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一位儒生以高尚的道德显得卓尔不群,他感动了帝国全体臣民,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份上书中包含了王公贵族、士子庶民都希望皇帝将皇位禅让给这位当时道德楷模,他就是第一个以春秋孔子的儒家思想为蓝本,梦想实现昔日尧舜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改革家王莽。
王莽当皇帝的目的与秦皇汉武都不一样,他们当皇帝是为了满足私欲,而王莽的政治抱负却是想把儒家学说建立在政治上一一实践,来缔造一个理想中的“大同世界”。然而其不合时宜的货币政策摧毁了整个改革,最终王莽落了个身死道消的悲惨下场,令人唏嘘。
王莽画像王莽篡权之路
话说刘邦还在沛县做亭长时,一日酒后跑进了大泽中,看到一条白蛇盘在路上拦住去路,刘邦借着酒劲对着白蛇就砍下去。白蛇突然口吐人言:“你砍我头,我就祸害你开国,你砍我尾巴,我就乱你末代。”
刘邦一看,这蛇会说人话,已经成了妖孽,砍其中间它必定没有什么办法,于是他挥剑将白蛇从中间砍为两段。突然一位老妇人从天而降,对刘邦大喊:“赤帝,何故杀我儿?还我儿命来!”刘邦吓的拔腿就跑,但是后面老妇人紧追不舍,一直在喊“还我儿命来!”刘邦吓得魂飞魄散,这山间小路怎么能跑的快,于是回头说了一句:“到平地(平帝)再还!”说完这句话,老妇人的声音也再没出现过。
刘邦斩白蛇起义是众所周知的,人们也愿意乐此不疲的寻找着诸多的巧合,因为汉平帝的出现,才会衍生出上面这段传说,这也正是为了妖魔化王莽而编造的故事。话归正题,我们来介绍一下王莽的发家史。
刘邦斩白蛇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他的老祖宗是齐国王氏子弟,本来已经衰落的家族居然在汉武帝时期出了一个小官叫王贺,王贺生子王禁,王禁给家族生了八子四女,四个女儿中出了一个西汉著名女性人物——王政君,她于甘露元年成为汉元帝刘奭的皇后,第二年便争气的为皇家生下了嫡子,也就是日后著名的汉成帝刘骜。
公元前33年,汉元帝驾崩,刘骜即位,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史书对其的定性评价是“湛于酒色”,与赵飞燕姐妹游龙戏凤则是他最出名的历史事件。因为皇帝母亲的原因,王家在这个时期崛起,河平二年,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这一年,王莽才十四岁。尽管他也称王政君为姑姑,但王家的荣耀似乎与他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他的父亲命运多舛,没等到王家发达便呜呼哀哉了。
但是这些对王莽也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他生活简朴,谦恭有礼,拜大儒陈参为师学习儒家治国之术,回到家中除了在母亲身旁尽孝,还负责教育亡兄的孩子。对已是朝廷重臣的叔伯们,他更是谦恭谨俭,温文尔雅。史书记载王家“子弟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唯莽“折节为恭俭”。汉成帝阳朔三年,王莽伯父大司徒王凤生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诟面,不解衣带连月。凤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靠着在伯父面前尽孝当上官的王莽,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品格,他克勤克俭,谦虚谨慎,救济名士,乡野都在传颂他的佳话,许多名士都上书成帝,赞扬其人品和才干。
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父新都侯王商请求将自己的爵位户邑分封给王莽,汉成帝批准。不久后,王莽因贤良之名屡得升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年仅三十岁的王莽走进了大汉权利中心。不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王根故去,太后王政君从王家选取其接班人,结果王莽众望所归成为王家新的领导人。公元前8年,王莽升为大司马,领尚书事。
王莽受封公元前7年,著名的荒唐皇帝汉成帝如愿以偿的死于美人赵合德怀中,他在赵飞燕姐妹的摧残下骨瘦如柴,没有留下任何子嗣,王政君震怒不已,名王莽“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赵合德自知难逃罪责,自杀身亡。同年四月,王莽扶持汉成帝侄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与汉成帝不一样的是,汉哀帝不喜欢女人,但是对漂亮小伙却情有独钟,成语“断袖之癖”便是来源于他和董贤的爱情故事。元寿二年六月,汉哀帝纵欲过度驾崩,时年二十六岁,朝政一片混乱,王太后再次请王莽出山平息乱象,整顿朝政。王莽接受了王太后诏令,再次做了大司马并拥立年仅九岁的刘衎为帝是为汉平帝。
结果汉平帝依然是一个短命皇帝,就算他是王莽的女婿也改变不了早死的结局,反正是刚过完十四岁生日不久便一命呜呼了。有人说他是病死的,更多人认为是王莽毒死的,但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王莽又立刻平帝侄子孺子婴为帝,王莽则在旁做着周公。
公元8年,王莽通过禅让的方式和平的继承了汉家天下,改国号为“新”,成为有文字记载以来第一个由“禅让”得到皇位的人,后来的曹丕、司马炎等人,都依照王莽为模板,先加九锡而后接受皇帝禅让。西汉王朝的开创者们万万没有想到,四海承平的王朝没有内乱,没有边患,就这样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将江山丢掉,无怪乎王夫之在《读通论鉴》中写道:“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无论怎样,王朝的更替没有祸害百姓,没有流血牺牲,这应该是一个好的开端。
赵飞燕与赵合德剧照王莽改制的理论基础
王莽改制,所进行的改革措施,不外乎三个方面:第一是官制的改革,是模仿周礼而制,这是受到了汉代儒学倾向于神学的影响所致。第二是田制的改革,他想推行古代井田制,实施土地国有,这件事的基础是来源于古代儒学。第三是关于币制改革,无论是错刀币也好还是龟、贝、布币也罢,都是为了恢复上古时期的货币制度。
他的这些措施在现代看来,很难分辨这是复古还是改革,但就我个人认为,当时他干的一件事就可以判断,王莽绝对是在复古,并非改革!
