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隋炀帝开掘的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了黄河与淮河,称之为“通济渠”,贯通了洛阳到扬州,作为中华古代最鼎盛时期的交通大动脉,“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舳舻相会、赡给公私。”通济渠开通后,杨广立刻从洛阳登上龙舟,带着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南巡江都。因此,隋朝时称通济渠为御河。
隋朝之后称其为“汴河”,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了黄河与淮河。后来,在汴河流经徐州南多里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桥,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这里舟车会聚,遂成一个大的集镇,这座桥叫埇桥,这个集镇就叫埇桥镇,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唐王朝对中国的控制力越来越差,唐王朝为了加强汴水区域的控制,在公元年设置宿州,辖符离,蕲县,临涣,虹县四县,初州治在虹县(今泗县、泗洪),后搬到埇桥,至此后,宿州一直作为当地州级别的所在地一直到清末,民国,改为宿县地区。“宿”是取东周时期宿国的宿为名。
北宋年间,宿州靠近汴京,城跨汴水,极度繁华,远超北边的徐州,苏轼说此地是“此去淮南第一州”。埇桥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马戏之乡”。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发端于此,白居易曾寓居符离“东林草堂”。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陈胜、吴广起义中的将领葛婴、朱鸡石,明朝开国皇后马秀英、将领康茂才等,都是埇桥区人。
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宿州因水而兴,却也因水而废,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掳走了宋朝皇室,汴河也随之荒废,据古代《宿州志》记载:(汴水)南渡后渐湮。而泗州之汴口遂废,汴水湮塞,埇桥亦废。
到了当代,宿县地区初辖十县一区,东到洪泽湖,西至永城,南辖五河固镇怀远,而现今只有四县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