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的“日月潭”
刘岳
作者手记:
年11月7日,我应邀到泗阳县东南重镇——新袁镇,去看著名的龙窝塘。与我一同前往的还有泗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梁俊堂会长。热情好客的新袁中学退休教师郁家兴,他在我们到来之前已经从民间搜集了有关龙窝塘方面的一些资料,联络好在龙窝塘附近土生土长的新袁中学退休教师袁礼双。因袁老身体不好,不便同行,只得在我们去看龙窝塘之前和午饭时给我们讲解龙窝塘的历史。为本着对泗阳的历史负责,对新袁人民负责,对读者负责,笔者从实地观看,到听知情人详细讲解,查阅了《泗阳县志》75个字的梗概记录,参阅了年的《泗阳县略图》和郁老画的现在龙窝塘简图,纠正了记载中与事实不符的地方,增补了遗漏的重要史实。在笔者采访过程中,两老前辈对此事的热衷劲儿和认真劲儿,让我这个外乡人深深地佩服和感动。用他们的话说,“新袁镇龙窝塘的历史,具体了解它的人已经不多了,如果把它失传就太可惜了,趁着我们记忆还清楚,心中还有激情,把它记录下来,流传下来,就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如果新袁镇的龙窝塘通过我们现在的努力,媒体的宣传,能引起有识之士重视,并能有客商来龙窝塘开发,我们就心满意足了,也算我们在有生之年对新袁镇作出点贡献吧!我们感慨、感叹着龙窝塘的昨天,但我们更展望着、期待着龙窝塘的明天。”在撰写此文的过程中,笔者多次致电郁老、袁老,询问有关情况。第一稿写好后,笔者反反复复进行修改。第二稿写好后,年11月14日,笔者再次坐上公交车来到离家60里外的新袁镇,郁老又请来了新袁镇退休教师张云修,一起勘误文中的史实,三老前辈对每一段历史,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仔细推敲斟酌,用了一天时间,反复进行修改,生怕有讹错、遗漏的地方,力争把一个真实的龙窝塘送到读者的面前,送给新袁人民,实事求是地再现龙窝塘的古今风貌。
悲壮的诞生
道光十二年,即公元年8月,连日大雨倾盆,以致沟满河平,当时缺沟少河,排水不畅,导致了*河水势猛涨。*河水主客相加,水平岸顶,汛情一触即发。清廷急令征集民工守堤防汛,新袁镇于湾处守堤人陈端是离镇中心东南2里路的小李庄人,与龙窝塘附近的人,互相熟络。陈端平时喜欢打麻将,在这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他仍贪恋麻将,钻进了当地姓张的人家打麻将。当时夜雨倾盆,守堤民工看着汹涌的*河水,心急如焚,多次到陈端面前告急,可陈端仍置若罔闻。民工看着即将洪水淹没大堤,再次急忙报告,可陈端一边出牌,一边不耐烦地说:“急什么急呀!*河大堤不是还没倒吗?即使倒了,也不关你的事呀!”说罢,继续出牌。民工非常生气,当他再次来到堤岸时,洪水已从坝顶较洼处开始沿堤坝往外淌水,水越淌越快,越流越急,水沟直径从小棍粗到碗口粗,盆口粗…,不一会儿,洪水就如千*万马一霎那间撞开了*河大堤,真如:“*龙断索横空下,腾云带雨惊雷炸”。巨大的水头猛烈地冲击着堤坝下面的平地,形成巨大的漩涡后又铺天盖地南下向洪泽湖狂奔,导致了从决口处到洪泽湖北岸一片汪洋,洪泽湖下的里下河地区也连带遭殃,不知多少人家在梦魇中丧生,人畜漂出数十里。即使有人为了逃活命,把自己绑在一棵巨大的粗树上,最后也连树带人被卷进狂奔的洪水中,造成了于湾以下,*河下游的水断流了20多里。
当地男女老少自发协助民工抢修堤坝,用石头装在船里和成捆的柴、木头,下沉到决口处,怎奈决口处洪水势猛,决口较大,很难合拢。人们急中生智,避开漩涡中心,从决口西,*河堤坡向南,又从南边的张家住宅向北延伸,用泥土垒筑一道月牙形的土坝,来削减决口处水势,洪水水势减弱后,这时*河决口处终于堵好了,月堤缺口就无需合拢,从此就遗存下来类似*河大堤般的断堆,断堆的缺口正好是东西两漩涡塘的通道。
