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边泗阳一带曾流传过一个水漫泗州城的故事,故事说:洪泽湖底下有个龙宫,住着水母娘娘,时不时的作恶,闹得人心惶惶。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决定为民除害,她打听到水母娘娘常变成人,到泗州城品尝美食,就亲自在城里开了家面条店。一天,水母娘娘果然来了,何仙姑给她端上一碗喷香扑鼻的阳春面,水母娘娘刚一开口,那面条飞快钻进她的肚子,变成铁索。何仙姑手疾眼快,拉住了铁索。水母娘娘现了原形,原来是一只大青蛙,火眼金睛,满口钢牙,咬断了铁索,一跳八丈高,钻入水中,逃之夭夭。水母娘娘为了报复,挑水一担行道上,欲将神州东南悉化泽国。张果老知道了,急倒骑毛驴来见水母,请以水饮驴。妖精不识神仙,欣然听驴饮水。神驴伸嘴一饮,竟饮尽两桶所盛五湖四海之水,但余些水脚。妖精惊恚,憤将桶中余水倾于地,顷刻卷起滔天狂澜,泗州城数十万生灵悉葬水底。玉帝派来了两只老虎和10头水牛,与水母娘娘打斗,直斗了七七四十九天,水母娘娘败下阵来,逃入了水底龙宫。玉帝又派来大公鸡,站在最高处,见水母娘娘出现就打鸣,唤醒老虎和牛,不让水母娘娘再出来兴风作浪。洪泽湖大堤建成之时,用生铁铸造了九牛二虎一只鸡,分别被安放在大堤险工地带,保护着洪泽湖不再遭灾。铁牛当初铸造之时,肚内本是金心银胆,夜间还常常跑到田里偷吃老百姓的庄稼,当人们出来打时,一棍打了它的双角。此后又不知道哪个贪财之徒,偷摘了铁牛的金心银胆,遂使铁牛不能行动,就失去了镇水的作用。这一传说既反映了淮河地区人民屡遭洪水之害的历史,也反映淮河有女神的事实。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县境内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注入洪泽湖,汇入长江,全长多公里。淮河进入安徽后有多处急弯,流急速快,难以控制。下游泥沙沉淀严重,形成了类似*河的陆上河流。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洪泽湖大堤多次溃决,仅从公元-年年间,就决口余次。洪水来时,转瞬百万人就变成了鱼鳖。康熙四十年(),大司马张遂宁等于端阳节午时在高良涧铸成铁牛16尊,分置在洪泽湖大堤各险工要段。如今存5尊。铁牛大小如真牛,均作昂首屈膝状,似哞哞欲叫,憨态可掬,横卧在厚约10厘米的联体铁座上,铸工精细,造型生动,重约公斤。铁牛肩胛上刻有楷书阳文:“维金克木蛟龙藏,维土制水龟蛇降,铸犀着证奠淮扬,永除错垫报吾皇。康熙辛已午日铸。”其中2尊在蒋坝三河闸管理处,2尊在公园和高良涧进水闸,1尊在淮阴高埝。年夏,淮河流域大雨成灾,当时笔者家乡真的变成一片泽国,人们用土筑圩,村子成了洪水中的一个个诺亚方舟,蛇、兔子不怕人,从田野逃进寻常百姓家。年5月,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府主席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并要求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共保,一齐动手”,沿淮广大*民开始了大规模治淮工程,经过几百万劳动大*的艰苦奋战,修建了众多水库和蓄洪工程。当我长大到南京上大学后,经常路过洪泽湖大堤,除了看见铁牛,有一次还真的看到了湖中露出的泗州城遗址的残砖剩瓦,至于水母娘娘是否还在水底,我已经不关心了。
《史记·封禅书》:“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殽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水曰济,曰淮。”也就是说,自古以来,淮水就有神,并且有相应的祭祀仪式。《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也记:“椒丘者,东海上人也。为齐王使于吴,过淮津,欲饮马于津。津吏曰:‘水中有神,见马即出,以害其马。君勿饮也。’曰:‘壮士所当,何神敢干?’乃使从者饮马于津,水神果取其马,马没。椒丘大怒,袒裼持剑入水,求神决战,连日乃出,眇其一目。”可惜的是,他们都没有记下淮水之神的名字。
宋代成书的《太平广记》引《岳渎经》曰,淮水水怪名作“无支祁”:“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功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授命夔龙、桐柏等山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胡、木魅水灵、山祆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戟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
