值的七分之一,冀中南地区甚至出现吃水难、用水难等困境。而在顺平县燕子水村,村民对此更是深有感触,当地因为水源极度匮乏,只够燕子衔水而得村名。南水北调工程改变了这一境况。吃水不忘挖井人,守好一渠碧水,保定气象部门使命在肩。
(河北省保定市岗头隧洞,图片来源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宣传中心)▼“用水枢纽离不开气象支撑。”南水北调顺平管理处工作人员胡志成表示,蒲阳河倒虹吸闸站沿线配备了智能监控探头,气象部门在干渠沿岸布设了3个自动气象站,可有效防范汛期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干渠设施的损坏和对水质的不良影响。顺平县气象局局长崔婷茹介绍,除了加强气象站网建设以外,气象部门还将南水北调工程沿线部分工作人员吸纳为气象信息员,使他们能够及时获取气象服务信息。从年4月开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开始经保定市徐水区瀑河水库向白洋淀进行生态补水,干枯了多年的瀑河水库,重现碧波荡漾。(河北保定白洋淀,图片来源VCG)▼如今的瀑河水库水质达标,每天向下游放水70万立方米。当地农民以前抽地下水浇地,要1个多小时才能灌溉一亩,现在只用40分钟,水层变浅,浇地既省时又省电。“水碱少了,茶香了!”保定很多人都这么说。顺平县受水区水质改善的同时,居民饮水品质也得到较大提升。当前,保定全市南水北调年均分配水量为5.亿立方米,供水范围除涞源和阜平外,保定主城区和各区县以及雄安新区均已实现供水,直接受益人口约万。此外,记者近日了解到,河南南阳,陕西汉中、安康、商洛及湖北襄阳、十堰等三省六市气象局日前签署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气象融合发展协作共建协议,充分发挥气象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突出支撑作用,形成区域协同共建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新模式,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