严惩玩忽职守者
话说陈端听说大堤决口后,知道因自己玩忽职守,闯下了杀头大祸,急忙丢下麻将,连夜逃走。他逃到了外地的一艘货船上,改名换姓,帮人卸货装货。一晃十年过去了,但大坝决堤之事,一直折磨着他的灵*。有一天,与客商喝酒,小酒偏高后,并把埋藏在心里十年的往事,一股脑儿说了出来。客商后来又对别人说起这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官府那里,官府立刻派人捉拿陈端归案,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陈端归案后,官府把他关在了一人多高的站木笼里(古时候的一种刑具),下巴悬在一根横木上,脚无法着地,在泗阳城里(现在的城厢街)繁华地段示众多日,凌辱而死。
龙窝塘名称的由来
在过去,人们常把大坝的决口处,以“龙”字开头命名地名,如龙门口、龙河等地名。两个占地多亩的深水塘,象两条龙的窝,于是当地人就从想象和塘的大小来给他们命名,东边的叫大龙窝塘,西边的叫小龙窝塘。民国版《泗阳县志》载:龙窝塘原名“龙窝潭”,俗云“龙门口”。附近的自然村庄叫龙窝队。
神奇的过去
郁老津津有味地给我们描述了袁老祖辈和他们童年时候的龙窝塘。郁老和袁老儿童时代的龙窝塘,外围四周绿树成荫,夏天的水边芦苇青青,高大水灵,与芦苇相牵相伴的还有宽叶的蒲草,开着柱状的*花,她们象江南女子一样雅致、温顺、秀丽,穿着绿色的裙子,手挽手的围绕在两塘的周围唱歌、跳舞。群鸟唱着鸟歌,在绿树中、芦苇中、蒲叶中、水面上,欢快地翩翩伴舞,一会儿,悠然展翅于蓝天之上,一会儿又栖息于芦苇之上左顾右盼。一边跳着欢快地舞蹈,还一边注视着碧绿的水面,随时入水抓捕偷看帅哥靓姐们跳舞的小鱼。
塘水似一块绿色的碧玉,倒映着树哥、芦姐、蒲妹优美的身姿。袁老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水边芦苇里找鸟蛋,每次都能找一篮子,足够一家5、6口人吃一顿。龙窝塘周围的大柴是县内外出了名的,龙窝队人每年用柴编制的芦席、折子等柴织品,吸引了泗阳县内外的村民前来购买,逢集的时候,卖柴或柴织品的人家每户都能卖得一小笆斗的铜钱。
在过去,龙窝塘的水是远近闻名的。塘水碧波晶莹,极其清纯,洋河酒厂最初酿酒用水都是从龙窝塘取水。龙窝塘附近人家来客,都取龙窝塘水烧茶做饭招待客人,这是客人们最喜欢的招待方式。客人们走后,什么都不要,就要带回一些龙窝塘里的水。袁老和郁老都说,如果你慢慢浅呷,细细品味,龙窝塘里的水确实别有风味。如果取一杯外地水和龙窝塘里的水放在一起,我们一喝就分辨出来了。夏天用龙窝塘里的水洗澡,绝对不生痱子。龙窝塘浅水处,菱藕飘香,水草竟长,鱼蟹悠游。塘水深处,巨鲤跃波;芦苇荡内,大蟒出没。袁老的祖辈年轻时撑船在塘里捕鱼,一网下去,一条大鲤鱼比他的船还长了一大半,如果鲤鱼打挺,准使他人仰船翻。他连忙弃网回船。在大集体的时代,县水产公司,18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来龙窝塘撒网捕鱼,第一网下去,捞上来18条大鱼,第二网捕到了36条大鱼,一般的鱼重都在60、70斤左右,其中有一条大鱼,18人中午吃一条大鱼没吃完。传说龙窝塘附近有一人去塘里取水,看见一条大桂鱼在水面晒脊盖,鱼比门板还要大,他立即回家召集乡邻前去捕捉,用网是不行的,就用土枪打,结果桂鱼一个打挺潜入水底去了。龙窝塘人卖鱼,就像现在市场上卖猪肉一样,要用刀剁着卖。
袁老的爷爷,年青时和庄子上的伙伴到龙窝塘去找鸟蛋,远远望去,高大密集的芦苇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把上端拢着,形成一个巨大的圆锥形柴垛,他们慢慢地、小心地近前一看,原来是龙塘里的一条巨蟒在表演“倒挂金钩”,硕大的尾巴拢住柴的上端,尾巴上部还插在水里。