此段文前又有记,略云:唐永泰()中,李汤任楚州刺史时,有渔人,夜钓于龟山之下。其钓因物所制,不复出。渔者健水,疾沉于下五十丈。见大铁锁,盘绕山足,寻不知极。遂告汤,汤命渔人及能水者数十,获其锁,力莫能制。加以牛五十余头,锁乃振动,稍稍就岸。时无风涛,惊浪翻涌,观者大骇。锁之末,见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鬣,雪牙金爪,闯然上岸,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人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双目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焉,欲发狂怒。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拽牛,入水去,竟不复出。时楚多知名士,与汤相顾愕悚,不知其由。尔时,乃渔者知锁所,其兽竟不复见。其后李公佐得古《岳渎经》,乃得其故。
袁珂说,所谓古《岳渎经》,就是李公佐自己所作,属文人故弄狡狯,然亦略有当时民间传说依据。与李公佐同时之李肇已于其所著《唐国史补》中记载:“楚州有渔人,忽于淮中钓得古铁锁,挽之不绝,以告官。刺史李阳大集人力引之。锁穷,有青猕猴跃出水,复没而逝。后有验《山海经》云:‘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后代学者考证《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可能始于无支祁。
《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81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全书语言活泼生动且夹杂淮安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对于孙悟空的“原型”有不同意见。胡适提出过孙悟空原型是印度经典《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罗摩衍那》是印度的两大梵语叙事史诗之一,主要讲述了王子罗摩被老王妃放逐,妻子悉多也被魔王劫去,多亏群猴相助,夫妻团圆,恢复了王位的故事。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认为,悟空的形象来自淮涡水神无支祁,无支祁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怪,像一只猿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力大无穷,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大禹治水时将其擒获,锁镇在淮阴龟山脚下。这与孙悟空被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情节相类。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淮安府山阳县人,出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自幼聪慧,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愤而辞官,贫老以终。年,淮安市马甸乡发现一被挖的古墓,石碑书写“明吴菊翁之墓”,祭文中有“孤小子成恩”。年8月在马甸乡又找到了其棺材前档板,上刻有“荆府纪善”,“纪善”为明王府的属官,正八品。据考证此墓为明代墓,而明代淮安人只有吴承恩在长兴解任后有“荆府纪善”之补。打开墓穴,清理出了1男2女共3具骨骼,很明显,这是吴承恩和他的两位夫人。
在我的眼中,我的祖父是个故事大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从天文到地理,都有一套一套的故事。有一次我读《西游记》,他拿起来眯着眼睛看,说:“孙猴子嘛?”我说:“《西游记》。”祖父说:“看了《西游记》,到老不成器。这书少读为好。读书要读老师教的书,《西游记》是闲书。”我说,孙悟空的故事很有趣。他说,你要听,有空给你讲。果然,后来他断断续续给我讲了许多“段子”,竟与书上写的相差无几。我大吃一惊,因为他是一个农民,一个大字不识,既然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都可以讲《西游记》故事,那么吴承恩的写作必然也有广泛的民间传说做基础。
