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ldquo平桥rdquo称谓的由
TUhjnbcbe - 2021/2/18 0:36:00
白癜风能治好嘛         http://baidianfeng.39.net/qzzt/bdfnzhm/

———————————————古镇平桥,素有厚重的*治遗存、素有显豁的交通轨迹、素有丰厚的人文底蕴、素有繁盛的商贾积淀。认识平桥,从翻阅《平桥史话》开始。今日起,小编将与您一起捧读《平桥史话》,穿越这座千年古镇。

平桥史称平河桥,地名因河而生,缘桥得名。据《山阳县志》记载,公元年就有了平河桥的称谓。较详细的是乾隆《山阳县志》卷四“建置志”载:“平河桥,城南四十里,宋时建,今废。”说明史上不但有一条河,而且有一座桥,都与“平河桥”名字有直接关系。那么这座桥究竟建在哪条河上呢?又为什么叫平桥呢?有三种说法:

一说桥是建在里运河上,因淮水与江水到这里相汇时水位持平,就称平桥。集镇上有些高龄老人说,史传里运河上建有一座木桥连接河东河西,为便利交通,河东桥头下坡有一条官路约一米宽,弯弯曲曲通乡下。后来河西人常过桥与河东人打架斗殴,河西土匪又常过河打劫,为避免这些麻烦,河东人就把木桥给拆了。

二说有位姓沈的农民家庭贫病交加,镇上一富商出于同情借给他20两银子,连契约都没要写。待沈姓病愈想方设法还钱时,富商却坐船去了扬州,从此杳无音讯。沈家人深感内心不安,一日忽见路上一座小木桥年久失修,顿生灵感,就用这笔钱改建了一座石桥。万一富商回来,可以凭桥为证叫“凭桥”。天长日久,过往行人感觉石桥是平的,就通称“平桥”。后来洪水泛滥,连这座石桥也无踪影了。

三说平桥历史上是有桥的,而且确实是平的桥,桥建在运河东堤上,连接南北驿道,位置大概在平桥镇的南端,桥下通过的是排洪的水,每当洪汛来临时,其他湖河水流入运河,运河水位升高,便会通过桥下面的河向东流,直至入海。

现经各种史料考证,这座桥应该是建在“平河溪”上,在“平河溪”上架的桥,故名“平河桥”是顺理成章的。

里运河上能不能建桥要看作用。据淮安漕运博物馆副馆长张驰介绍,他们研究过历史上在大运河所建的桥,大部分都在城中或城边,且规模很大。如杭州拱宸桥,始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年),为三孔石拱桥,桥梁总长98米,宽5.9米,中孔净跨15.8m。苏州的觅渡桥,始建于元大德二年(年);杭州余杭广济桥,始建于明弘治二年,属七孔石拱桥。全长都在百米左右。即便是建造在乡镇地区,桥的两边必定都是繁华富庶之地,有通路的必要性。乡镇之间隔条大河,一般会使用船渡。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驻跸平桥时诗中描绘的“泽国”,就是指平桥的河西一带,自古以来几乎全是水荡,地荒人稀,非富庶之地,试想有必要在此处花巨大代价建一座跨河大桥吗?自开邗沟起,大运河的作用历朝都是用来漕运的,不是运兵,就是运粮,是朝廷的运输大动脉。如果在平桥这个小地方建一座木桥,很难使船只顺利通过,朝廷能允许吗?再说,当年淮水自邗沟末口向上有仁、义、礼、智、信五坝拦挡,粮船经邗沟至末口都要翻坝才能入淮,淮水并不与江水直接相通,两水流到平桥这一段就持平的说法没有依据。

那么,前面提到的平河溪有何依据呢?据考证,明朝淮安人胡应恩《淮南水利考》卷上(明刻本)载:“凡山阳之水西流者由阜陵湖入淮湖,水盛则由青州、髙良二涧循三河入洪泽、白马诸湖,中间管家湖、运河由菊花沟、十字亭沟、灌沟、辛店沟、平河溪、泾河、故城河、寿河入射阳湖。”“海潮有范公堤以障之,其自庙湾口入者,毎东风大发三五日常遏海水入射阳湖,水涨溢常至平河溪,溪田多浸。”“有渠常涸,惟雨集则流通至平河溪,经射阳湖入海,凡潦水、决水皆由此路。”这里强调的就是有一条河叫平河溪,从白马湖诸湖起向东流入射阳湖。

再说里运河的前身邗沟,最早吴王夫差开邗沟,为减少工程量,尽量利用天然河道和湖泊,以人工渠道相沟通。邗沟自邗城引江水经茱萸湾北上,经武广湖(今邵伯湖)、陆阳湖(今绿洋湖)间及樊良湖(今高邮湖),折而东北入博芝、射阳二湖,出湖向西北至末口(今淮安)入淮河。到东汉建安五年(公元年),广陵太守陈登开邗沟西道,不再经过博芝湖,而是由樊梁湖北口穿过白马湖,再转向射阳湖入淮。改变后的河道被称为邗沟西道。隋开皇七年(年),文帝为便于运兵、运粮攻打江南陈朝,于扬州开山阳渎,大体遵循三国时陈登所开邗沟西道进行,即由樊良湖、白马湖与津湖(淮安运西北、中、南三荡前身)向北至淮安末口入淮。18年后的隋大业元年(年),炀帝又发淮南诸郡丁夫十余万,循着其父文帝开的山阳渎故道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和拓宽,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植榆树、柳树。可以看出,此时的运河还在今运西境内,继续从白马湖向北,仍与平桥的集镇不相干。但这时期,平河溪还是存在的。直至宋高宗绍兴元年(年),淮东提举使陈敏在山阳渎东从广陵至楚州另开辟一条河,现今的里运河即源于此。应该说,平桥从这时起才于运河东岸逐渐形成集镇。

