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行走到洪泽湖边,原来只是匆匆过客
TUhjnbcbe - 2021/5/6 15:39:00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m.39.net/pf/a_4580342.html

今天是“秋分”,这是中国特色的时间分水岭。人类文明始发于农业,中国又是农业文明传承最为悠久的国家,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所以对“农水”敏感也是顺理成章的。

从农业上来说,这时已经入丰收季;从水利上来说,则是可以松口气的时节——地处江淮下游地区,防汛防旱工作基本可以松口气,不会那么紧张了。

昨天因公经过洪泽湖附近,顺道在沿线走了走,有些感触。其实我们地处淮河入江水道下游,每年一到汛期为啥紧张?比如有一次我写篇报道,就用了:头顶一盆水、腰挂一桶水、脚踩一水龙——地处下游也是够呛,一旦弄不准上游来水多少,就是要命的事,能不紧张吗?

淮河上游地理复杂,气候多变,雨旱交替或者旱涝急转是常有的事。问题在于,淮河这条水系存在历史悠久,却因历代治水不足,导致灾害频发……这也是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初,伟人毛泽东就强调: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新中国力量强大,终于把淮河修好了。当然,不理解的人以为我在瞎说:“人定胜天”不过是宣传语,人是没法和自然硬抗的,再说老天也是很任性的,说下雨就下雨,高兴下在哪儿就下在哪儿,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水旱灾害会不会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其实没法预测绝对。

但人类自有智慧,可以懂得顺其自然,再加持现代科技手段,对一些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乃至地壳运动等,都能做一番预测,尽可能提前做一些准备,免掉了不少灾害损失。比如这个淮河入江水道,上游来水多少,何时到来,流向哪里?水利监管部门就做了信息化处理,基本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就扬州而言,每年汛期,淮河上游来水量,首先要看三河闸泄洪量。这座建于年的自流闸(非动力),被称作“千里长淮第一闸”,设计最大泄洪流量是立方米每秒,也就是说,每一秒钟将有一万两千吨淮河上游来水。

如此巨量的水,从这座闸口下泄,分流而下,其中主要流量是经过扬州境泄入长江。

通常情况下,三河闸在汛期开闸泄洪,当然,这项“指令”要由江苏省防汛防旱指挥部下达;最初一般是—个流量,淮河上游一旦连续暴雨,那么下泄量就会不断增加。

今年也不知什么原因,淮河上游总体雨量偏少,一度导致江苏北部广大地区出现严重干旱。

我们是地处江淮下游,也就是在行水线的下游,一般不会想到用水紧张的问题,不过今年汛期情况不同,淮河上游出现了数十年不遇的干旱少雨天气。甚至,有着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之称的洪泽湖,局部居然出现了干涸现象

期间,我曾经沿大运河一线北上作了新闻调查,发现在用水、争水方面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

其实我当时就很奇怪,淮河那么长,洪泽湖那么大一“水盆”,怎么会干涸了呢?

说来尴尬,我从事农水新闻报道工作20多年,此前一次没到过淮河入江水道的关键性工程:三河闸。

这次顺路过去看了一下,当然这个时候的闸上水量丰沛,洪泽湖水位处于相对正常位置。

洪泽湖的形成,据说是由于地壳断裂,导致苏北广大地区凹陷。也就不难想象,最低的地方最容易积水,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水塘,面积大了,就是湖泊。

洪泽湖这个名字由来,据说还是隋炀帝给定的调子:当年乘龙舟、下扬州,杨广先生行至一处名“破釜涧”水域,原来这地方一直干旱,水位很低,大船难行;到了杨广先生到来前,老天爷好像很忙吗,连续下大雨,使得杨广先生的龙舟顺畅而过。

领导一高兴,发表重要讲话,或者动笔留墨宝也是常有的事。何况杨广先生从来也不是个低调的人,于是即兴赐名“洪泽浦”。李唐接手治下后,就正式定名洪泽湖。

这个算不算桥段,不得而知;但至少,一处水域的形成,多半与地壳运动有关,比如扬州境内的高邮湖,也是由此形成,而且此湖还是“悬湖”——湖底高程差不多与运动地区一些民房屋顶相持平,这就是水的魅力,管好了,就是可用“生命之水”,生产生活有水源保障;管不好,那就是要命之水,不敢想,一旦运西堤、运东堤溃开,那就是灭顶之灾。

洪泽湖水域面积更大,蓄水量更多,且根据近年来的测量,洪泽湖湖底海拔高出苏北里下河地区近10米。可想而知,高悬于上的湖水,一旦溃口,形成的冲击压力会有多大。

想要了解洪泽湖历代的治理情况,网上搜索即可,这里不赘述(废话已经够多的了)。

站在洪泽湖边,遥望湖水微波荡漾,半空水气氤氲;湖对岸,古镇老子山影影绰绰。湖岸垒石块,有些呈灰白色,有些呈灰褐色,有些石块表现还有马蜂窝一样的空洞,仿佛是陨石一般,我瞎说,可能是火山熔岩吧。毕竟,这里有相当长一段大堤始建于公元年(东汉建安五年)。距今年前的水工,到底融入了多少古人智慧,还真不好说。

从现代地理环境来看,洪泽湖及其周边并没有石山,那么,这些奇特的石头是从何而来的呢?

要知道,洪泽湖大堤的周长到底是多少,至今没有准确说法。但这片湖泊周边有五县一地市,大堤被形象称作“水上长城”,由此可见其长。那么,大堤的构筑,得要消耗多少石材,这些石材从何而来?

读书少,尴尬了,我是真不知,也没心情上网搜索了。在三河闸管所内部,其实是存有不少刻字石块,也记录了一些信息,只是光线不好,看不清楚,也没耐心细究,只是匆匆过客而已。

当地人是聪明的,已经将一段古堰打理成了景区,但不知景色如何,过客而已,不足为念。

小酒一杯

1
查看完整版本: 行走到洪泽湖边,原来只是匆匆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