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一早离开博山,前往淮安。一路南下,过沂蒙山就进入了淮河流域。
淮河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和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脉与黄河流域毗邻,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流域内以废黄河为界,分为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虽然不很准确,但为了方便,暂且把这两大流域简称为江淮和黄淮。
淮河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与这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着说不清理还乱的联系,如果从长度、流域面积和径流量比较,淮河在中国的大江大河中都很难排进前五名,但从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上讲,淮河无疑是继黄河长江之后的中国第三大河,如果要选出黄河长江之外的第三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非淮河莫属。
此次走中线,计划从淮安开始,自东向西,逆流而上,漫游江淮。
01
由于与秦岭构成了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淮河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常常被提起,似乎耳熟能详,细究起来往往又说不清楚,比如淮河入海口在哪里?对于其他大河非常简单的问题,对淮河就是一个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的复杂问题。为了搞清楚淮河水到底如何流入大海,进入淮安的第一站来到了黄河故道。
在淮安北部穿城而过的黄河故道如今已被打造成湿地公园,阳光灿烂,秋色斑斓,河水缓缓流淌。眼前的平静,却不能掩盖其历史上的波涛汹涌。
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渎是古代对独流入海的大河的称呼,历史上的淮河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黄河夺淮入海前,这里就是淮河入海的主河道,黄河夺淮入海期间(南宋光宗(年)到清咸丰五年(年)年间),这里成了黄河入海干流。黄河北归后,留下的下游河道已经被泥沙淤积高出两侧地面数米,因此,淮河还是没有自己的入海口,这条水道成了淤黄河、废黄河。
如今这条自河南兰考北朝东南方向,过民权县、商丘市北,安徽砀山县北,徐州市北,经宿迁市南,淮安市北,再折向东北方向,过涟水县南、滨海县北、云梯关,由陶湾村入黄海(有一个废黄河口)的黄河故道,绝大部分是干涸的,只在淮安市以东承接小部分洪泽湖排水。
可以说,历史上有两条淮河,黄河夺淮入海前的淮河,和黄河夺淮入海之后的淮河。
黄河夺淮入海前,沂河、沭河、泗河都是淮河的下游支流,水系发达,含沙量少,利于灌溉,加之有独立的宽阔入海口,航运也畅通。
“江淮熟,天下足”出自北宋。一直到那时,淮河流域都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一片河湖交错、沃野千里、资源富饶的景象。有北宋诗人秦观登泗州城后所作诗为证:“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阳间。林梢一抹香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
黄河夺淮入海后,泥沙淤积,造成淮河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滋养千里沃野的淮水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灾害频发的坏河。
从地图上看,古淮河生态文化景区位于淮安市中心位置,走近了才发现这里并不是城市的繁华所在。车停在淮扬菜博物馆前,相较于巨大的园林式建筑,展览的内容略显单薄。这里同时也是一个饭馆,是可以品尝淮扬菜的,只是不见有食客。除了进馆时碰到一队官员模样的人正往外走(看上去像是刚用过午餐),没有见到其他人,冷冷清清。花园后面有一扇小门没关,走出去就进了古淮河生态文化景区,走到镇淮楼,因为被网带围住不得靠近,旁边栅栏有一处开口,顺着人踩出的小路就到了河边。巨大的公园空无一人,走累了在河边木凳上小憩,高高竖起的苇子随风摇曳,温暖的阳光照遍全身,直觉得暖风吹得游人醉,十分惬意。
02
离开公园前往洪泽湖,原本想中途经过淮河入海水道和苏北总干渠看一眼。不想上了高架路,一路穿过繁华城区,直接出了城。
如今的淮河入海主要有四条水道。
最北面是经淮沭新河——新沂河入海。这条水道是淮水北调,分淮入沂工程,洪泽湖水自二河闸流出后,沿二河向东北方向流去,在淮安市淮阴区杨庄分流成四股,一股流入里运河,一股入黄河故道,一股入盐河,一股入淮沭河。淮沭河向北流至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后,转向东流入新沂河,再流经灌南、灌云两县至张店北面穿盐河,在燕尾港入海。
往南是第二条和第三条,淮河入海水道和苏北灌溉总渠。
这两条水道紧挨着,平行入海。
苏北灌溉总渠从洪泽湖东边的高良涧闸流出,向东流经淮安市洪泽区、淮安市淮安区、盐城市阜宁县、盐城市滨海县、盐城市射阳县,在扁担港入海,全长约公里,泄洪能力为立方米每秒。
淮河入海水道在苏北灌溉总渠高良涧闸的北边,紧挨着的不远处就是洪泽湖二河闸,在二河闸东北约三公里处,二河水分两流两处,一处向北,一处经过二河新闸流入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的淮河入海水道。淮河入海水道是泄洪备用水道,位于苏北灌溉总渠北边,也是在扁担港入海,全长.3公里。
第四条入江水道下一节说。
此外虽然黄河故道也能排水入海,但是河床淤积严重。如果要改造废黄河河道,扩大泄水能力,工程成本太高,一般情况下不再用来行洪,只做排灌河道。
下了高架,沿国道走了一段后拐入小路,沿着二河南堤前行,二河水流平静,远比想象中的要宽阔。过了高家堰大桥,到了北面的洪泽湖大堤,开到尽头过二河闸继续前行到尽头,就到了洪泽湖边上。
洪泽湖一望无际,小港湾里有不少人钓鱼,渔船上有人在收拾小鱼。一路走来,宽阔的二河中没有看到行船,反倒是苏北总干渠船来船往,和京杭大运河一样繁忙。
过高良涧闸,进入洪泽湖区老城,夜宿洪泽湖区新城。
03
第二天一早来到洪泽湖边,计划沿着洪泽湖大堤前往蒋坝镇,不料大堤被圈起来十公里成为景区,不能开车进去,只能买票坐景区车,其实大堤原本是洪泽湖东岸重要的交通公路。
于是返回沿着乡间小路三绕两绕终于在蒋坝镇上了大堤,这一段全开放,蒋坝段大堤公路整修一新,岸边还有步道,设置了停车区,几处小道具的设置,增加了许多乐趣,鱼小圆的形象太可爱了!
