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扬州水利工程中蕴含的风水思想
TUhjnbcbe - 2025/4/22 1:17:00

扬州地处江淮冲积平原,誉称“水乡”,有“东西南北四湖通”之美誉。长江、淮河、运河,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还有许多小湖、小河,密布的河网既造就了扬州独有的水乡风情,同时历史上也是水患频仍的地带。

天宁寺山门殿后有乾隆《南巡记》碑,1.27×2.63m,长方形,周边有线雕的13条龙纹边框,其落款为乾隆御笔,是乾隆四十九年(年)在完成了六次南巡后,亲自撰文,亲自书翰,加之精美的雕刻,是十分难得的三绝碑,“文革”幸免于难,为扬州文化保留了浓重的一笔。

其中最关键的观点是“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他一是从“敬天明理”的高度深刻阐述治水关系民命:“河工关系民命,未深知而谬定之庸碌者,唯遵旨而谬行之,其害可胜言哉,故予之迟之又迟者,以此而深惧予之子孙自以为是,而后之司河者之随声附和,而且牟利其间也。”

二是对水治与吏治的关系鞭辟人里:“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在他事则可,在河工则不可,河工而牟利,宣浊必不合宜,修防必不坚固。一有疏虞,民命系焉,此而不慎可乎?然而为君者一二日,万几胥待躬亲,临堪而后剔其弊,日不暇给焉,则乃应于敬天明理,根本处求之思过半矣,予举两大事(一日西师,二日南巡),而皆幸以有成者。”

三是对几十年大兴河工的情形作了详细总结,主要是四大工程。第一项大工程是定清口水治,加固高堰大堤,基本上保护了淮安、扬州、泰州、盐城、通州等富庶地区免受水淹。第二项大工程是陶庄引河工程,在陶庄开挖一条引河,宽余丈,长余丈,深一丈余,以防止黄河河水倒灌清口。引河开成以后,解决了“倒灌之患”。第三项大工程是在浙江老盐仓一带修建鱼鳞石塘,历时三年,花银数百万两,修建好鱼鳞石塘余丈。第四项大工程是将原有范公塘一带的土塘,添筑石塘,修了三年多。这对保护沿海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起了重大作用。

中国第一档案馆有清代宫藏扬州水利图志,认真解读可见,清代扬州大兴水利蔚然成风,许多设施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或沿用原来的名称,图志中清代扬州河流的走向、水系的分布与现在基本一致。

扬州南濒大江,居南北运河交会点,水道纵横,一直受水患威胁,平三藩、河工、漕运,是康熙登基后的三件大事,康雍乾三朝多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对黄河和运河的治理。

督察河工是康乾南巡重要内容,如开凿皂河、与中河,加固高家堰和淮扬运河的堤防及减水闸坝,开陶庄引河,疏浚运河和归江归海河道。

康熙二十三年(年)第一次南巡,在高邮、宝应见民间田卢多在水中,乃登岸步行十余里视察水势,召当地生员耆老详问致灾原因,针对里下河各州县水患严重,制定治河对策,指示治河以疏浚为要,同时在两岸筑堤,约束河水,筑坝闸以阻挡黄、淮水的入侵。三十八年(年),第三次南巡视察里下河以北堤防,至高邮、宝应,亲自乘小舟测量各处水情,他发现高邮以上河水比湖水高4尺8寸,提出“应将高邮以上当湖堤岸,高邮以下河之东堤俱修筑坚固”,其措施明确而具体。四十二年(年),第四次南巡,于扬州向河道总督张鹏翮指示河工善后方略。

乾隆十六年(年),第一次南巡,驻跸高良闸,至蒋家坝阅视堤工;二十二年(年),第二次南巡阅视孙家堰堤工;三十年(年),第三次南巡阅视高家堰堤工,祭淮神、河神,阅视孙家堰堤工;四十五年(年),第五次南巡,阅视高家堰堤工。

现存乾隆《即事》诗:“南关五里及车逻,建锸原虞异涨多。不免下河犹被潦,修防调剂竞如何。去年数坝未过水,泽国因因幸告丰。黄夺全淮出清口,却教嫁祸宿灵虹。”这是乾隆南巡时在高邮微服私访,了解民俗民情,调查水患水利。

南关坝、五里坝、车逻闸均在高邮,乾隆二十一年(年),高邮又发大水,后经官民协力抗治,水患始除。翌年秋,乾隆南巡,亲往察访,见百姓安居,市井繁荣,欣然命笔:“黄龙晓发近盂城,上岸乘骢按辔行。缚茂珩沈却虚饰,黔围黎绕验真情。早知江国民居庶,且当槐街米价平。历阅党军堤复旧,回思去岁尚惊心。”

乾隆还重视江防,第四次南巡前一年,瓜州江潮肆虐,涨坍沙碛,但由于十多年来,注重防范,加固江堤,所以有惊无险,《过瓜洲镇》:“去年异涨坍沙碛,幸保安然惕倍增。”要求地方官员不可懈怠,“阅视民居,较之前巡所见,益觉稠密”。

