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如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将指引长三角地区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本规划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规划期至年,展望到年。
面积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
经济总量
约占全国的1/4。
创新能力
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区域创新能力强,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
开放程度
拥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口岸资源优良,国际联系紧密,协同开放水平较高。拥有开放口岸46个,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37%、39%和29%。设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建立G60科创走廊等一批跨区域合作平台,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有效运转。
公共服务
体系相对完善,依托名牌高校成立了4家跨区域联合职业教育集团,医院协同发展联盟成员已覆盖长三角30个城市医院,养老服务协商协作机制初步建立。跨区域社会保障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参保患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近23.6万人次、结算医疗费用约54亿元。
城乡协调
城镇体系完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上海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好发挥,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城市群建设成效明显,同城化效应日益显现。城乡发展比较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小。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着力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着力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着力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着力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努力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建成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基本原则
战略定位
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
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发展目标
到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中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内
●中心区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差距缩小到1.2∶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
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
●铁路网密度达到公里/万平方公里
●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
●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总体达标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
●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
●单位GDP能耗较年下降10%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
●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
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有效
●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一体化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协同开放达到更高水平
●营商环境显著改善
到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整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重点任务
1、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强化区域联动发展
●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推动都市圈同城化。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实现都市圈内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一卡通共享,扩大公共服务辐射半径,打造优质生活空间。推进都市圈协调联动。
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强化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协调联动。加强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促进都市圈联动发展。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升农村居民保障水平。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推动城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医院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推行城乡社区服务目录制度,促进城乡社区服务标准衔接和区域统筹。
●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
2、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
●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加强产业分工协作
●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
3、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围绕打通沿海、沿江和省际通道,加快沪通铁路一期、商合杭铁路等在建项目建设,推动北沿江高铁、沿江高铁武合宁通道、沪通铁路二期、沪苏湖、通苏嘉甬、杭临绩、沪乍杭、合新、镇宣、宁宣黄、宁扬宁马等规划项目开工建设,推进沿淮、黄山-金华、温武吉铁路、安康(襄阳)-合肥、沪甬、甬台温福、宁杭二通道的规划对接和前期工作,积极审慎开展沪杭等磁悬浮项目规划研究。
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加快省际高速公路建设,对高峰时段拥堵严重的国省道干线公路实施改扩建,形成便捷通达的公路网络。加快推进宁马、合宁、京沪等高速公路改扩建,提升主要城市之间的通行效率。完善过江跨海通道布局,规划建设常泰、龙潭、苏通第二、崇海等过江通道和东海二桥、沪舟甬等跨海通道。
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增强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增强宁波、温州等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完善区域机场协作机制,提升区域航空服务品质。加强航空货运设施建设,加快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规划建设嘉兴航空联运中心。
●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
●协同推进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省际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4、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共同加强生态保护合力保护重要生态空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空间协同保护,加快长江生态廊道、淮河-洪泽湖生态廊道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水源地、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其他生态空间保护力度。共同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强化省际统筹,加强森林、河湖、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推进环境协同防治推动跨界水体环境治理。继续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共同制定长江、新安江-千岛湖、京杭大运河、太湖、巢湖、太浦河、淀山湖等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治理方案,建立长江、淮河等干流跨省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协作。联合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
●推动生态环境协同监管
5、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建立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信息沟通和应急联动机制,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开展异地就医门急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工作。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合作,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试点,促进异地养老。实施民生档案跨区查档服务项目,建立互认互通的档案专题数据标准体系。探索构建长三角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居民异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并便捷结算,推动实现资源均衡分布、合理配置。
●共享高品质教育医疗资源推动教育合作发展。依托城市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资源,鼓励学校跨区域牵手帮扶,深化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大学大院大所全面合作、协同创新,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鼓励沪苏浙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到安徽设立分支机构。推动高校联合发展,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打造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昆山杜克大学等一批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
●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
●共建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
6、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
●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
●协同推进开放合作
●合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7、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
●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
●完善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
重点建设“两个区”
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打造生态友好型一体化发展样板
创新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制度
加强改革举措集成创新
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高标准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
打造更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
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完善配套制度和监管体系
带动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
推进规划实施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强化组织协调
健全推进机制
建立1+N规划政策体系
抓好督促落实
据新华社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