蒋坝古镇实际就是蒋坝镇,有一些老房子,不过更多的是新楼房。停车场边上有一家老房子改造的云沧海民宿非常棒,院中小坐,和服务员聊了会天,据说暑期这里常常爆满,下次有机会一定来住几天。
蒋坝位于洪泽湖东南角,三河从这里流向高邮湖,最终从扬州流入长江。这就是淮河入江水道。从洪泽湖三河闸流出,向东南流至高邮湖、邵泊湖,南下至扬州三江营汇入长江,一起流入大海。入江水道长约公里,是淮河水下泄的最大通道,可将淮河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汇入长江。
离开蒋坝镇,过三河闸前往盱眙,一九五三年建成的三河闸曾是淮河第一大闸。
04
明祖陵位于盱眙县洪泽湖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
元朝元年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携带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带,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里的孙家岗。十年后泰定四年(公元年)朱初一病死,葬于此。洪武元年(公元年),朱元璋登上皇位后,便追尊他的高祖为玄皇帝,曾祖为恒皇帝,祖父为裕皇帝,父亲为淳皇帝。强烈的光宗耀祖思想,促使他不惜代价筑祖陵,似乎非此不能达到巩固大明王朝的目的。于是,公元年,开始修建祖陵,以后陆续增修,经过28年,耗费大量资金,到永乐十一年(公元年)才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至此杨家墩改称明祖陵。
明祖陵所在地原属泗州城,就是北宋诗人秦观作诗时登的古城,清康熙十九年(0年),被一场特大洪水吞噬了。泗州城被湖水淹没时,明祖陵也一起被吞没于湖水之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保护明祖陵,筑堤米,把陵墓从湖水中隔出,沉没湖中余载的文物瑰宝重见天日,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泗州城被淹没的原因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除了自然原因;明清两代治理淮河过程中不断加高堤坝围堵洪水也是重要原因。看来一味地封堵不是治水良方。其实治人也是一样,一味地封堵,排泄不畅,迟早会出问题。
赶上明祖陵景区大肆整修,十几公里外就开始道路绿化,新的景区大门外移了三里多地,修建了水池,水池上新建了金水桥,停车场则建在更远处的路边,从停车场到售票处得走七八百米,过一个红绿灯,不过据说景区为游客增加了电瓶车服务,只是需要另行购票。时值正午,饥肠辘辘,日头暴晒,一气之下调转车头,回盱眙县城吃小龙虾去了。
05
淮安是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淮河流域美食集大成者。若要细细品味,恐怕三天也品不过来,人少不能贪多,只说两样,平桥豆腐和小鱼锅贴,这两样在淮安地区街头饭馆随处可以吃到。
第一天中午在老淮安品尝了平桥豆腐,经济实惠,美味可口,食而不腻,爱不释口,不愧是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其选用内脂豆腐,切成一致的菱形小块,配以鸡肉丁、香菇丁、香菜沫,用鲫鱼脑起鲜,起锅时淋了一层明油看似不冒热气,其实很烫,一定要小心慢用。
豆腐发源于淮河流域八公山下,淮河流域本就是豆腐美食的大本营,扬州大煮干丝本就是我的最爱,加上平桥豆腐,旧爱加新欢,一时难分高下。
小鱼锅贴与其说是一道菜,不如说是一种吃法。洪泽湖当地渔民在长期的湖上生活实践中,在众多的因湖而宜的饮食习惯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名肴。正宗的湖上渔家"小鱼锅塌",鱼是"小鱼",通常体长一二寸,锅是铁锅,急火烧之容易快熟,面和得较稀,贴在锅边总要往下坠,就"塌"下来了,熟后上簿下厚,故叫"锅塌"。
晚上在洪泽湖区一家饭馆,点了昂刺鱼炖豆腐,汤浓白而鲜甜,鱼肉鲜嫩、豆腐入味、粉丝爽滑,锅贴是单烙的饼,不似北方的死面饼,应该是半发面或者半烫面的,葱香扑鼻酥脆可口,和鱼汤是绝配。相比之下北方的鱼头泡饼弱爆了。
来淮安就是要享用美食的,从黄河故道到洪泽湖畔,多走路都是为了尽快腾空胃容量。如果说平桥豆腐是淮扬菜的扛把子,小鱼锅贴绝对是洪泽湖江湖菜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