明清时每因水患倒堰,淮阴、扬州立即成为水乡泽国,民谣有“倒了高家堰,淮扬二府看不见”。为此明清以来在淮河水系出路上兴修水利,一为“归海五坝”,使淮水人海,二为“归江十坝”,使淮水入江。

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扬州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古代人民由于对自然灾害的茫然畏惧,尤其是对水既爱又怕,一般通过造殿宇、宝塔镇妖,有“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之说,更多的是以物件驱魔。

康熙四十年(年),朝廷在淮河下游至入江处设置12只动物塑像,即“9牛2虎1只鸡”,多为铁制,安放于水势要冲,因为发生水患,人们从风水学推断,都以为是水中蛟龙作祟,百姓一方面在龙王庙烧香,乞求风调雨顺;一方面杀气腾腾,祭起阴阳五行的大旗,金能斩水中蛟龙,以期镇水安澜。

《甘棠小志》记载:“邵伯更楼康熙三十八年六月冲决,长五十六丈五尺,难堵塞。三十九年,鹏翮恭奉圣谟,下埽堵塞,克月成功,四十年,置铁犀一座镇之。”¨江都马棚和邵伯的铁牛上有相同的铭文:“维金克木蛟龙藏,维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昏垫报吾皇。”当时就有人以“安民巧用愚民术,无计排洪铸铁牛”嘲笑讽刺。

9牛放置于涟水东门外、三河闸、高良涧、洪泽湖、高邮马棚湾、邵伯、瓜洲等地;2虎实为石雕壁虎,置于扬州壁虎坝;1鸡则在江都昭关坝稽家闸石壁之上。这些物件表面上看是镇水之物,实际上是测定水位的物象标志,人们不习惯用标尺测量,而是凭历史经验,通过水位上涨到动物的脚、身、颈的位置,直观水位,判断有无水患,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至今仍有“潮平牛项苦年年”的诗句作为佐证。

如今邵伯铁牛依旧完整,上有铭文:“淮水北来何泱泱,长堤如虹固金汤。冶铁作犀镇甘棠,以坤坎柔克刚。容民畜众保无疆,亿万千年颂平康。”成为保佑一方平安的象征。

扬州有9口铁镬,城南隅2,城西有7,可见铁镬是围住扬州城四周,这是发现的,当有深埋未见的。大者直径逾2,5m,厚0.1m,高1.3m,重逾5吨。《徐园铁镬记》说是“萧梁镇水之物”,该记是清乾嘉学派著名学者焦循后裔焦汝霖所撰,记作于年,记中说见高叔祖理堂公(焦循)遗集日记说:“梁时江水与城南相近,屡为患,乃筑巫山堰以御水;置铁镬其间,使水洄袱,借杀其势,相传蛟龙性恶铁,范大镬以厌之。”“城南扬子桥为昔日大江之渍,历年久远,地望变迁。”

这是很有见地的,因江苏海岸线不断向东推移,唐代时长江并不在今上海,而是在扬州处人海,这才有“水患浸淫”之说。两段话一层意思,是以阴阳五行之说,蛟龙恶铁,于是铸镬以镇蛟龙。此说焦汝霖否定“是说殆未可信”。可见他是同意前说,是筑堤御水患,置铁镬是“使水洄袱”,以泥筑堤,难挡洪水,而在水势汹猛的堤段外侧,置若干口铁镬,形似半球,且为空心的,但可起到实心的作用,即洪水冲决堤坝前,首先冲在铁镬上,由于镬形似锅,将其置于堤坝前,无论是何方向都呈弧面,造成洪水的回旋,这就起到了缓冲洪水的效果,保护住了堤坝。

考察文物必须从沧桑变异、今古殊观的角度回溯历史现象,才能拨开所谓迷信的烟雾,体会古人根治水患的苦心。近日扬州将9镬的2镬仍放徐园,其余7只则集中于大虹桥下,以花木陪衬,形成独特一景,为游人青睐。

手抚清冷的铁镬,人们是思考在风水说盛行的古代,屈服世俗迷信背后人们表现出的睿智,可敬;在科技昌明的今天,如果还有人对风水痴迷,自欺欺人!

80年代,扬州市府在茱萸湾兴建了水利纪念碑亭,并立碑石,碑体正面隶书“挹江控淮”,碑后铭文记载了世代人民治水的伟大功绩,成为古城扬州彪炳千秋的水利纪念胜地。

建国以来,历届政府一直注重水利建设,在城市扩容、小区建设中,没有出现大填大挖河道的现象,即使在文革“深挖洞”的大潮中,也仅填埋了头道河作为防空洞。

扬州始终保持传统的城区街河纵横格局,城外河湖相连的地势。七河八岛泽地、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不仅是扬州极宝贵的水资源,而且是城市的肾。

近年来,城市森林、园林城的建设,又使得城市的肺得以健康保护,这是功德无量的事业。历史上就有扬城因多水而得名之说,东汉刘熙《释名·释州国》云:“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唐代时扬州“人郭登桥出郭船”,可以说扬州最大的优势是水。

1
查看完整版本: 扬州水利工程中蕴含的风水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