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与乡村精神
俞云龙
当下,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习总书记说: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因此,我们要有对历史和文化负责、对当下和未来乡土社会民生民风负责的态度。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尊重当地民风民俗,要保留当地文化的特色,决不能一味仿制某些东西,也不该把乡村的规划设计得跟城镇一样。要重温往昔中国乡村教化与治理的经验,尊重风土人情和文化品位,留住美丽乡村的乡村精神。
留住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村落。习总书记提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与直接破坏村貌做法相比,还有一种是仿古之风需要注意。所谓的仿古建筑,根本就是现代工艺的成果,只是在外观上用了点形似的处理,完全没有古建筑蕴含的文化神韵了。再如偏远山区的濒危祠堂之类古建筑的修缮,其本意是好的,但修缮结果需要重新评估。值得注意的是,旧时的诸多工匠艺人相继作古,新的工匠因为缺少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古建筑的修缮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留住传统村落里的本土特色。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还出现了一种新动向,即村庄合并后新行*村改名。随意改名且不论其中浅薄,传统乡村的原有名字常常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浓郁的文化内涵,寓有教化劝诫作用,随意改名将令乡村文化的传统文化流失。还有部分村落把小溪换成了钢筋水泥修筑的渠道,无论从人文景观,还是从生态循环的角度,都值得商榷。渠道只有灌溉功能,而原有的溪流不仅仅能灌溉,还有众多水生物的生长与自然的循环,它还蕴含寄托着深厚的文化与情感。江南三月,小溪边杨柳依依,莺飞草长,百花盛开,那是怎样的一种美丽景观。
留住散落乡野的非遗文化。广泛散布在乡野间的自然村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最原始的载体,也是如今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有精美独特的建筑与大量珍贵的物质遗产,还有那一方水土独自创造的口头和无形的文化遗存,如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手工艺等,还有种种独特的民俗。它们最直接地承载和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民间文化的多样性。自然村落是历史形成的,是当代中国乡村中最小的单位,也是中国文化根源所在。我们要反对,把弯弯曲曲的乡间石头路修成光板水泥路,种上跟城里一样的 断头树 ,路旁也种上城里的莫名其妙的花花草草,把一座座特色村落整改为 现代 浓厚气息的窗台、阳台与墙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