龙窝塘以迷人的景观、甘甜的乳汁和富足的物产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龙窝人,龙窝人也为之倍感骄傲和自豪。每家来客人,必带客人到龙窝塘看风景,就像我们现在带客人到家附近公园游玩一样,然后到主人家品尝龙窝塘的特产。有诗赞曰:“塘畔树芦匝排空,浅滩布满鱼蟹簖(duan插在水里捕鱼、蟹的竹栅栏),芦笋炖鱼炒蒌蒿(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胜似桃园好寄情。”但“此情现在成追忆”。
镇水铁牛
洪水退去以后,清廷组织大批强壮的劳力,从远方运土,修好*河决口之处。为了让人们牢记洪水教训,树立安全意识。清乾隆辛巳年铸造了“九牛二虎三条龙”,放在大堤水势要冲之处,一是包含“九牛二虎”力量大的意思,二是融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哲学思想,以祈镇水。在*河大堤新袁镇于湾处置放一个铁牛。(可惜现在仅存五条一说仅剩两条。其中两条在蒋坝三河闸管理处,俩条在洪泽湖公园和高良涧进水闸,一条在淮阴高埝。)铁牛系生铁铸成。铁牛身长1.70米,宽0.57米,高0.68米,有厚0.07米的一块铁板与牛身铸为一体。铁牛大小如真牛,均作昂首屈膝状,似哞哞欲叫,憨态可掬,横卧在厚约10厘米的联体铁座上,铸工精细,造型生动,共重约公斤(一说重公斤)。铁牛肩胛上刻有楷书阳文:“惟金克木蛟龙藏,惟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错垫报吾皇。清康熙辛巳午日铸。”从铭文得知,铁牛是用来镇水的。
标志物消失
决口处镇水的铁牛,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帮助新四*消灭日本帝国主义,把身子变成了一颗颗手榴弹,为赶走日本帝国主义立下了赫赫战功。
巨大的牛头在大炼钢时代,跟着时代的步伐,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
远望弧状月堤,巍然纵卧于两塘之间,似土龙探波,犹巨臂挽澜,中段偏南,一个20余米缺口处似把土龙拦腰斩断,令人感到无比的惨烈和悲壮,它无声地向世人泣诉着千古罪人陈端的弥天大罪和他给无数生灵带来的深重灾难。可惜断堆在70年代全国开展学大寨时期,已被人们夷为平地。现在从微凸的鱼脊形土地上还可以看见当年断堆的遗迹。
自年大跃进起,龙窝塘附近的生产队里广植棉花,棉花田里的残留农药,常被雨水冲进了龙窝塘,大鱼常常死后漂浮水面。塘边的树被刨了,芦柴被连根拔起,水草被捞,土地逐渐向龙窝塘延伸。逐渐的鱼儿少,蟹遁迹,鸟罕至。塘中的巨蟒一看从前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伙伴,一个个都离她而去了,龙窝塘的生存条件对她越来越不利,一声叹息,乘着暴雨,飞往洪泽湖而去,飞走的那天,一路哀鸣,声似牛叫,如狂风扫过村庄,惊动了沿途的村民驻足观看。
往昔绰约多姿的龙窝塘,一下子变得死寂落寞起来。
20个“号”地
洪水退去后,原来汪洋下的洪泽湖北岸,*沙沉淀,就淤积成大片的陆地,后人称为“新滩湖”。当地*府为了扩大粮田种植面积,就把淤积的陆地,依其出水的先后顺序,编号打桩,各村编号领地,于是留下了,“新滩湖”20个“号”的地名。现如今,这里还有以“号”命名的村庄,如1号村(现在叫袁东村)、3、4号村(现在合并叫三徐村)、7号村(现在叫坝南村)、8号村(现在叫马场村)、10号村(现在叫葛圩村)等。
龙窝塘的水深
龙窝塘水有多深?至今都没有答案。龙窝塘从它形成那天起,不论天气如何干旱,塘里的水从没干涸过。当地有人曾用10斤铜丝下坠,都没探到底。学大寨那年,土地干得裂口子,当时新袁公社的领导动用了10台大型水泵,昼夜连续不停地从龙窝塘里抽水,眼看水逐渐少了,可是天上陡然下了一场大雨,塘水又恢复原状。公社领导实指望抽干水后,逮尽塘鱼,再捞黑泥肥田,可东海龙王不让啊!