早在公元4年,王莽命令刘歆建造了一个叫“明堂”的建筑。所谓明堂,就是指天子祭祀天地鬼神、举行大典的地方,这是古文经学的一个概念,而今文经学更愿意称其为“太庙”。二者有所区别的是,古文经学中“明堂”不仅祭祀父母,还要祭祀天地阴阳。而“太庙”则只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但是为什么王莽要认可古文经学呢?
原因在于,他早就打算为自己上位做理论储备的基础。在古文经中,有一本儒家经典《周礼》,而《周礼》则一向被认为是周公所作的礼仪制度,王莽在上位之初,是希望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周公角色的,所以他才会让手下逼迫天子册封其为“安汉公”,这样一来,可以心安理得的摄政,王莽更是希望将《周礼》进行现实中的制度化。于是在思想上,推行周朝的教育系统,将古文经书当做教材来使用。在政治上,重新实行周朝的官制,完全恢复周朝的官名。在经济上,实行了周朝的井田制,并实行了一套与周朝合拍的货币制度。
王莽理想是好的,他想建立一个类似于上古三代的“大同世界”,但他没有想到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古文经学作为学术思想没有丝毫问题,可一旦将其实化为政治政策,就会立刻引起巨大的社会失调,其中尤其以货币改革表现尤为明显。
王莽理政王莽的货币改革本意是好的,但其复古倒退的表现,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搅乱了市场,搞乱了社会秩序,成为王莽失败的根本因素。
王莽在官制上的改革,对其改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就算是田制改革,将矛盾归于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尽管也是不对的,但其出发点是为了限制豪强土地兼并,目的也是好的,还算值得民众同情。但他对币制的改革,虽打着限制豪强的旗号,但实际上反而成为搜刮民财的工具,造成民不聊生,叛乱四起,最终导致了“新”政权的灭亡。
王莽的币制改革一共有四次。
第一次币制改革发生在汉帝国居摄二年(公元7年),在原有五铢钱之外,另外发行“大泉”和“错刀”两种货币。每枚“大泉”重十二铢,可换五十枚五铢钱;两枚“错刀”可以兑换一斤黄金,为期一年,过期不候,到时黄金不再流通,一经发现,一律没收。
为了打击豪强和解决五铢钱的贬值问题,王莽实行咯本次币制改革,其本意是好的,百姓手中只有五铢钱,豪强手中才有黄金。发行这两种新货币,既保证了百姓交易活动的方便,又免得他们遭受盘剥,对于豪强而言,以错刀的形式保留了他们手中的财富,又能堂而皇之的将天下黄金收为己有。
就这样,一年后,王莽的国库里搜刮了七十万斤黄金,而豪强手中的财富只剩下一堆没用的刀币,如果这样改也就罢了这相当于为发行的货币准备保证金,对经济运行影响不大。但是大司马董贤认为汉武帝到汉平帝时期,国家一共发行了二百八十亿枚五铢钱,百姓们为奴为婢,已经成流民了,手里那还有什么五铢钱?大量的五铢钱囤积在豪强手中不出,而国家铸钱居然连原材料都没有了,鉴于这种情况,王莽又推出了第二次货币改革。
种类齐全的王莽货币
第二次货币改革,废除所有流通中的“错刀”和“五铢钱”,改发行“大泉”、“小泉”为货币。“新”朝建国元年,王莽谈了当今的社会状况:豪强有良田千万顷,而百姓无立锥之地。贫者终年劳作不足以保住头颅,天地之性以人为贵,而现今这种“悖人伦,逆天心”的情况已经让人忍无可忍。
所以他下诏,新朝既立,废除刘氏发行的钱币当为重中之重,他改发“大泉”、“小泉”两种货币,一枚五铢钱可以换一枚小泉,同时要求缴纳税赋必须要以小泉计算。
这两次货币改革,的确大大削弱了豪强士族的实力,完全建立了全新的货币体制,似乎货币改革已经完全成功。这时候的王莽想必是意得志满的,但是他始终没有勘破封建制度的缺陷,他看清楚了谁的他的敌人,但是没有看清楚谁是他的朋友。
王莽推行改革不可能依靠种地的农民,改革的执行者肯定还会是封建官僚,即便没有豪强士族背景,但他们一旦做了官吏,自己本身就成为了豪强,所以对于王莽推行的改革,他们阳奉阴违,没有多久,王莽的改革便陷入瘫痪。
造型精美的错刀币
第三次货币改革推出“宝货制”,试图彻底摧毁豪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看到改革难以推行,王莽也是急在心头,他于建国二年(公元10年)进行了第三次货币改革,推出了“宝货制”,这次是按照古礼来重新设计货币,所以也号称是古代货币改革的巅峰。
