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石刻叫‘封侯图’,图中有野蜂、有猴子,用‘谐音梗’表达了吉祥如意。”冬季的午后,在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大堤西顺河段,洪泽区文物保护管理人员向前来回访的洪泽区检察院检察官介绍被追回的石刻遗存的含义。
▲检察官赴西顺河派出所查看追回的5块石刻保护情况
如今,在多个部门的联手保护下,这些曾被盗窃分子惊扰的石刻,重新回到了美丽的洪泽湖大堤旁。
6块清朝年间的石刻被盗
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堤坝,全长约70公里,与都江堰并称“堰中双雄”,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大堤上,散落分布着石碑、石刻遗存近处,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史料价值。
今年8月6日,洪泽区的文物爱好者裴先生在文物市场上发现了疑似洪泽湖大堤石刻,立即向公安部门报案。经查,洪泽湖大堤西顺河段洪泽与淮阴交界处有6块不可移动石刻于年7月被盗,被盗石刻属于清朝康熙至道光年间,均被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在册。
事件发生后,洪泽区检察院整合办案力量,立即成立由“院领导+刑事检察官+公益诉讼检察官”组成的专案组,引导公安机关做好涉案文物鉴定和作案现场认定,并依据文物市场销售人员线索倒查上线交易人员及盗窃犯罪嫌疑人。目前警方已追回被盗石刻遗存5块。遗憾的是,其中的“普庆安澜瑞兽祥云”主体石刻断裂成两半,已无法恢复原状。
“追回的5块石刻目前仍放在派出所,保护条件有限,很容易造成二次损伤。”案件推进会上,公安机关、文物主管部门围绕检察官提出的追回石刻保护问题进行会商。经过多方论证,最终决定将被盗石刻放回原位,其中已经受损的石刻将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修复。
检察建议助力文物保护
犯罪嫌疑人为何能轻易盗走6块石刻遗存?石刻遗存被盗近一年,相关职能部门为什么没有发现?文物保护现状如何?在办案过程中,一系列问号在检察官脑海里萦绕。
咨询文史专家、实地勘查文物遗址、调取历史资料……该院检察官对洪泽境内大堤石刻遗存现状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调查,发现洪泽湖文物保护面临着保护主体责任不明确、文物保护标识不健全、视频监控安装不到位、专项资金不足等困境。
▲检察官实地勘查石刻遗址
随着洪泽湖大堤旅游产业进一步开发,精美的石刻引来了越来越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