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以来,迄今共有12位行长。在不同历史时期,他们带领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的金融方针*策,积极履行央行职责,推动金融业改革发展,为经济腾飞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7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为您讲述行长们的金融故事,展现他们的风采,并以此重温人民银行走过的辉煌之路。敬请阅读。
来源/新丰书坊南汉宸:
新中国央行奠基人
本刊记者|叶婷
南汉宸(右)与毛泽东在一起
他出生入死,先后参加了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他肩负重任,重构中国金融体系,治理通货膨胀,为开创新中国的金融事业殚精竭虑;他思贤若渴,为人民银行延聘了一大批著名经济学家,使人民银行成为“人才篓子”……他就是开国第一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
戎马出身的“边区管家”
年,南汉宸出生在山西省赵城县(现洪洞县)韩家庄的一个农民家庭,年加入中国共产*。从辛亥革命、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几乎参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所有历史性革命斗争。
年皖南事变以后,陕甘宁边区*府遇到了极大的财*困难,甚至**人员的温饱都成了问题。危急时刻,毛泽东委任南汉宸为陕甘宁边区*府财*厅长,负责解决延安*民生活和财*问题,担当“做无米之炊的巧妇”重任。上任不久,南汉宸就采取“借”的办法,筹集到几万石粮食,解了燃眉之急。为了解决财*与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南汉宸提出了禁止法币流通、由边区银行发行边币的建议。由于在边币发行的数量上掌握好了度,此举不仅没有引起恐慌和通货膨胀,还对促进边区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南汉宸开创了边区通过经济金融手段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实践。
第一位人民银行总经理
年,解放*在全国节节胜利,解放区之间贸易往来多了起来,成立一个能够统一华北、华东及各解放区财经工作的机构,成为迫切要求。经过一年紧张的筹备,中国人民银行于年12月1日在石家庄宣告成立,南汉宸出任第一任总经理。就在这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自己的货币——第一批五十元面值的中国人民银行券(人民币)。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19日,中央人民*府任命南汉宸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他不仅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第一任行长,还是唯一的一任总经理。到年底,除西藏和台湾省外,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成为我国唯一的合法货币,结束了国民*统治下几十年的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金银在市场流通和交易的混乱历史。
筑牢根基的红色金融家
上任之初,摆在南汉宸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统一的国家银行体系。他一方面把各解放区的银行统一为人民银行,六大区成立区行,各省市成立分行,地区设支行,另一方面建立各专业银行,如农民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加上农村信用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此外,南汉宸还组织接管了国民*官僚资本的金融事业,并在*管会领导下接管国民*的各个省银行,对民族资本家的银行、钱庄则加以接管改造,对原来银行则保留其编制和名称,先行改造。在南汉宸的主持、引导下,早在年12月,全国金融系统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胜利完成,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改造任务的行业,为构筑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宏伟大厦打下了坚实根基。
年9月,南汉宸积劳成疾,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年10月,他因病辞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职务。不幸的是,“文革”开始后,他遭到迫害,于年1月27日猝然辞世。在南汉宸逝世近12年后,*中央为他平反昭雪。邓小平同志在追悼会中评价:“南汉宸同志是我*的优秀*员,好干部。”简单的一句话肯定了南汉宸为我国的人民金融事业奠定的基础。毛泽东在延安说“要为南汉宸立碑”,如今,这座丰碑已经立在人民心中。
曹菊如:
巩固货币制度根基
本刊记者|叶婷
年8月23日,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曹菊如(右)热情会见前来我国访问的几内亚中央银行行长巴尔代·乌斯曼。
翻看新中国的金融史,有一个人与中国共产*领导下的银行事业发展密不可分,他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第二任行长、金融界的革命老前辈曹菊如。
年,曹菊如出生于福建龙岩的一个贫苦店员家庭。由于在青年时代接受了进步思想,他于年出国到南洋,在印尼等地参加华侨组织的反帝大同盟。年,曹菊如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他参加革命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参与筹备闽西工农银行。至此,曹菊如就踏上了红色金融之路,从在瑞金协助毛泽民创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到随中央红*长征至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银行首任行长,从奉命创建东北根据地银行到坐镇*务院财经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历经半世辛劳,处处留下了为金融事业忙碌的身影。
统筹资金
打赢恢复国民经济关键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曹菊如开始任*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不久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年,曹菊如正式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开启了长达十年的任期。
