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研究
书号: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年8月
定价:42元
1
作者简介
朱光磊,男,江苏苏州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史博士,苏州大学*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中国管理哲学。担任苏州沧浪吟诵传习社副社长。著有:《*宗羲》,南京大学出版社,年;《回到*宗羲——道体的整全展开》,苏州大学出版社,年。1
内容简介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在现存的众多吟诵流派之中,以近代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所创的唐调流传最广。唐调是唐先生对历代文气理论进行大总结之后,在桐城派古文理论基础之上,创造出来的一种读文实践,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唐调诗文吟诵二十讲》建立在全面采录唐先生原音吟诵的基础上,利用文学、语言学、音乐学等多学科领域行之有效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通过将每一首诗文进行辞解、义疏,并配上译文与诵谱,从而对唐调吟诵的特点、规则、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探讨,着重研究其腔调和读法,以期为唐调的传承提供便利。
1
目录
第一讲唐文治先生传略第一节唐文治先生的生平
第二节唐文治先生的评价
第三节唐文治先生的吟诵
第二讲唐调吟诵的渊源
第一节江南地区的吟诵传统
第二节桐城文派的读文方法
第三节文治夫子的发展创造
第三讲唐调吟诵的理论
第一节吟诵的本体
第二节吟诵的工夫
第三节吟诵的效用
第四讲唐调吟诵的方法
第一节探究文辞
第二节激荡声情
第三节体用一贯
第五讲唐调诗经吟诵
第一节诗经吟诵基本规律
第二节诗经五篇原文
第三节诗经五篇辞解
第四节诗经五篇义疏
第五节诗经五篇译文
第六节诗经五篇诵谱
第六讲唐调骚体吟诵
第一节骚体吟诵基本规律
第二节《湘君》、《湘夫人》原文
第三节《湘君》辞解
第四节《湘君》义疏
第五节《湘君》、《湘夫人》译文
第六节《湘君》、《湘夫人》诵谱
第七讲唐调古风吟诵
第一节古风吟诵基本规律
第二节《迎春诗》、《送春诗》原文
第三节《迎春诗》、《送春诗》辞解
第四节《迎春诗》、《送春诗》义疏
第五节《迎春诗》、《送春诗》译文
第六节古体诗诵谱
第八讲唐调词的吟诵
第一节词的吟诵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水调歌头》、《满江红》原文
第三节《水调歌头》、《满江红》辞解
第四节《水调歌头》、《满江红》义疏
第五节《水调歌头》、《满江红》译文
第六节《水调歌头》、《满江红》诵谱
第九讲唐调曲的吟诵
第一节曲的吟诵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长生殿·小宴》原文
第三节《长生殿·小宴》辞解
第四节《长生殿·小宴》义疏
第五节《长生殿·小宴》译文
第六节《长生殿·小宴》曲谱
第十讲唐调经文吟诵
第一节经文吟诵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左传·吕相绝秦》原文
第三节《左传·吕相绝秦》辞解
第四节《左传·吕相绝秦》义疏
第五节《左传·吕相绝秦》译文
第六节唐调经文诵谱
第十一讲唐调古文吟诵(一)
第一节古文吟诵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史记·屈原列传》原文
第三节《史记·屈原列传》辞解
第四节《史记·屈原列传》义疏
第五节《史记·屈原列传》译文
第六节《史记·屈原列传》诵谱
第十二讲唐调古文吟诵(二)
第一节《前出师表》原文
第二节《前出师表》辞解
第三节《前出师表》义疏
第四节《前出师表》译文
第五节《前出师表》诵谱