国史中最早出现“平河桥”名的则是在《宋史》。据《宋史·列传·叛臣》记载,南宋绍定三年(年),为剿灭叛臣李全,*队“一屯南渡门,一屯平河桥,一屯北神镇……”。而目前查到的最早出现“平河桥”地名的史籍,是日本高僧成寻的日记《参天台五台山记》。其在宋神宗熙宁六年(年)4月26日的日记中记载:“午一点,曳纲手出船,离楚州新(辛)店上船……离州三十五里,至平河桥宿。”如此算来,平河桥一名的出现至今(年)已近千年(实际是年)。如果按《山阳县志》记载“公元年就有了平河桥的称谓”这句话来推算,平河桥名的出现至今最早已有年,则桥名比河竟早了年。既然还没有河当然就谈不上桥,如此说来平河桥是架在当今里运河上的一道桥就显得荒唐了。

从以上史实不难看出,这“平河桥”应该是北宋年代就架设在另一条河即平河溪上的,故名“平河桥”。桥址在什么地方呢?顾名思义应该就在今平桥镇与林集的平河村这块土地上(民间一直称河东河西皆平桥)。因为现今的里河没开通前,平桥镇与平河村本是一块土地,那时候还谈不上镇,史籍上记载叫平河桥村,明正德《淮安府志》卷之五里图(村附)中记载道:“平河桥村,在辛店南乡。”里运河开通后才使这块土地一分为二,平河溪自然也被拦腰截成两段,运河东主要河段的河头留在了平桥镇区的一人巷,久而久之就称北溪河,今称头溪河。后来运河东岸明清时期所建的十个涵洞的水都流入溪河,最终汇入射阳湖,故水利史上有“十洞归溪”之说。这时平桥集镇既紧依运河得南北交通之利,又得溪河东西水运之便,借水逐步繁华起来。天长日久,“平河桥”名逐步简称为平桥,河西则延续着平河的名称。从平桥镇区一人巷而下的(北)溪河(平河溪),从西南至东北向,沿岸每隔二三里就有一座桥,现今尚存名称的就有平桥、北桥、乜桥、洪桥、太平桥、小张桥、高坝桥、杨桥等,直至现今溪河镇境内的头溪河主河道。

那么,平河桥在什么地方呢?据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谈迁(—)在《北游录》中记述:“(顺治丙申五月)辛巳辰刻,度板闸。十五里淮安,四十里平河桥,为剧镇。支河通盐城,桥跨之。……淮东麻麦被野,村烟相接,田家莳秧,穿堤设筒,输缗于官,犹吾乡之垷也。”这里说的“丙申”推算应是清顺治十三年,即公元年,他说平河桥为巨镇,“支河通盐城,桥跨之”,这支河当然就是指溪河了,此时尚有桥跨之,这桥是建在这条支河即溪河上是无疑的。可以推断平河桥是在一人巷下面的溪河头不远处。

明末清初大文学家、著名志怪小说作者蒲松龄(-)的朋友孙树百在宝应县令,邀请蒲松龄担任幕僚,蒲松龄独自一人骑着毛驴从山东沿着运河东岸往宝应出发,在平桥境内写下了《平河桥贻孙树百》这首诗。诗的开头两句是“平河桥上会通津,桥下*流注海漘”,就是说平河桥是沟通南北的,桥下的流水是由西向东流入海边的,那这桥必定是由南通北架设在支河即溪河上的了。蒲松龄比谈迁迟了几十年,推算应在康熙年间这桥还在,他站在平河桥上尽览平桥风光,才写成这首诗赠给友人孙树百。

又过了几十年到了乾隆年间,淮人修的《山阳县志》上说“平河桥,城南四十里,宋时建,今废。”就是说在乾隆年间这桥被废了。为什么桥废了呢?如果是建在运河上的桥,沟通运东运西交通,照理说历经多朝近千年,功不可没,坏了应该修建或扩建,更不该废了。而它却是在溪河头,从清康熙三十一年(年)建八涵洞引水入溪,溪河头段失去引水功能,久而久之自然淤塞,桥也渐渐失去作用。到清乾隆三十七年(年),又开挖了岔溪河,西接溪河,东接横河。这岔溪河到今天镇中村的上圩境内又将古溪河铲断了,从小张桥向上至平桥的上游河段逐年废弃,一人巷下的河头段则完全夷为平地,南北已连成一片,桥从此彻底失去作用了,必废无疑。因此,这时候修的县志就明确记载平河桥“宋时建,今废”。据此推算,平河桥废弃至今已有年了。

来源:《平桥史话》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主编:张志友

副主编:徐爱明

吴磊

执行编辑:叶占鳌

投稿邮箱:hazxwsw

.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平桥rdquo称谓的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