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曹菊如亲自作调查,根据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数据,认为关键是要迅速改变因战争形成的城乡交流停滞,发展城乡工农产品交流。曹菊如带领中国人民银行积极贯彻*务院颁布的“关于统一国家财*经济工作的决定”,坚决地实行了现金管理办法,把国家分散在企业、机关、团体、部队等单位的大量现金,集中到银行里来,同时把集中的大量资金用来支持国营商业掌握物资。在贯彻执行这项决定中,人民银行还迅速地建立了全国通汇网,便利国家资金的统一调拨和集中运用。随着财*、物资平衡的胜利实现,金融物价迅速得到了稳定,根本扭转了反动统治造成的历时十二年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当全国刚解放的时候,国内外的敌人曾断言,共产*在*事上*治上是胜利了,但是财经工作上的困难是无法克服的。曹菊如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曾坚定地说:“事实响亮地驳斥了敌人的谎言,中国人民在建国以后短短的时间里,就在财经战线上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胜仗。”
主持新旧币兑换
进一步健全货币制度
年,随着物价的逐步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曹菊如主持全国新人民币的发行工作。第一套人民币俗称“旧币”,产生于战争年代,有62个版别,防伪性能差,面额从一元到五万元不等。随着经济的发展,旧币版本多、面额大、各地不统一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于是国家决定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曹菊如精心安排了新币的发行,采用混合流通、无差别兑换等方式开展兑换。新币收兑旧币,以每一万元旧币,兑换一元新币,其购买力不变。新人民币的发行,大大便利了交易和核算,我国货币制度进一步得到了健全和巩固。当时,曹菊如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民群众一致认为这是人民币进一步稳定和巩固的表现,是我国经济力量日益强大的表现,认为新币好看、好认、好算、好记、好使,*府为人民办了一件好事。”
曹菊如为发展我国的金融事业,为建立独立的、统一的、稳定的货币制度和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年1月6日,新中国金融途中失去了一位忠诚、伟大的革命战士,曹菊如带着对祖国金融事业的不舍,带着对革命事业的追思,匆匆地离开了。他为革命事业、中国金融事业操劳了一生,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怀念与力量源泉。
胡立教:
长征路上走来的红色行长
本刊记者|董方冉
胡立教(右二)出席庆典活动
年,15岁的胡立教参加红*,跟随毛主席历尽艰辛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路上,他的工作从对空侦察转为通讯情报。抗日战争爆发后,胡立教到新四**部三科(通讯科)工作,他领导的情报部门,被称为“胡立教部队”。
解放后不久,大区撤销,胡立教再次彻底改行,到财*部任副部长。年10月,胡立教就任中国人民银行*组副书记、副行长。胡立教上任副行长时,一项艰巨的工作在等待着他。在为时近三年的“大跃进”过程中,国家的计划管理、财*管理和信贷管理权力下放,基本建设规模大大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承受能力,银行信贷基本原则和有效管理的规章制度都被当作支持生产的“绊脚石”加以废除,从而导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货币信贷失控。
年10月29日,胡立教转正升任*组书记、代行长,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历史上第三任行长。经过持续努力,年后,国家财经状况得到了根本好转,各项经济指标得到恢复,有的甚至超过“一五”时期的最好水平。货币流通恢复正常,信贷收大于支,信贷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城乡储蓄存款也由连续下降转为逐年增长。
而当时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也并没有难倒思维敏捷的胡立教。他向中央建议大力抓生产,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形势很快好转。
经历了这次国民经济的调控工作,胡立教总结出人民银行工作的多条重要经验,其中一条是:正确处理信贷和生产的关系、资金同物资的关系,坚持“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持续发展。这一思想是处理银行工作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重要法则,也是胡立教出任行长之初改变不利经济形势的有利武器。
从年10月到“文化大革命”初期,胡立教实际在职仅一年零八个月。年,他受到“文革”的冲击,从此被迫中断了人民银行代理行长的工作,直到年卸任。虽然胡立教在任时间不到两年,但也有过一番在当时的*治气候条件下颇为大胆的举动,那也是令他引以为豪的三件事。一是大量购买*金。胡立教特别主张资金要周转,周转一次,增值一次。他以低价大批量购进*金,当*金上涨时再以高价卖出,获得了不小的收益;二是用外汇在香港投资房地产市场,结果为国家大赚一笔;三是积极支持买船。当时交通部组建我国远洋运输船队,胡立教积极主张和支持这一举动,一下子就买了上千万吨船,只用一年就收回了买船的成本。
“文革”结束后,胡立教走出了他的人生低谷。年12月起,他先后担任河南省革委会副主任兼河南省*协副主席、省委书记等职务;年1月后,又先后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希愈:
让金融工作走上正轨
本刊记者|李丹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希愈(中)在农村调研。
陈希愈,年出生于山西霍县。年5月至年1月,出任中国人民银行第四任行长。事实上,陈希愈对于人民银行行长一职并不陌生,因为从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他上任行长的24年间,他一直任人民银行副行长,先后辅佐过南汉宸、曹菊如和胡立教三任行长。
说起来,陈希愈金融生涯的开始实属偶然。年,24岁的陈希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年,他从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在抗战中负责八路*野战*后勤与卫生工作。年10月,冀南银行成立时,他从八路*师供给部调任银行*治处主任、首任太行区行总经理,年任冀南银行副行长,领导同志们在战争年代支持革命战争、支持根据地经济建设,主要通过发行冀南银行货币,支持商业贸易,掌握物资供应*队和财*,调剂市场解决*需民用。
抗战胜利后,陈希愈随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原野战*挺进大别山,继续负责银行工作,任中州农民银行总经理。建国后,他还是中共八大、十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协委员。