第十三讲唐调古文吟诵(三)
第一节《吊古战场文》原文
第二节《吊古战场文》辞解
第三节《吊古战场文》义疏
第四节《吊古战场文》译文
第五节《吊古战场文》诵谱
第十四讲唐调古文吟诵(四)
第一节《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
第二节《送李愿归盘谷序》辞解
第三节《送李愿归盘谷序》义疏
第四节《送李愿归盘谷序》译文
第五节《送李愿归盘谷序》诵谱
第十五讲唐调古文吟诵(五)
第一节《秋声赋》原文
第二节《秋声赋》辞解
第三节《秋声赋》义疏
第四节《秋声赋》译文
第五节《秋声赋》诵谱
第十六讲唐调古文吟诵(六)
第一节《泷冈阡表》原文
第二节《泷冈阡表》辞解
第三节《泷冈阡表》义疏
第四节《泷冈阡表》译文
第五节《泷冈阡表》诵谱
第十七讲唐调古文吟诵(七)
第一节《丰乐亭记》原文
第二节《丰乐亭记》辞解
第三节《丰乐亭记》义疏
第四节《丰乐亭记》译文
第五节《丰乐亭记》诵谱
第十八讲唐调古文吟诵(八)
第一节《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
第二节《五代史·伶官传序》辞解
第三节《五代史·伶官传序》义疏
第四节《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
第五节《五代史·伶官传序》诵谱
第十九讲唐调古文吟诵(九)
第一节《岳阳楼记》原文
第二节《岳阳楼记》辞解
第三节《岳阳楼记》义疏
第四节《岳阳楼记》译文
第五节《岳阳楼记》诵谱
第二十讲吟诵基础问题刍论
第一节吟诵理解
第二节吟诵语言
第三节依字行腔
第四节依情行腔
第五节套调调整
第六节吟诵节奏
第七节吟诵关联
第八节依声填词
附录一:唐调吟诵的文体腔格与四象理论
第一节桐城派的文学理论
第二节唐调吟诵的文体分类与腔特征
第三节唐调吟诵的四象理论与排腔原则
附录二近体诗的吟诵(非唐调)
第一节近体诗吟诵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近体诗原文
第三节近体诗辞解
第四节近体诗义疏
第五节近体诗译文
第六节近体诗诵谱
附录三具有唐调风格的近体诗吟诵调的拟构设想
第一节古风吟诵调的顺推
第二节词的吟诵调的倒推
第三节拟构吟诵调的相关特征
后记
1
序:魏嘉瓒
通览《唐调古诗文吟诵二十讲》,不禁为之击节称赏!光磊有才,聪颖、勤奋、博学多识,且勇于独立思考,道他人所不道,言自己之想言;年余之间,主业之暇,撰此书稿,难能可贵也。此书意在解读“唐调”理论、诠释年唐文治全部吟诵录音,有见地,尤实用,乃当今传承“唐调”所迫切需要者。“唐调”名世,虽历百年,而研究专著阙如。近年,两位博士异*突起,京华朱立侠《唐调吟诵研究》,先河首开,重在宏观;吴门朱光磊《二十讲》,踵武继后,具体而微。二者互为补益,合称完璧。南北二朱,双峰峙立,为“唐调”增辉。后生可畏,“唐调”幸哉!
“唐调”吟诵,远追孔子,中承刘勰,直接源头系桐城姚鼐。孔子论诗,以乐相比,唐文治应之曰:“学得此法,思过半矣。”阴阳之说源于《易经》,用于论文,则于《文心雕龙》见之。有明顾炎武倡导“清明之气”,至姚鼐《复鲁絜非书》始详细论述焉。而后,曾国藩《古文四象》问世,传吴汝纶,再传唐文治,乃有“急读、极急读、缓读、极缓读、平读”之论。至此,“唐调”读文法横空出世矣。然煌煌宏论,理解非易,今光磊阐释之,且多精辟之论、精警之言。若夫神、情、气之辨析,文章之气须与天地清明之气相接之阐发,读文、作文关系之略述,“四象”及“急读、缓读”之发挥,凡此种种,书之高度太半见之于此。
“唐调”如何读?光磊细读精思后总结之,诸如“声腔高低婉转可就其短语为之;尾腔摇曳生姿可就其句子为之;气势磅礴浪叠,可就其句群为之”;“套用吟腔需要注意尾腔的使用与字声的校正”;《诗经》等吟诵句式高低变化安排,至细至微,可为初学者导路;等等,通篇可见。此皆躬行案读之感悟,启人者多多。唐老夫子所吟篇什,皆以“辞解”“义疏”、“译文”、“诵谱”等一一细述,“衍义”部分乃为精华,有识有胆,议论横生,多出己见,可见治学功力,《出师表》、《伶官传序》等尤见精准。切待读者诸君,阅读自悟。惜乎,以文言行文,忧其有碍行远;具体评议,滞于儒家传统,稍显失之新鲜。而光磊谓我,有意为之,斯亦无可厚非。子曰“无可无不可”,抑或标新立异而自成一格乎?