“宝货制”是迄今为止世界货币史上绝无仅有的货币制度,它包含一种金币、两种银币、四种龟壳、五种贝壳、六种铜钱、十种布币,总计二十八种货币,这就是所谓的“五物六名”,这二十八种货币行程一个梯度差,从小钱的一钱到金货的一万钱都有,比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面值数目都要多。
复杂的换算关系使得民众对其难以接受,更难验证货币的真伪,货币的混乱导致社会经济停滞,所以人们在交易中,仍然继续使用五铢钱,王莽大怒之下下诏,收藏五铢钱者,流放守边,其结果在《汉书.食货志》有详细记载。
百姓溃乱,其货不行。民私以五铢钱市买,莽患之,下诏:“敢非井田、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这说明王莽依照古礼设计的这套货币根本无法在市场上流通,尽管王莽下诏处罚了那些违背政令者,强行推行新币制,结果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到了最后,充军到边地之人数不胜数,有的地方甚至已经荒无人烟,最后只能承认币制改革失败。
而恰恰在这次货币改革的第三年,也就是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决堤,清河郡以东全部变成洪泽之地,还没等人们从悲痛中缓过来,黄河沿岸各郡又爆发了严重的蝗灾,王莽统治下的新朝,谷物价格已经涨到了万钱一石,这意味着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已然爆发。
豪强们的经济基础没有被他摧毁,但是他把自己的江山已经整的岌岌可危了。
大泉币第四次货币改革,废除“宝货制”,罢金、银、龟、贝四种货币,朝廷只发行货布和货泉,货布重二十五铢,货泉重五铢,实际上相当于恢复了汉朝五铢钱。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换了新的年号,换回了原来简单的币制,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新朝估计还能苟延残喘,然而王莽很不幸。始建国三年起黄河闹水灾开始,黄河再也没有消停过,有文字记载的大水灾就有十三次之多,黄河由天津改道山东就是此时发生的事情。
普通民众生活困苦,豪强们也不好过,大水灾淹没了他们的土地,他们也开始返贫。山东琅琊吕氏家族纠集流民发动了农民起义,他们在自己的前额抹上红色,号称“赤眉军”,他们席卷中原大地,疲弊的新帝国已经根本无力应对如此规模的战争,而王莽最精锐的部队却在北部与南匈奴苦战斗。
以后,愤怒的叛乱者们攻入未央宫,而王莽身着盛装平静的等待死亡,他的身旁还有一千多名公卿大臣陪同求死。如此多的朝臣心甘情愿的为一名帝王殉葬,过去从未有过,之后也没发生。
王莽改制,打击豪强士族,得罪了天下官僚,而“王田制”也没有给天下苍生带来真正土地,又得罪了天下黎民。改革之后,再无朋友,剩下的只有敌人。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儒生开国皇帝,王莽实际上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他一生致力于把新朝打造成人人平等、歌舞升平的天堂,只可惜币制改革破碎了他的“世界大同”梦。这不能怪王莽,经济规律与他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使他的努力南辕北辙,最后成为乌托邦。
赤眉起义结语
事实证明,任何时代,货币制度都是统治者权威的象征,币值稳定则统治稳定,反之则社会动荡不安,对于统治者来说,货币更是一种金融工具,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时候,都是谨慎再谨慎的事情。王莽改制告诉我们,改制不能唯心、唯书,只能唯实,从实际存在的社会矛盾出发,调节好个体群体的利益关系让多数人受益,这才是真正的改革,只有这样才会有一天实现王莽心中的“世界大同”梦。
参考资料:《汉书》、《后汉书》、《读通论鉴》、《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