年,陈希愈出任人民银行行长,摆在他面前的是百废待兴的景象。当时金融业受“文革”的冲击很大,处于恢复期的国民经济十分羸弱。在这种形势下,陈希愈意识到,正确处理农贷,将贷款落到实处,交到有需要的人手中才是正理。于是,年5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农村人民公社贷款办法(施行草案)》,对农贷的原则、对象、种类、期限、利息和管理等作了规定。陈希愈提倡业务创新,主张直接贷款给农业、工业生产,支持合作社以及私营企业,加速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另外,当时人民银行管理混乱、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陈希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他和同事无数个日夜的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在年2月发出《关于试行中国人民银行统一会计科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联行往来制度、异地结算会计核算手续的通知》。同月,又出台《关于人民银行与建设银行之间有关基建资金供应、清算办法和结算业务往来手续的通知》。在陈希愈的精心治理下,人民银行的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这时,陈希愈又意识到,人民银行工作顺利开展,还需要一次彻底、全面的金融整治运动。为此,他与中央积极沟通,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l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整顿和加强银行工作的几项规定》,明确提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部委一级单位,与财*部分设。年1月1日,财*部、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分开办公,这是中国金融改革史上重要的事件。
陈希愈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锐意创新、思想开明,擅于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在针对中国金融系统改革的讨论中,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陈希愈认为,增加社会财富要依靠多方面的努力,孤*奋战是不行的。调整经济金融结构,要从各个层面入手,进行彻底的改革。同时,在积极支持生产的同时,又要精打细算,严格掌握控制开支,不浪费资金。他还主张通过多种渠道控制物价涨幅,维持币值相对稳定。值得注意的是,陈希愈提出的节约开支、发展预购、赊销等银行信用制度的建议对中国金融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文革”中第一次经济与金融工作的复苏和改造重建工作,陈希愈功不可没。
此外,陈希愈前瞻性的思想见解也为新中国的金融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建议。
年,陈希愈逝世。
李葆华:
央行改革创新的带头人
本刊记者|李清如
李葆华和夫人在家中
年元旦前一天,时任财*部部长张劲夫到中央*校去见正在那里学习的李葆华,征求调他去银行工作的意见。李葆华的回答只有八个字:“服从组织,没有意见。”
1月15日,时年69岁的李葆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组书记、行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五任人民银行行长。
经历丰富历任数职
年10月,李葆华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作为革命先烈李大钊的长子,他从小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无产阶级*性。年,年仅16岁的李葆华在父亲李大钊的引导和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年4月,李大钊被害,李葆华在进步人士的帮助下到日本,进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并于年6月在日本东京加入中国共产*,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李葆华担任水利部和水利电力部*组书记、副部长。年2月后,历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贵州省委第二书记、贵州省革委会副主任等职。
推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年,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深远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李葆华在此时上任人民银行行长一职,自然也担负起人民银行和金融改革的使命。
首先,李葆华认真规划金融业发展蓝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金融业的恢复和改革工作。年1月,李葆华主持召开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研讨金融体制改革方案,推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展开。
在他的推动下,我国专业银行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之后,又恢复了国内保险业务,重新建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各地还相继组建了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出现了金融机构多元化和金融业务多样化的局面。此外,在李葆华的努力下,我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人民银行开始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国际金融界的交往日益增多,如李葆华率团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进行了友好访问,这些开拓性的工作对于我国现代金融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培养金融人才
在中国金融改革初期,金融领域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改革开放初银行干部短缺问题,李葆华首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拨乱反正,对大批干部落实*策,把银行的骨干解放出来。
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在北京海淀五道口成立。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李葆华亲临学校,祝贺并鼓励第一批学子努力学习,早日成为中国金融业的栋梁之才。至今30多年来,从这里先后走出了成千上万名的硕士和博士,遍布中国金融业,“五道口”也被喻为我国金融管理干部的“摇篮”。
年,李葆华从人民银行行长岗位退居二线,任中国钱币学会名誉理事长,并当选为十二届、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在年,李葆华曾两次接受本刊的专访,并成为封面人物。当时已95岁高龄的他,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