“唐僧取经”的故事在南宋时就以话本的形式存在,现存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词话》便是南宋人使用的话本。它主要讲猴行者化身为白衣秀士,保护唐僧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的故事。泉州著名的开元寺西塔上就有猴行者的浮雕,在敦煌的以西天取经为题材的壁画中,有类似“猴行者”的胡人牵马随行的图像;唐代确有悟空和尚,俗名车奉朝,陕西泾阳人。生于唐开元十八年(),年,20岁时,奉旨随中使张光韬出使西域,途中得病,留在健陀罗国养病。病中发愿,如能够痊愈,便出家为僧。后病真的好了,便拜当地的三藏法师为师,剃度出家。将近60岁时,征得师父的同意,带回一枚舍利佛身和很多经书回国。年,唐德宗召见了车奉朝,表扬他的行为,并赐法号“悟空”。对于博览群书、善于收集野史秘闻的吴承恩来说,在撰写《西游记》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借鉴了这些故事。半路出家的车姓悟空,武人出身,是唐代最后一个西行取经者,与玄奘没有交集,但多少会影响到吴承恩对取名的思维选择,也仅此而已。
宋元以来,禹伏无支祁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元代戏曲作家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已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且有“无支祁是他姊妹”语。可见孙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经借鉴了无支祁的形象。吴承恩加工整理《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无支祁被大禹锁在龟山足下,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无支祁形若猿猴,孙悟空本来就是猴像,其“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之状亦无异。在《西游记》中,有两处提到它的大名。孙大圣被*眉老佛打败,跑去南赡部洲盱眙山城搬取救兵,日值功曹说,“(山城)即今泗洲是也。那里有个大圣国师王菩萨,神通广大。他手下有一个徒弟,唤名小张太子,还有四大神将,昔年曾降伏水母娘娘。”大圣见到国师王菩萨,菩萨说,“你今日之事,诚我佛教之兴隆,理当亲去,奈时值初夏,正淮水泛涨之时,新收了水猿大圣,那厮遇水即兴,恐我去后,他乘空生顽,无神可治。”这里说的水母娘娘和水猿大圣,便是怪兽无支祁。吴承恩的《西游记》问世以后,无支祁的形象,逐渐为孙悟空替代。
无支祁可能是淮河流域一部落图腾。英雄战水怪是一个典型的神话母题。禹治水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这就必然与居住在各江河流域的许多氏族部落发生接触,协调关系,处理利益纠纷,有些矛盾分歧可以通过联姻、合作等方式解决;有些则必须通过武力才能解决。禹擒无支祁的故事典型地反映了这一事实。
淮河流域古代为淮夷所居,“无支祁”应为夷语遗存。无支祁“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的原型可能是指青蛙。清人施鸿保《闽杂记》:“福州延平府城东,亦有青蛙庙。其形时大时小,所至之家,必多喜庆。…背色绿润若可鉴,腰间金纹一缕,灼烁有光。腹下红白色,目框亦有金圈,睛如点漆,灼灼瞪视。掬置茶盂中,以盖盖之。旋视之,则盂空矣。人谓此青蛙将*也。来去莫测,虽扃铁匣,亦能自逸也。”《铸鼎余闻》引金溪县人李元复《常谈丛录》说,该县所建青蛙神庙中的神像,“皆肖人形,作紫黑面不一,真形即蛙也。居天符庙者,号为火眼金睛。伏椅上,肥大可重三四两,色嫩绿。”此即孙悟空“火眼金睛”、常常“摇身一变”形象之由来。
