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作为淮安人,你对自己生活的这块地方了解吗?你知道淮安海拔最高点、最低点在哪里吗?最早的马路、最早的桥梁是哪一条哪一座?淮安一年四季中,时间最长是哪一个……
地名淮安各县(区)名由来
淮河是对淮安影响最大的河流之一,淮安之名即取淮水安澜之意。淮阴因其故城位于淮河南岸而得名。涟水因淮河的一条支流而得名。历史上*河曾经夺淮入海,其中的一段被称为清河,这是清河区和原清江市名称的由来。明代为疏通漕运,修了一条人工河道叫清江浦,清浦区名称由此而来。洪泽县、金湖县名与湖泊有关,洪泽之名当然因为洪泽湖,金湖之名则与白马湖、高邮湖等有关。
海拔最高米最低只有2.3米
淮安全境绝大部分地区是淮河、*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只有西南方的盱眙县境内有起伏和缓的岗地丘陵。全市整体地势低平,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地面高程大部分都在海拔8.5米以下。盱眙县仇集镇境内的无名山海拔米,是全市最高点。淮安区博里镇海拔仅2.3米到3.3米,为全市最低点。
清浦区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5到15米之间。最高点在城南乡新匣村,海拔50米;最低点在盐河乡东南部洼地,海拔5.5米。涟水县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自5.6米下降到2.8米,大部分地区高程在5到9米之间。淮阴区全境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高程在海拔6到8米之间。
淮安虽无高山,然而横亘在广阔平原西南部的低缓丘陵却可供登高远眺,古人取“张目为盱、举目为眙”之意,将这里命名为盱眙。淮水南岸的第一山就是这样一座山,据说北宋书画家米芾曾经路过此山,诗兴勃发,写下了“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的名句。
陆地最早万年前
淮安市境西南一隅的丘陵岗地,早在晚第三纪末(距今约万年前)已经成为陆地。东部平原地区在第四纪更新世(距今万年到1万年)时期,曾经几度沧桑变迁。全新世早期(距今00到年)的大理冰后期,海水曾一度浸没除盱眙部分地区以外东部的广大平原。全新世中期(距今到6年前),海水向东退却,形成的断续“堡岛”式海岸贝壳沙堤阻挡了海水西浸,全市大部分地区得以成陆,金湖、淮安区东部形成了浅海漫滩。在距今6~年前之间,海水再次西浸,最大时淹没了洪泽湖以北广大地区。距今年前以后,海水逐步向东退去。商周时期,市境皆已成为宜于垦殖的“桑田”,南宋绍熙年间,*河夺泗夺淮,淤垫加快,形成宽阔的河口三角洲。至此,淮安全境的陆地已经形成。
季节最长的是冬夏
淮安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南北过渡地带。气候上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由湿润区向半湿润区过渡,由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过渡。年平均气温约为14℃,南高北低,七月最高。年降水量约0毫米,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于冬春,春夏之交之时,淮安因受江淮准静止锋控制进入梅雨季。受季风影响,淮安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雨热同期,降水丰沛,光照充足。
据资料统计,淮安的季节整体上呈“冬夏长,春秋短”的态势,其中春天约85天左右,夏天约天左右,秋季约57天,冬季则有天。当然此数据是长期统计平均得来,并不是绝对的,各年份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从物候上来说,淮安的春夏秋可以再细分为初仲季三个阶段,冬季则分为初冬和隆东,其中以隆冬的天数为最长。
湖洪泽湖,五大湖中最年轻
洪泽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中最年轻”的湖泊。北宋以前,古淮河是一条清水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在古淮河中下游低洼地区有泥墩湖、万家湖、富陵湖、白水塘等大小数十个湖荡,分布于淮河两岸,但淮河与这些湖泊互不相连。当时古淮河下游河口段河床深阔,波涛滚滚的海潮溯河西上可直达现在的盱眙境内。
由于自然条件优越、河道纵横、水运便利,这一带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三国时期,广陵太守陈登筑破釜涧,后筑捍淮堰(又称高家堰)30里,后来成为洪泽湖大堤的北段。公元年,隋炀帝下江南,当时正值大旱,行船十分困难,当龙舟经过破釜涧,突然天降大雨,水装船高,舟行顺畅。隋炀帝大喜,自以为洪福齐天,恩泽浩荡,于是便把破釜涧改名为洪泽浦,“洪泽”地域由此得名。
洪泽湖水面的明显扩张始于南宋时期的*河夺淮入海,并因高家堰的不断扩建而不断扩大。明中叶*河全流夺淮以后,淮河泄流日益不畅,遂在洪泽洼地大量潴积,使洼地内的诸小湖泊水位增高,湖面逐渐扩大,连结成片,最初的洪泽湖就此形成。万历六年(公元年),潘季驯受朝廷委派,治理漕运,实行“束水攻沙、蓄清刷*”的治河方针,在洪泽洼地东侧修建大堤,拦蓄*河、淮河之水。此后,明清历任河臣不断修筑大堤,历时年,修筑了高家堰六十余公里长的石工大堤。大堤使得洪泽湖水位逐渐上升,淮河与原洪泽湖洼地的诸湖塘完全合而为一,河湖一体的洪泽湖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路桥淮安最老的桥和道路
资料显示,淮安现存的钢筋混凝土桥中最早修建的是位于淮海南路上的大运河桥,可追溯历史最久远的则是若飞桥。市区第一条沥青路面是东西大街。
若飞桥原位于清江闸上,大闸修建于明永乐年间。年,侵华日*逼近淮阴,国民**队撤退时炸毁了大闸。年,当时的淮阴城第一次解放,苏皖边区*府拨款修复,将其命名为“若飞桥”。桥面原铺设木板,年拓宽至10米,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桥长9.6米,宽12米。大运河桥年6月底竣工,总长.4米,宽12.5米。 ,年12月建造木便桥,年冬拆除;年兴建钢筋混凝土桥,年建成。北门桥建于年,年日*侵淮前夕遭到破坏,钢筋混凝土桥则始建于年。原名红卫桥的华兴桥始建于年。
至年,市区拥有3.5米宽以上能通汽车的道路仅4条:南北门街、河北路、县街、石码头街,共长4.1公里。3米左右宽的有花街、城内东西大街和河北十里长街。到年间,共修建道路18条,总长24.4公里,其中关键工程有:拆除旧城墙,改建环城马路、拓宽东西大街、开辟博古路,为日后建设淮海路奠定了基础。年到年间,共修建道路69条,总长77.公里。至此,市区道路骨架定型。年,建成了市区第一条沥青路面东西大街。年,共建设道路49条,总长47.23公里,其中,淮海南北路、淮海西路、解放西路、健康西路等都进行了二次拓宽。
为了做出“淮安地理作业”,记者走访了市商务局、民*局、市志办等相关部门,还请教了淮阴师范学院的地理老师,最后在参考了《淮阴市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文化淮安》(魏惠主编)等资料的基础上,答出以上内容,以供读者参考。(晚报记者傅停停)
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