余幼承庭训,写诗吟诗。及读大学,从蒋庭曜教授习“唐调”。蒋庭曜者,无锡国专首届毕业,唐门高足也。五年前,光磊从余学吟诵。渠于苏州大学主讲哲学,吟诵,休闲而已。唯其学养根深,涉足广泛,复勤学好思,善触类旁通,很快学有所成,成此新著。我为光磊鼓呼!而阅稿之间,感觉师生观点亦不尽一致,若读经、读文之分,近体诗“唐调”吟诵之拟创者。然无妨,学术观点可以切磋,独立治学精神不可放弃,斯乃有为之表现,的可贵也,益增余对光磊之推崇。况且,“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出蓝胜蓝,亦未可知。当今,唐调传承,方兴未艾;唐调研究,仍在发端。光磊用武之地广矣。愿百尺竿头,层楼更上。光磊年轻,道德文章,皆可称道。李商隐诗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光磊前程无量,余寄厚望焉。
戊戌年巧月于吴门歌风楼。。。。。。。。。。。。。。。。。。。。。。。。。。。。。。。。。魏嘉瓒,字玉冰,年生于江苏沛县。唐文治先生再传弟子,非遗唐调吟诵传承人,教育部特聘中华经典资源库吟诵专家,文博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江苏诗词学会副会长,苏州市诗词协会会长,等。出版有《苏州历代园林录》《苏州古典园林史》《最美读书声:苏州吟诵采录》等。
唐文治(—),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光绪十八年(年)中进士,官至清农工商部左侍郎兼署理尚书。后退出*坛,潜心教育。曾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创办私立无锡国专(苏州大学前身)。著有《茹经堂文集》、《十三经提纲》、《国文经纬贯通大义》、《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等。“唐调”可上溯至桐城派姚鼐、刘大櫆,后由吴汝纶承传至唐文治,经唐文治演绎发展而成“唐调”。
1
前言后记
前言盈天地者,一元气耳,其升降曲折,运行不已者,盖不容不发者也。发而有过与不及,然不待勉力而常中者,天地之心也。斯气也,在天为云雨蒸施,四时兴替,在人为仁义礼智,伦常纲维,夫天地之心毕现于仁人志士恻隐方寸之间也。若天地有所不足,则人心亦有所憾,唯人心之明能觉此不足,弥此所憾,故夫子言,观过可以知仁矣。
人心者,本乎天地之心也。人能从其天心之明,日大其心,日新其明,则与天地清明之气相接,益见光风霁月,气象万千。其心之所志者,在于天地,故发之于情,托之于辞气,自有雍容大度不能已者。其情之曲折,类乎天地之曲折;其情之疾缓,同乎风云之疾缓。固有情致曼妙其中,则能不失元气具体而微矣。不能大其心者,则自陷于苟且之境,争先于名利之间,故其发之于情,无非私意之自叹自矜,偏于一隅而欲毕同天下。呜呼!斯可悲哉!乃若其情,就其发动处而获其真,于其不平处而见其常,因势而利导之,恶知不可力挽狂澜者乎?盖天地有大仁也,苟修学者进德修业,和声契气,则后之君子犹有可待也。文章者,从出于辞气也,著迹乎翰墨也。辞气者,虽发于口而实发于情,虽发于情而实发于心,虽发于心而实发于天地元气生生之不息者也。读文者,或爱辞章之华美,音律之悦耳,而终不能进德于性情之奥,则荒于物而忘其返;或贪图背诵,拒用解悟,则又等而下之也。盖皆徒见其表,失其紧要者也。善作文者,笔意落于翰墨而华章听乎辞气。辞气者,心气也。心气感于天地万物之曲折波荡而现之,冲而决之,沛然莫之所御,描画人情,裁剪事物,或骈或散,或诗或文,或风月小筑,或鲲鹏汪洋,或怀才难遇,或恣情有方。动以情谊,感以肺腑,读其文而莫不摇曳而悲其情者,文载道而化育生也。故善读文者,目睹之,口诵之,耳听之,心系之,辞化为声,因声而求其情,因情而求其心,因心而求其道。