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显影洪泽湖大旱渔民生计之困
TUhjnbcbe - 2020/11/24 0:21:00
钙泊三醇软膏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808/5606844.html

苏北今夏遭遇60年不遇的干旱,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水域面积缩小近一半,持续的高温烘烤导致鱼蟹大面积死亡,渔民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天灾之外,“退圩还湖”“退渔还湿”规划的不断推进,渔民们告别湖区或成必然。双重压力下,渔民的生计将如何延续?

年8月6日,江苏淮安市淮阴区高家堰镇,渔民史进华划着小船来到洪泽湖,46岁的他靠养鱼维持一家生计,此次大旱导致他损失近20万元。尽管如此,他已经是村中渔民损失最少的一个了。

洪泽湖东北岸的淮安市淮阴区高家堰镇,刘延明的鱼塘刚经历了一场“浩劫”。本以为今年只是雨水少,谁知到了7月下旬,苏北又受高温天气持续烘烤,刘延明养殖的3万多斤鱼和上千斤螃蟹阵亡,经济损失数十万元。

刘延明家世代以渔业为生,自懂事起就跟着父母养鱼,从没见过眼前的状况。他家的鱼塘本是洪泽湖的一部分,8月初,财新记者在此已看不见一滴湖水。湖区里的网围仍然立着,湖水边界却已朝着湖心退出七八百米,湖面长满齐膝的杂草,成片的土地干涸开裂,裂缝中嵌着蚌壳,塘中间还躺着未被分解的死鱼死蟹。

“明明是个湖,现在成大草原了。”刘延明说。

淮安市淮阴区高家堰镇,渔民们走在草原般的湖区上。他们开玩笑说,这里现在可以开耕种地了,死这么多鱼三年都不用施肥了。

高温、干旱蒸掉了洪泽湖一半的湖水,也苦了靠湖吃饭的渔民。8月初,财新记者走访洪泽湖周边县镇时看到,多地渔业养殖户经历了塘口干涸、鱼虾蟹等水产品大面积死亡的状况。洪泽湖周边网围养殖盛行,由于岸坡浅缓且湖内严禁筑堤打坝,网围养殖户的损失尤其严重,不少渔户面临绝收。

但天灾只是洪泽湖渔民们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之一。近年来,随着*府对水生态保护不断重视,“退圩还湖”“退渔还湿”在地方规划中被反复强调。年2月,江苏省*府办公厅印发《“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下大力气压减网围养殖面积,加大退圩退养还湖力度。方案称,江苏省内太湖、滆湖、洪泽湖等主要湖泊围网养殖面积约88万亩,年,江苏全省主要湖泊围网养殖面积要控制在85万亩以内,年控制在75万亩以内。

财新记者从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目前洪泽湖湖面的养殖面积约在32万-33万亩,约占整个洪泽湖面积的10%左右。根据洪泽湖的养殖规划,到年,洪泽湖的养殖面积需要减少到20万亩,年缩减到洪泽湖面积的1%。这意味着,随着还湖*策不断推进,渔民们告别湖区或成必然。

大旱来袭

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张克*承包的围网养鱼塘口已经干涸。此次干旱给他带来的损失达80多万元。

淮河流域的洪泽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淮安、宿迁两市境内,一共涉及三县三区,承担了防洪、蓄水灌溉、航运和水产养殖等多重功能。

江苏省水旱灾害防御调度指挥中心主任孙洪滨此前向媒体表示,今年苏北出现如此严重旱象,原因有三:一是本地降雨量历史同期最低;二是淮河上中游来水接近断流;三是主要湖库蓄水量显著偏少,洪泽湖可用水量仅12亿立方米,比常年同期偏少37.4%。

7月22日起,苏北地区持续高温,淮安和宿迁的气象部门分别三次发布高温*色预警,给本就缺水的鱼塘致命一击。“我们死鱼最严重的就是气温三十六七度那几天,哪怕还有一点水,鱼都被直接烫死了。”有多亩养殖塘口的刘延明说。

中扬镇,鱼塘内一条被晒干的小鱼。

中扬镇,白鹭在干旱的鱼塘内寻找死鱼。

8月11日,“利奇马”台风终于带来一场降雨。但刘延明觉得太晚了,“这几天下雨水位回来20厘米,但鱼苗是一年一投的,今年季节过了,投不了苗了。”

刘延明采用的是网围养殖,即用网片在适宜水体中围成一定面积的区域,通过人工投放鱼种进行养殖。上世纪90年代,“水下坝,水上网”的围网养殖方式以其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在一些沿岸乡镇广泛应用。但比起内塘养殖,网围养殖在天灾面前比较脆弱。渔民们称,常见的灾害天气,如洪水、冰灾、大风,都有可能淹没或刮倒网围,造成大量鱼蟹逃逸。

旱灾则更为棘手。《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在湖泊保护范围内圈圩养殖,已圈圩从事水产养殖的,不得在现有基础上加高加宽圩堤。如果说池塘养殖可以放水保湿,增氧减饵,围网的渔户则无处取水,围垦打坝也被禁止,遇到旱象几乎无法补救。