无支祁可简称“支祁”,苏轼《濠州涂山》诗云:“川锁支祁水尚深,地埋汪罔骨犹存。”试比较苗语ta-ku(青蛙)、壮语tu-kwe(青蛙),这与“支祁”有对音关系。至于“无”,在古越语中多见,如江苏古地名无锡县,安徽古地名无为县、无强口,湖南古地名无阳县、无假关,山东古地名无盐县、无娄邑,广西古地名无虞县,越南古地名无功县、无劳县、无编县等。“无”上古音为m?wa,可能与苗语mi(女,雌)、壮语me(母)有关。也就是说,“无支祁”应为夷语雌蛙、母蛙的意思。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中说孙悟空:“骊山老母亲兄弟,无支祁是他姊妹”;在杂剧《女国》中又说:“似摩腾伽把阿难摄在瑶山上,若*子母将如来圈定在灵山上,巫枝祁把张僧拿在龟山上。不是我魔王苦苦害真僧,如今佳人个个要寻和尚。”故胡适在《西游记考》中说,“(无支祁)明是一个女妖怪”。后世无支祁演变为“水母娘娘”也证明了这一点。
[明]陶宗仪《辍耕录》记载“泗州塔下,相传泗州大圣锁水母处”,水母,即指无支祁。《水漫泗州》这部戏的内容是:古时候,由于泗州知县的儿子进京赴考,路过洪泽湖,与湖中水母娘娘相遇。水母娘娘很爱他才学出众,便向他求婚,但他执意不从。水母娘娘一气之下,便借来东海水淹了泗州城。这是传说加神话,实际上水漫泗州的历史缘由并不是水母娘娘的神威,而是封建王朝不兴修水利造成的*河溃决泛滥的苦果。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中期始,经历了宋、元、明、清的漫长年代,泗州城长期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下。明、清两代统治者,为了把南方的丝绸、茶叶、大米等物资运到京都,便整修大运河,大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人为地抬高了洪泽湖水位。另一方面,由于封建王朝兴修水利不力,导致洪水泛滥,*河终于溃决,入泗水夺淮,*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涌进洪泽湖,湖床不断抬高,湖东边大堤也就不断加高,造成泗州城地势逐年低洼,年复一年,日趋严重,每遇洪水,泗州城就成为水中“孤岛”。清朝康熙十九年()夏秋之交,泗州一带连降70多天暴雨,洪泽湖水位一涨再涨,城墙溃决,一座繁衍了千余年的泗州城终于被汹涌而来的洪水全部淹没,永远从地图上消失。
壮族称蛙神为蚂拐(me-kve),意为蛙婆。流传于广西东兰地区的《蚂拐歌》说:“蚂拐是天女,雷婆是她妈。她到人间来,要和雷通话。不叫天就旱,一叫雨就下。你们伤害她,老天就惩罚。”据说壮家有个青年叫东林,因为丧母而痛苦不堪,他听到屋外青蛙叫个不停,一时烦躁难耐,就用热水浇青蛙,青蛙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从此,青蛙不叫了,天再也不下雨了,人间大祸临头。东林去求神,得到神训应向青蛙女神赔礼道歉,于是东林在大年初一敲起铜鼓,请青蛙女神回村过年,又请千人为死去的青蛙送葬。以后,人间又得到青蛙女神的保佑,风调雨顺。从此壮族人年年要过蚂拐节,祭祀从农历正月初一起,历时一个月之久。届时,人们敲着铜鼓成群结队去田里找冬眠的青蛙,先找到青蛙的人是幸运的,被誉为“蚂拐郎”或“蚂拐父”,被拥戴为节日的首领,带着大家点燃烟炮,向雷王报告人间祭蚂拐的喜讯。人们把这只青蛙接回村,放入花轿中,白天孩子们抬着游村,向每家每户贺喜;晚上,则抬到蚂拐亭下,人们跳蚂拐舞,唱蚂拐歌,以示为蚂拐守灵。游村的活动进行到月底,人们选择吉时,抬着花轿到青蛙下葬的地方,打开去年葬蛙的宝棺,如果青蛙的骨头呈金*色,便预示今年是好年景,如果蛙骨呈灰色或黑色,便表示年景不好,于是人们就烧香祈求消灾降福。接着举行新青蛙的下葬仪式。葬礼之后,男女老少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舞蹈,送蚂拐的灵*上天。这一夜,人们尽情狂欢,通宵达旦。铜鼓为壮族先民的重器,鼓面常饰蛙纹,就是图腾崇拜的象征。在壮族北流出土一面距今余年的铜鼓,重公斤,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大的铜鼓,上也铸有青蛙立雕,与太阳纹、云雷纹、翔鹭纹一起,放在鼓面上,表示天上的景象,其崇拜含义不言而喻。
壮族蚂拐崇拜与淮河流域“无支祁”的传说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只不过淮水女神“无支祁”已经变形为孙悟空和水母娘娘,并最终消失,而蚂拐崇拜还在边远地区活着。淮水女神“无支祁”的名字能够被壮侗语破译,说明远古淮夷所使用的语言与今壮侗语同。如果0年前的淮夷有人复活,他会发现,他在淮河流域已经举目无亲、言语不通,而在壮族地区,他却可以找到无数知音,甚至祭祀蚂拐的习俗也似曾相识。姊妹号:天眼洞微
姊妹号:天眼官微
西天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