夫道者,盈于天地之间,大块载我以生,育我以成。乾坤父母,物我与也,万物互有交接,荡漾曲折,或仇或解,自有条理生乎其中。文章者,条理咸备,人文化成,因乎人情,处乎事理。就其条理而识其曲折,因其曲折而究其人文之道,此非晦翁格物之说乎?故知读文者,乃格物之通法,悟道之门径也。即至纯熟,圆润天成,则睹一字莫非道,诵一声莫非道,闻一音莫非道。念念在兹,处处即是,此非读文之大功乎?娄东先哲茹经夫子,天下善读文者也,上继孔孟,下承桐城,博采汉宋,学专性理,兴办庠序,广育桃李,吾儒门读文法百年传承命悬一线者,实委夫子之大功也。夫子之读文法,世称唐调,究文体而别其类:曰经文、曰古文;度气韵而撮其归:曰太阳、曰少阳、曰太阴、曰少阴。文体有异,四象乃分,故读法精妙,声调繁盛,洋洋大观,蔚为一宗。后之读文者,莫不以唐调为木铎。娄东茹经夫子传于延陵蒋先生石渠,石渠传于沛泽魏先生玉冰。玉冰先生盛倡唐调,奔走南北,竭力授徒,老而弥笃,实有功于唐门也。光磊忝列魏先生弟子之末,天资鲁钝,不得诸生气象之万一,唯孜孜乎茹经夫子之伟岸人格并旷世功业而不能已矣!今国祚方熙,世运日隆,吾道似有贞下起元之象,而唐调渐为世知,学者益众,弦歌可续,而苦不得其门而入。予用力唐调,尚有时日,其间略有所得,撰竣付梓,野人献曝,不堪鄙陋,以飨初学。
戊戌年季夏于姑苏静俭斋
后记
《唐调诗文吟诵二十讲》即将出版,在欣喜之余,不免回顾一下自己学习吟诵的经历,感谢在吟诵学习道路上所遇到的各位师长与同道。
我对于吟诵具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记得小时候,外婆和我说她早年上老法学堂(私塾)时的情形,老师教大家念《三字经》,有的调皮学生就将“人之初,性本善”念成“人之初,鼻涕拖”(苏州方言里“初”和“拖”押韵)。外婆念《三字经》是唱的,旋律似乎是“,”。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吟诵,当时似乎感觉很好玩,但并不十分在意。后来听书,徐云志在《三笑》里起唐伯虎、祝枝山等文人角色时,也会“书雾腾腾”来几句吟诵。在戏曲里,小生也会经常吟诗,表现其儒雅的风姿。徐玉兰在越剧《红楼梦》中饰贾宝玉,吟诵“我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是那倾国倾城的貌”以及“圣人云:忠孝人之本也,事君不可以不忠,事父不可以不孝也。三纲五常,乃人立身之大经,为人臣子,不可以不知,是故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也。”前者风流倜傥、后者被逼无奈的情形在吟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陆锦花在越剧《劈山救母》中饰刘彦昌,《宿庙题诗》一折里的几句吟诵也是隽永飘洒,俊逸非凡。袁世海在京剧《借东风》中饰曹操,吟唱《短歌行》,磅礴雄浑,荡气回肠,又是另一番风貌。我在南京大学念书的时候,迷上了昆曲,看了很多关于昆曲格律的书籍,故渐渐对依字行腔有了理论认识,对于戏曲曲艺中的腔词关系也有了浓厚的兴趣。这些知识仅仅是在业余爱好中无意间积累而成,没有想到竟对吟诵学习做好了前期铺垫。我正式学习吟诵是从年的年末拜入魏嘉瓒老师门下开始的。之前已经买了魏老师主编的《最美读书声——苏州吟诵采录》(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年版)一书,苦于不得其门而入。后来听朋友夏*说魏老师要开吟诵班,就一起报名参加。魏老师先教葛毅卿先生的七言绝句吟诵调,再教蒋庭曜先生所传《木兰辞》、《长恨歌》的唐调古风吟诵调以及《岳阳楼记》的唐调古文吟诵调。由此,我才正式接触了吟诵,并开始唐调吟诵的学习。年,在魏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成立了沧浪吟诵传习社,活动地址由平门笛岸台迁到南门万象书院。