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好,秋九在江干。
接得黄花高出产,
拾来紫蟹大于柈。
香腻共君餐。
——《忆江南》
秋风起,蟹黄肥。
当螃蟹爬上餐桌,怎能不聊聊蟹的那些事?
1
一到秋天,蟹就霸占了吃货们的餐桌。
自古以来,吃螃蟹也算一件风雅之事,文人们不仅喜欢吃螃蟹,吃完之后,还赋诗一首。
吃货苏东坡就爱吃蟹。“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他不仅爱吃蟹,还研发了“醉蟹”的吃法。被贬惠州时,因没有螃蟹,于是苏东坡在烤羊蝎子时,硬生生吃出了螃蟹的味道。所以,丁公默给他送了螃蟹后,一时欢喜,写下了咏蟹绝唱《丁公默送蝤蛑》:
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
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
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座寒。
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蝤蛑(yóumóu)即梭子蟹。蟹的魅力超大,苏轼吃了,不仅酒兴来了,饭量也陡然变大。而解馋的蟹,苏轼笑称,自己是用诗从丁公默手中换来的。
不仅苏东坡会吃蟹,吃货袁枚更是直接把蟹的做法写进了《随园食单》,剥壳蒸蟹、炒蟹粉、蟹羹……哼哼,吃蟹就要吃出新意来。
不过,他们都吃不过“蟹痴”李渔。李渔有多能吃,你一定想不到:他一天能吃掉二三十只!为了秋天剁手买买买,李渔从夏天就开始攒买螃蟹的钱了,他自称这些钱是“买命钱”。如果清代有花呗,李渔9月份的账单可能欠两万多的买蟹钱。
2
鲁迅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谁是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相传,大禹治水时,就有人吃螃蟹了。那时候,螃蟹在人们眼中,是一种祸害稻田的“夹人虫”,和美食沾不上边。
这个敢吃螃蟹的人名叫巴解。他跟随大禹治水,被“夹人虫”折腾得焦头烂额,于是灵机一动,连夜让人在城边挖好围沟,并在里面灌进热水。等“夹人虫”再来,就纷纷掉入围沟烫死了。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散发出十分鲜美的味道。巴解非常好奇,捡起一只尝了一下,味道好极了!于是,这种好吃的“夹人虫”也以发现它的勇士巴解命名,称为“蟹”。
传说终究只是传说,我们且当听个故事就好。而史料记载的吃螃蟹第一人,当是周天子。据《周礼天官庖人》记载:
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凡其死生鲜薨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
东汉郑玄解释说,“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也就是说,大厨们把蟹制作成蟹酱给周天子品尝。
文脉君好奇,多年前的蟹酱不知味道如何?
3
网上一直流传着一张关于螃蟹的老照片,一个衣着普通的男孩坐在摆满大闸蟹的桌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破旧的桌椅和满桌的大闸蟹形成鲜明对比。图片下方,还附着一段令网友“抓狂”的文字:“年的上海贫困家庭,靠吃阳澄湖大闸蟹勉强度日。”
“没有像样的桌子,用铝锅生煤球炉,边上还有还有一个破竹筐……可人家却有一桌子,对,是一桌子天然无毒大闸蟹,看样子,只只不止3两!”网友们都好想穿越到年的上海。
73年前,真的是上海穷人吃大闸蟹度日吗?经查证,这张照片是美国摄影师沃特·阿鲁法特当时在上海街头抓拍的。拍摄者最初的图说只有“EatingCrab”这两个单词。所以,是不是上海穷人靠吃大闸蟹度日?吃大闸蟹能不能扛饱?要自己去意会了。
不过,上世纪70年代初,大闸蟹在江苏泗洪、盱眙一带,统统不要钱!买鱼送螃蟹!
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文史学者薛冰回忆,泗洪盱眙一带的渔民不吃螃蟹,于是,螃蟹泛滥成灾,它们肆无忌惮,在稻田、田埂打洞,以至于水田失水。为了除蟹害,渔民们把蟹抓出来,堆在渔船上,如果你爱吃螃蟹,去买鱼的时候,渔民会送给你,想拿多少拿多少。至于送不出去的螃蟹怎么处理?答案是:碾碎喂猪。
到了年,爱吃螃蟹的上海人发现了这个螃蟹没人吃的地儿,开着卡车去收洪泽湖的螃蟹,价格也不贵,六角九分一斤,这在当时和猪肉、鸡蛋是一个价。
文脉君也想花上买猪肉、鸡蛋的价钱,吃螃蟹吃到饱!
现在的螃蟹,论只、论个头卖。二两的十几元一只,三两的几十元一只,五两的更贵,有的螃蟹甚至卖到几百元一只。文脉君就纳闷了,螃蟹是从什么时候涨上去的?
薛冰说,上世纪90年代,螃蟹价格陡然上涨,于是,人们想起了小龙虾,把小龙虾变成了桌上的美味。嗜虾成命的南京人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不吃小龙虾的,小龙虾也就像个宠物一样用绳子拴起来给小孩玩。直到螃蟹贵了,吃货们才试着吃吃龙虾,一吃味道也很不错嘛,于是硬生生把龙虾也吃到了螃蟹的价格。
4
现在,全国各地的好螃蟹都打出了“大闸蟹”的旗号,薛冰说,其实这是谬传,真正的大闸蟹是洪泽湖产的。
洪泽湖东面有三河闸,它是洪泽湖的泄水口。螃蟹每年要回海里交配产卵,必须从闸坝上翻越,能爬上闸的都是身强体壮的,吃起来肥美得很。所以,就给它们取名“大闸蟹”。大闸蟹便成为响当当的品牌。之后,各个地方都把自己出产的螃蟹号称“大闸蟹”。
受不了了,文脉君要去买螃蟹蒸起来。
最后,文脉君送你一道美味。袁枚的剥壳蒸蟹。做法是,将蟹剥壳后取出肉和黄,再放回蟹壳中,把五六只蟹放在生鸡蛋上蒸熟,用南瓜肉来拌蟹。据说味道十分特别,要不今天就吃这个吧!
特别感谢
薛冰
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文史学者
来源:江苏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