看着鱼在酷暑中死亡却束手无策,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的杨洪选也经历了一回。52岁的杨洪选是中扬镇养殖大户,有多亩网围鱼塘。今年夏天,他有多亩塘口受灾严重,接近50万斤的花鲢和白鲢全部干死。按一斤鱼4元钱算,直接损失至少万元。

52岁的杨洪选是中扬镇围网养鱼第一人,他今年的损失高达多万元,是镇上损失最多的渔户。

中扬镇的一位老渔民,面对高温叫苦连天,连日的高温和鱼塘水位下降导致他家的鱼塘死了不少鱼。

还湖之困

杨洪选也来自渔民世家,见证了网围养殖的兴起。“上世纪90年代,*府鼓励我们去尝试一下网围养殖。”作为镇上第一个成功网围养鱼的渔户,杨洪选把技术传授给乡亲,渔民们的生活很快得到改善。从最开始的亩网围塘口,杨洪选的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如今他的鱼塘有亩,亩产达-斤。走进杨洪选一家六口的“豪华”住所,他在渔业上的成功可见一斑:在这座由渔船改造的双层船屋上,居家设施一应俱全,仅客房就有十几间,码头上还有快艇和汽车。

中扬镇,杨洪选家的船屋堪称“豪华”。

但亩并不是杨洪选养殖事业的巅峰,曾经他的养殖塘口规模达到0多亩。年,为顺应国家“退渔还湖”*策,他拆掉了多亩网围塘口,获得了每亩0余元的补贴。“国家*策是大势所趋,叫我们拆除,谁也改变不了。”杨洪选说。

从航拍图片上看,围网养殖在中扬镇的普及非常直观。近岸的湖面被密密麻麻的渔网切割成一个个小块,向内湖延伸近千米。湖水退下时,湖底的坝梗显露出来,分不清是水域还是农田。

围网养鱼到底对水环境有什么影响?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的张利民等曾于年发文称,洪泽湖早期的圈圩垦殖令湖区面积缩小严重,滞洪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围网养殖不仅直接破坏了湖区原有生态系统结构,高密度养殖产生的污染也会使湿地退化,污染加剧。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和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的陈磊和唐荣桂也曾发文指出,围网养殖是破坏湖区水生植被的主要因素,因为养殖分布区基本为良好大型水生植物生长地,养殖活动还会收割非围网区的植被用作养殖饵料。

中扬镇,渔民世代居住的河道周围是成片的鱼塘。

一些渔民并不认同围网养殖是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中扬镇的养殖户张启品表示,以前洪泽湖蓝藻污染严重,后来*府提倡养花鲢和白鲢,鲢鱼专吃浮游生物,是“蓝藻”的克星,有净化水质的作用,且可以天然饲养,对环境影响微弱。

受访渔民们认为,洪泽湖水质变差,农业废料和上游工业污染难辞其咎。此外,渔民们认为,粗放式的施肥、施药可能导致农田污染,污染物质又随雨水被冲入湖内,对水质的影响也很显著。

泗洪县位于洪泽湖西北岸,管辖洪泽湖40%的水域面积,养鱼捕鱼活动发达。主管泗洪县四个辖镇水域的渔*五大队负责人毕兴伟介绍,针对洪泽湖的渔业发展现状,洪泽湖渔管办一直在推行“减量提质”。

渔民们不愿“退渔”,跟补贴多少也有关系。财新记者从多位渔民和洪泽湖渔管办处了解到,目前洪泽湖退塘的补贴大约在-0多元一亩。

张启品和朋友承包了一块围网鱼塘,湖区外他还经营着一块内塘。根据现行标准,专业渔民围网养殖和围堤养殖需向渔业主管部门缴纳每年每亩10元至几十元的资源保护费,成本相对较低。但张启品并非专业渔民,他的围网塘口早年由基层集体开发,后发包给个体渔户作户下养殖。随着围网面积不断压减,这类塘口价格水涨船高,每年每亩租金达元。

张启品对于退出网围并非不能接受。“如果国家让你拆,你必须要拆,只是说规划还没到我们这里。”张启品直言,如果拆掉后能给予一定补偿,他可以选择不做围网,也许上岸再找块湖区外的池塘继续养殖。但对长在湖边的专业渔民来说,“退出”是个艰难的选择。如果还想从事渔业,离开湖区到内塘养殖,租金起步就七八百元一亩,加上现成池塘原本就少,成本一下增加好几十倍。若转业,没有技能是更大的阻碍。“老实说,现在到工地上打工学手艺,还要找关系。除了捕鱼养鱼、养螃蟹龙虾,别的我们什么也不会。”刘延明的堂弟,同样来自高家堰镇的渔民刘延柏说。

刘延柏家里有九口人,父母还住在20年前糊的水泥船上,居住条件陈旧破败。但这种生活状态在传统渔民中并不少见。几年前,刘延柏和妻女在挨着船的岸上搭了个临时板房,一家人靠亩围堤养殖的塘口生活。他算了笔账:按每户渔民家有亩塘口算,每亩补贴0元,一共能拿20万元。“但20万够买房吗?就算买房够了,一家人总不能不吃不喝吧。”

8月4日,一场阵雨来临,但对于缓解旱情来说无济于事。

图/财新记者丁刚

文/财新记者张子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显影洪泽湖大旱渔民生计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