龙窝塘的现状
我们站在龙窝塘的堤岸上,看到龙窝塘比二老描述的要小了不少,但水塘大致形状没有变,但不知什么时候已变成私人承包的养鱼塘了,两个塘里水面好像一双无精打采暗淡的眼睛,对每一位来访者都充满着期待的目光。
周围是坡洼的麦田,两塘之间的断堆上北段挺拔着一片大意杨,岸上长满了过膝的杂草。3米宽的水泥路从新袁镇的仁和路向北延伸到小龙窝西北部的*河堤下,另一条东西水泥路,从众裴路岔开向东至此交汇并终止,这可能是领导者为以后开发龙窝塘的长远之举吧!从东庄组南约米处的水泥路上移步塘边,杂草缝隙,间或可见一滩滩、一片片贝类的残壳。浅水处不时冒出一串串气泡,好像要向我们诉说他们的哀怨。
真是:陈端渎职*堤破,淤沉新滩万户屯。龙窝水灵景色秀,水产丰饶惠民深。奇观古迹皆史诗,幻景传说更传神。断堆铁牛今不见,难听塘里双龙吟。百年观止难再现,引痛今朝有心人。(诗作者:郁家兴)
改名“日月潭”
我们沿着水塘岸边,踏着柔软的沙土,望着冬天早晨的塘水,笼罩着薄如轻纱的雾,使两塘更加神奇迷离。我根据知情人的描述和实地观看,跟台湾的日月潭有着惊人的相似,东边的大塘形如日轮,西边的小塘形觚似月,台湾的日月潭中间以光华岛为界,而我们的龙窝塘以断堆相隔,台湾日月潭平均深度仅约40米,而我们的龙窝塘至今都难知其深,所以我对同行者说,现在我们的龙窝塘非常形似台湾的日月潭,如果我们把龙窝塘精心加工改造,就能与台湾的日月潭媲美了,最好把龙窝塘改为日月潭吧!“改得好啊!这就好像名人效应一样,让台湾的靓姐牵起大陆的美妹,共携人间,南靓北秀,让新袁的的日月潭,成为泗阳东南重镇一道独特的风光。”
憧憬未来
走在回来的路上,我脑海里仿佛看见现在的龙窝塘,不!未来的泗阳“日月潭”,春是桃红柳绿,夏是万绿丛中,绿柳成行,景树成林,苇香清新,鲜花竞放,鸟儿婉啼,荷藕飘香,野趣横生,秋仍绿色尽染,冬是雪融芦花,四季如诗如画。碧波之畔,铁牛昂首,楼台亭阁,飞檐画栋;文人墨客,吟咏挥毫,文脉流长,展示景区深厚文化内涵。漫步竹亭长廊赏景,蓝天、碧水、绿芦使游客其乐融融。
碧波之上,坐飞艇犁波冲浪,乘画舫听丝竹悦耳,听橹声咿呀,渔歌阵阵;看水清碧秀,鱼欢龙跃,鸬鹚捕鱼、张网下钓;或自己抛一鱼钓,悠然垂钓,享受惊喜;绿男红女,商贾豪客,乐游如织,拥抱自然,享受绿色,追寻返朴归真,尽在泗阳的“日月潭”。
真是:龙塘不知底,人曰达龙宫。夏日清风洌,暖气蒸隆冬;春晨雾笼卉,菱香磐秋云;渔板响明月,采蓬歌情越;先生依柳吟,牧童弄笛乐。仙境何须寻,此即蓬莱阁。(诗作者:袁礼双)
泗阳县树强中学刘岳
二〇二一年元月十八四日星期一
后记:这篇文章早已写出,可是地方几家媒体不登,没办法只有文藏深闺,封尘结网,等待出阁。文中被采访人已经不在人世,他们在世时,希望这篇文章能早日见报,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泗阳新袁后人能了解到这个历史。
江苏省泗阳县树强中学刘岳年1月14日
作者简介:刘岳,男,教师,本科,文学爱好者,偶尔有散文、诗歌刊登在市级报刊上。
《宿迁故事》由宿迁市民协故事专委会主办
沭阳县民协协办
总顾问:颜士昌 (宿迁市民协主席)
委员(副主席):陈斯金(兼秘书长) 鲍宜龙 朱明波 陈子兵 张亚平 张红 沈佑莉 高恩奎 丁园
特邀顾问:李建(江苏省民协新故事专委会副秘书长、野马渡编辑部主任)
臧继骅(沭阳县民协主席)
主任:仲小冬(故事专委会主任)
编辑:鲍宜龙(兼)
年底,为了更好地展示宿迁故事创作人才,充分挖掘宿迁厚重的文化底蕴。宿迁市民协故事创作委员会在《新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