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龙
板凳龙,流行于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白沙镇、太子镇以及周边的富有武术技巧的民间传统舞蹈表现形式,至今已有余年。属*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新板凳龙,是流行于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白沙镇、太子镇以及周边的富有武术技巧的民间传统舞蹈表现形式,流传至今已有余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板凳龙表演是龙灯花鼓的一种。因在三只脚的长条木板登上扎出栩栩如生的金龙被人们玩耍而得名。
板凳龙多在春节或喜庆、大型祭祀等俗事活动中表演,是当地百姓禳灾、祈福一种形式。舞蹈时,常用三人分执三只凳脚,主要动作有“祈五福、插柳花、摆四门、倒推磨、龙擦痒、滚芦灰”等。表演动作灵活巧妙,节奏性强,动作连续协调,幅度大,要求三个表演者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形式活泼欢快,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表演时无音乐伴奏,全用打击乐、人声衬托气氛,乐器为大锣、马锣、铙钹、小锣。整个击乐以长、短锤为主,长锤以XXX
XXX节奏,首尾配合,鼓舞斗志,短锤以XXX
XO节奏,在“送福”和“谢情”之中表现出沉懑,配合“*龙翻身”、“*龙谢情”舞蹈段子,使整个场面的氛围既沉郁浑厚,又活跃热烈。
资料来源: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半路“抓亲”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在苗族婚礼中还有高唱酒歌的习俗。婚事喜庆里,苗家的酒歌往往要成套地唱。苗族在婚事礼仪中所唱的酒歌,唱完一套需用八九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地唱。在婚礼中,男女双方都得选派唱酒歌的歌手,选上的歌手称歌郎。
居住在云南南部的苗族,青年男女中有一种打毽活动,十分有趣。毽子就是中国民间都用来踢的那种,打毽的板和乒乓球拍差不多。男女青年在打毽活动中,输的一方要让赢的一方“揉耳朵”,不许反抗,但可以跑。如果输赢双方的男女没有情意,纯属比赛,那赢者会使劲揉对方的耳朵,直到对方耳朵发烫为止。如果对打的男女相互有爱慕之意,输者会主动让赢者揉耳朵,而赢者是不会使劲揉的,而是红着脸轻轻摸一下对方的耳朵。也有一输就跑,赢者假装追赶,两人一直跑到无人的场所,倾诉衷肠。
在传统的踩花山节期间,云南金平苗族青年到了花山场上,好心的主人早已为青年们准备好了几套“土电话”,它是用竹筒蒙上油纸、将线从中穿过而成的。男女在“土电话”上,用对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询问对方的情况。唱到兴起,小伙子会将“话筒”交给一边的伙伴应付,自己跑去偷看姑娘的模样。如果相互不中意,对歌到此为止。如果双方都满意,继续对唱,约定下一次见面的地点。
广西融水一带的苗族青年,盛行“种花生”这个交往活动。走寨时,小伙子们向姑娘发出邀请,确定时间地点之后,姑娘们就会按照时间来到小伙子的村寨,他们带着农具和肥料,上山种花生,期间男女青年谈笑风声,边劳动边对唱山歌,互相接触试探。花生种子播下后,等苗长高时,双方又要组织一次施肥除草活动,其实是为了创造一次见面机会,这时大家开始物色对象谈恋爱。第三次是秋收花生时,大家相邀收花生并聚餐,相好的在一起讲悄悄话,还没有对象的赶紧抓住这最后一次机会。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