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河湖行动计划:
宿迁市在深入贯彻中央、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基础上,出台《宿迁市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年)》。
背景依据:
年10月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年)的通知》(苏政发[]号)。根据省政府文件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批示,宿迁市起草了《宿迁市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年)》。计划紧密结合宿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围绕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创新,对进一步打造“洁净流动之水、美丽生态之水、文化智慧之水”,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基础保障。
主要目标:
通过全面推进生态河湖行动,到年全面清理河湖乱占乱建、乱垦乱种、乱排乱倒,恢复水域面积31.7平方公里,城市水域面积率不下降;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年下降28%、23%,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0以上;重点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2%以上,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市考以上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达到75%以上,全市范围内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流域防洪达到50-年一遇标准,区域治理达到20年一遇标准,城市防洪及排水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村治涝达到5-10年一遇标准;主要河湖生态评价优良率达到75%。在指标确定上,征求并吸纳了各部门意见。
到年左右,全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全面达标,V类水体全面消除,河湖生态全面修复,防洪除涝全面达标,供水安全全面保障,精准管护全面覆盖,实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永续利用、水环境整洁优美、水生态系统健康、水文化传承弘扬”的目标,展现河清湖秀、生态公园的美丽景象。
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共包括8大任务,30项子任务
(一)加强水安全保障。
基本建成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洪水和最严重干旱,保障防洪与供水安全,维护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1.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实施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巩固提高防洪标准;强力推进区域治理,加快构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备、标准较高的区域骨干河网,完成黄河故道治理,实施中运河、六塘河、柴南河、柴米河等工程。
2.优化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实施丘陵岗地水源工程,加强西南岗等高亢地区水源工程建设,实施小型水库与塘坝建设工程,提高水库与塘坝调蓄能力,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完善高亢地区水资源保障体系;适时启动宿连航道配套工程。
3.强化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年底前,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和风险隐患问题整治,年底前,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推进区域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健全区域供水一体化运行管理机制体制,实现城乡居民“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
(二)加强水资源保护。
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到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30.03亿立方米以内;优化调度和洪水资源化利用保证骆马湖、洪泽湖生态水位分别不低于20.7米、11.5米,中运河宿迁闸下段最低通航水位不低于18.0米。
5.严格水功能区管控。推进水功能区达标建设,年前完成重点河湖水功能区达标整治,确保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2%。
6.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年,各县区全部创成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万亩。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
优化产业布局,调高调轻调优调强产业结构,大力开展工业、农业、生活、交通等各类污染源治理,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降低入河湖污染负荷。
7.优化产业结构。开展制造业负面清单研究工作,编制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目录,推动各地各部门按照行业目录严格项目准入,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及产能过剩等行业项目进入。
8.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进工业企业串联用水和园区(开发区)废污水循环利用,促进废污水“零排放”。
9.加强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到年,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到年,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规模较大的规划发展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
10.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节水灌溉和生物防治技术;强化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通过养殖节水减排工程建设,推进废水处理、循环用水等环保设施设备升级改造。
11.加强水上交通污染治理。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所有船舶于年底前按照新环保标准完成改造。
(四)加强水环境治理。
全面治理河湖“三乱”,消除黑臭水体,清除河湖污染底泥,遏制湖库富营养化,改善滨河湖空间环境质量,满足河湖水功能区要求。
12.全面治理黑臭水体。从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全面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到年,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13.全面治理河湖“三乱”。开展“乱占、乱建、乱排”整治,全面清理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违章设施、废弃物,打击乱垦乱种,严惩乱排乱倒,坚决查处偷排污水、乱倒垃圾等非法行为。
14.全面治理底泥内源污染。到年,全市城乡黑臭河道全部疏浚一遍;健全农村河道轮浚机制,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生态河网,每年完成农村河道疏浚土方万立方米。
15.全面治理湖库富营养化。实施总磷总氮总量控制,加强调水引流,重点加强洪泽湖、骆马湖、中运河、淮沭河、徐洪河等流域河湖引水、调水力度,对古黄河、西民便河、清水河等城区主要景观河道进行定期生态补水、换水。
(五)加强水生态修复。
坚持水林田湖系统治理,通过沟通水系、涵养水源、退圩还湖、保护湿地等措施,修复河湖生态,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16.实施水系连通。打通水系连通最后“一公里”,消除断头河、死湖,逐步恢复坑塘、河湖、湿地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
17.推进退圩还湖工程。到年,恢复湖泊水域面积不少于30平方公里;实施退渔还湖工程,全市主要湖泊渔业养殖面积压缩到10万亩以内。
18.推进两湖生态保护示范建设。积极推进骆马湖宿迁大控制三角区退田还湖生态建设工程。
19.创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不少于15平方公里,到年,全市创建4条省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20.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修复水生生物栖息地,打通鱼类回游通道,丰富生物多样性。
(六)加强水文化建设。
保护挖掘河湖文化和景观资源,大力传承历史水文化,持续创新现代水文化,不断弘扬优秀水文化,充分彰显特色水文化,丰富河湖文化内涵,形成“爱水、惜水、护水”的良好社会风尚。
21.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开辟运河沿线旅游线路及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努力把大运河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味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
22.建设水文化载体。调查研究全市河湖水系的历史变迁,挖掘整理先进治水智慧经验,传承河湖水系变迁规律,实现传统水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3.创建水美城乡。年底前,全市建成水生态文明城市。到年,高水平建成10个水美乡镇和个水美村庄。
(七)加强水工程管护。
划定河湖管理保护范围,强化河湖生态空间管控,保护河湖公益性功能,实现河湖资源有序利用。
24.加强河湖水域岸线资源管控。年前,基本完成中运河、淮河、淮沭河、骆马湖、洪泽湖等不合理开发利用岸线的清理整顿。开展河湖确权划界,到年,完成70条省骨干河道、两座列入江苏省保护名录湖泊、国有水管单位管理闸站及小水库的管理和保护范围的划定工作。
25.加强河湖采砂管理。全市河湖全面禁止非法采砂,清理非法采砂设施,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保持以刑事手段打击非法采砂行为的高压态势。
26.建立河湖监测评价体系。推进河湖健康评价,完善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实时掌握河湖状况。
27.建设智慧河湖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进以流域为单元的水量、水质综合调度,充分发挥河湖与水利工程体系的综合功能。
(八)加强水制度创新。
完善河湖长效管护体制机制,推行流域综合管理模式,推进河湖资源权属管理,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切实保障河湖效能持续提升。
28.完善河湖长效管护体制机制。到年,骆马湖、洪泽湖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到年,实现农村河道“五位一体”长效管护全覆盖。
29.推进河湖资源权属管理。到年,全市农业取水许可基本实现全覆盖,初步建立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农业用水实现有效管控。
30.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构建“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充分发挥市场融资作用,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政府与市场联动的河湖治理投融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