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庆幸,作为一个学地理的,而且做了那么多年地理教师,却从来没遇到有人问我“阜宁建县时为何县城定在庙湾”这样的问题。真的很庆幸,如果有学生或亲友问这个问题,那我就洋相了,因为我从来没思考过,肯定不可能立即说出“米和豆子”来。
今天下午,我忽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感到清代雍正九年,即公元年新建阜宁县时,将县城定在庙湾,是很有学问的。清朝很腐败,但有些决策也很科学呀!
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年前阜宁刚建县时的年,阜宁县境分属于两个县份,一个是古老的盐城县,另一个是古老的山阳县(就是后来的淮安县),西边、西北边临近古老的安东县(就是现在的涟水县),东北边临近古海州(后来的灌云,今天的灌南),东边是茫茫大海。
盐城县和山阳县的分界线,一直是射阳河主河道的中心线。射阳河以东、以南地区属于盐城县,以西以北地区属于山阳县。但射阳河的主河道,原来是从喻口古镇附近向东北流,到北沙附近时流入*海的(一开始是注入淮河的,后来*河夺淮河床抬高,射阳河就单独流入*海了),按射阳河主河道中心线是盐、山两县分界,那么庙湾古城应位于盐城境内。但是,明代万历九年(年),盐城县长杨瑞云请求朝廷批准,主持整治射阳河,在喻口处将射阳河向东北方向的主河道废弃了,转向东在庙湾新丰市附近拓宽加深裁弯入海,从此射阳河就成了今天这样的河道和走向了。但射阳河主河道改道以后,朝廷又没有重新划分山阳、盐城两县界线,一直坚持“射阳河主河道中心线”分界,那么庙湾就变成在山阳县的地域了。反正那时此地人烟较少,加之山阳县治比盐城县治离此地更远,可能庙湾名义属山阳县范围,但与不远处的喻口一样,仍归原来的盐城县管辖。
由于*河、淮河、洪泽湖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此地的陆地面积在加速增长并向东边的海洋延伸。尽管水旱灾害频发,但这块土地还是很肥沃的,海盐的收入也是很可观的,朝廷不可能不注视着这里。然而,此地离山阳县治、离盐城县治都很远,不仅天高皇帝远,而且县太爷也很远。
当然了,注视着这里的,注视着这里想从这里进入中国内陆的,还有外国人,俄国人在注视,尤其是日本的倭寇更多次来犯!
阜宁人民的抗倭斗争
尽管朝廷在这里设有“海关”,在这个区域设有好多处“巡检司”、“守备营”、“海防营”,但仍感到管理和防备没法到位,迫切需要在此单独建县强化管理。据说明代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沈廷扬就曾上书朝廷请求在此建县,但崇祯皇帝没有答复。一直到清朝雍正皇帝当*时,阜宁才正式建县,县治定在庙湾镇,并将庙湾镇改为“阜宁城”。
从各种地方志书的记载上看,阜宁建县的第一目的是加强海防,抵御倭寇;第二目的是开发国土,将大面积的滩涂沼泽变成肥田沃土,清末苏北沿海“废灶兴垦”的史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第三目的是增加税收,尤其是加强对海盐生产销售的管理。
建县之初,阜宁只有马逻、羊寨、北沙、庙湾、喻口、草堰等人口较密和设施较好的乡镇。庙湾位置偏向东北,符合后来陆地拓展方向,靠近地理位置的中心,尤其是位于射阳河主河道的近海口,对巩固海防最为重要,加之串场河、范公堤经过庙湾,所以县治定在庙湾比其他地方更合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