此后,魏老师又陆续请了汪平、童稼霖等老先生传授吟诵调。由此,苏州传统吟诵的学习渐成规模。年9月,我申请到了江苏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境外访学的项目资助,赴台湾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在访学期间,我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旁听了台大《声韵学》、《训诂学》的课程,并有意收集了台湾地区的吟诵资料。台湾汉文吟诵的风气颇盛,既有闽南语的传统吟诵,也有后来发展的国语吟诵(台湾地区称普通话为国语)。前者主要由民间团体来传承,在孔庙、国父纪念馆、社区大学等地多有开展,成员多为中老年人,具有鲜明的传统特色,比如严格遵守吟诵的流派特征以及旋律与字声的关系。后者主要由高校课堂与学生社团来开展,比如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等,成员多为大学生,故形式较为活泼,内容也较为多样,既有吟诵也有吟唱,在演出时还伴有汉服与舞蹈。我先后参加了台北孔庙李宏健老师的吟诵班,台北城隍庙*明辉、李玲玲老师的吟诵班,国父纪念馆洪泽南老师的吟诵班,旁听了台湾师范大学潘丽珠老师的吟诵课,拜谒了辅仁大学吟诵教学的孙永忠老师,彰化师范大学吟诵教学的张清泉老师,以及与嘉义大学吟诵教学的陈茂仁老师通了信件,并与实践大学郭妍玲、何淑萍、林宏达三位年轻老师交换了吟诵的看法。其中,洪泽南与潘丽珠两位老师对我影响颇大。洪老师诗词写作与诗词吟诵都严守格律,温良待人,颇具古风;潘老师则对诗词吟诵进行大胆创新,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革去很多因循守旧的传统。此外,我还在洪老师吟诵班上有幸认识了王财贵先生(与读经教育的王财贵并非一人),王先生在琴曲吟唱上颇多独到之处,并对文人琴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更为幸运的是,我在王先生家中找到一本绝版书,李振邦所著《中国语文的音乐处理》(台北:天主教教务协进会出版社,年版),该书所述用相对音高来处理依字行腔中一字一音的谱曲法对我的吟诵学习具有莫大的帮助。魏老师的吟诵教学以及台湾学习吟诵的经历,使我对于吟诵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并对唐调吟诵也有了新的感悟。在本书中,我主要依照唐文治先生的吟诵录音,依其文本进行疏解诠释,同时也掺杂着一些对于吟诵的个人见解,故难免有不当之处,也请读者朋友多多指正。此外,为了读者可以更为具体的了解唐调,本书附有唐文治先生的吟诵录音,同时也有我自己的模仿习作。就目前来看,此书可以视为我自己学习唐调吟诵的阶段性总结,也可以视为提供给广大唐调吟诵爱好者的吟诵参考。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魏嘉瓒老师欣然为本书作序,并对本书的内容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张彩虹同学将书稿细读一遍,给予我很多文辞上的修正;宏德基金会以及东吴智库“名城名校”项目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资助;商务印书馆的沙秋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我一并致以最为真挚的谢意。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