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匠心传承乾宁竹编,编出美好生活洪泽
TUhjnbcbe - 2024/10/13 17:54:00
佰草中医补骨脂白斑抑菌液 https://m.39.net/pf/a_11092337.html
01:16传统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竹编产品之所以能在民间广为流传,材料易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实用性,这也是传统竹编最初兴起和历代传承的源生动力。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竹编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岔河镇乾宁村是远近闻名的竹编专业村。据了解,乾宁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组织成立了竹编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乃至于资金帮扶等方面的服务,全力扶持壮大这个特色传统手工产业,从而带出了一大批竹编专业户,让乾宁村迅速发展成为竹编专业村。如今,全村户农户中还有家左右能够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继续从事和传承着竹编这门手艺,从80多岁老人到10多岁的孩子,都能编出两三种。农闲时,村民们便开始编织竹编产品,主要包括竹篮、竹筛、竹匾、斗篷等十几个品种。这些竹编产品除了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外,大部分都通过经纪人销往省内宝应、沭阳、泗阳和省外天津、山东等地方,为村民们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50多年前,乾宁村可谓是“十户九编”。老队长程德政出生于年,与新中国同龄,当他还是孩童时,就能拿着竹篾编筐、编篓。据他回忆,那时生产队不发展“私有经济”,村民们会私下编些筛子、篓子,供自家生活所用。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乾宁村。三十出头的程德政当上了村里的生产队队长,他一直想着,如何利用村里的竹编手艺,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当时做竹编的人很多,包括很多年轻人,但是规模太零散,大家做完以后也不知道怎么销售。”程德政说。让乾宁村的竹编“走出去”是当务之急。颇具市场意识的程德政很快便将全村的编织户们发动起来,成立了“乾宁贸易货站”。很快,村里的竹编制品便通过程德政的货站,源源不断地销往外地。多的时候,一年外销可达十余万件。在程德政的带动下,村民们的口袋也渐渐鼓了起来。据程德政回忆,那时乾宁村共有几个生产组,城东、城西、长圩等组各有分工,有的生产筛菜籽的大筛,有的生产米面筛子,临近的韦庄则负责编织篮子。洪泽乾宁“竹编村”的名号,渐渐在淮阴市(今淮安市)及周边响了起来。“现在做竹编的都是老人了。”程德政感叹道,“年轻人更多选择外出打工。”的确,劈竹成条、劈条成篾,再编插为各式各样的筐筛,工序太过于复杂和耗时,经济效益还不如进城找一份小时工。尽管如此,但仍有近半的乾宁老村民在延续着农忙耕作、农闲竹编的传统生活。编些筐篓、卖些小钱,贴补生活、自给自足,对于老一辈们来说,便已足够……一份手艺,一份坚守。如今,乾宁村的村民们正通过一双双灵巧的手,用匠心传承着一种传统工艺、延续着一种传统文化,他们在新时代用手中的竹编,编织着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愿景。来源:味稻岔河
1
查看完整版本: 匠心传承乾宁竹编,编出美好生活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