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7周岁下乡到60岁退休,工作了43年。43年的人生长河中,历事甚多,阅人无数,期间,有过曲折和磨难,有过苦痛和怅惘,有过挣扎和拼搏,有过甜蜜和欢畅。很多过往的事如烟云消散,没在我心田留下太多太重的痕迹,惟对我下乡、离乡、恋乡的一些细节却记得特别清晰。
清江市年《上山下乡批准书》01我是清江市首批下放知青,户口、粮油关系随着插队落户就迁到了农村。户口在城市时,有诸如粮油证、炭票等多种计划供应的票证,而下乡就没有了,当年城乡差别主要在于此。一度时期,农村人羡慕城里人,而有些城里人瞧不起农村人。
年9月11日,是清江市首批插队知青下乡纪念日。首批下乡的多是66、67、68三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也有个别要求提前下乡务农的小学毕业生。除66届外,67、68届都没学完应学课程,都空耗了两年多*金时间。那年,三届毕业生集中到一起,毕业分配的“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在清江市就剩“面向农村”,别无选择。少数学生及家长找这样或那样困难为借口想留下不走的,但在学校的老师、居委会主任反复上门动员下,最后还得迁出城市户口和粮油关系,到农村去当农民。
下乡当农民是光荣的,首批知青下乡插队的欢送场面安排得很热闹。离开清江市的那天下午,东大街旁的工人文化宫院内,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红底*字的“热烈欢送清江市首批知青下乡上山”的横幅拉在工人文化宫大门头上,“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市吃闲饭”等标语在运送知青的嘎斯69*用卡车两边……两点多钟,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锣鼓声、列队欢送的小学生口号声和知青与家长的相互告别声中,插队沭阳、灌南、泗洪、洪泽等县农村的知青带着行囊和亲人的嘱咐坐着嘎斯69离开了生活二十年左右的清江市。
知青乘坐苏嘎斯69*车奔赴农村插队落户当年,清江市知青是按公社动员下放的,来自不同学校,相互之间多不熟悉。后来知道,下放淮阴地区的南京知青是按学校走的,南京知青之间关系较清江市知青密切。去洪泽县公河公社的*车在不平的洪泽湖大堤的石子路上颠颠簸簸,知青们随车东摇西晃,或昏然欲睡,或默不作声,离家的失落情绪不知不觉地流露了出来。打破我坐的那辆车沉寂的是一名二中男学生,叫李向阳,显得开朗、自信、淡定。他若无其事地带着大家或一起大声背诵毛主席语录,如:“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或唱起《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受感染,另外两辆车知青也活跃起来……
我们乘坐的三辆嘎斯在五点多到达了淮河入江水道(三河)北岸的公河公社。为了迎接我们,公河公社的杨委员(宣传委员)早就带领公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等许多人在公社大门口的土路上等候。我们的车还未停下,一串长鞭就噼里啪啦地响起来,震耳的欢迎锣鼓敲起来,热烈欢迎知青到农村干革命的口号喊起来……如此热烈的欢迎场面让我们都很激动,刚才的惆怅一下子消逝了。
我们在公河中学学生宿舍住了两晚,参加了当天的欢迎晚会和第二天的学习班。公河公社副书记赵建才向我们介绍了公河概况,代表贫下中农热烈欢迎知青到公河插队落户,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班还请来当地的一名老红*为我们作了革命传统教育,他鼓励我们坚定地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第三天上午,公社副书记赵建才宣布我们的分配名单,我被分到双坝大队最穷的三队。
02下乡后,如何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我们每个知青都认真考虑的问题。当时,我认为只要热爱农村,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不怕苦,不怕累就可以了。于是,耕地、耙地、栽秧、打场等各样农活都学着干,挑把送粮河工尽力而为,好好表现自己,争做毛泽东时代的好青年。当地农民看我与他们强劳力摽着干,便劝我:不要急,慢慢来,等你力(适应)下来就好了,但我还是经常出过头力,下乡的当年,我逞能挑了重有斤的“桂花*”稻把,累成了腰椎间盘突出,疼得连路都难走,针灸、推拿、吃中药、穴位注射多日,不见多大好转。
重活干不了,干点轻活。干轻活,工分低,收入少,工分粮也少,果腹更成问题。若不是好心的三队农民的关心和家长的接济,真不知那几年我如何捱过来!
年,清江市厂矿企事业招收了城市刚毕业的中学生,对我们这些已下放农村的“老三届”冲击很大。对此,我们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不安排我们工作?不过,时隔不久,一些厂矿企事业单位也向下放知青伸出了橄榄枝,部分知青被招工离开了农村,成为国家正式职工。招工进厂成了下乡知青的希冀,再加上一部分知青通过参*、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先后离开了农村,许多知青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信念动摇了。
当年不少知青揶揄自己为“插子“。有的知青进城后不愿谈及自己的身份;有的知青家长想方设法找关系帮子女脱离农村或迁到市郊;有的知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安心农业劳动;更多的知青是“听天由命”,默然处之。
年,全国上下成立了知青办,知青工作专门有人管。我那年农村分配的粮食不够38斤/每月成品粮的标准,就是由粮站发给供应本补差,买粮钱是发放的救济。年初,公河公社知青办主任(南京下放女干部)找我去谈话,她关心地对我说:“你现在的身体不适宜干农活,以后即使有招工,可能也困难。现在有‘病退‘的*策,去办个病情诊断书,可以批准回城养病。”出乎意料,我如是照办。5月份,我获准病退回城,迁户口,转粮油供应关系,重获清江市定量户口,粮油从当年6月11号开始供应。
三队的人知道我要回城,既为我高兴,又很舍不得。尽管三队经济落后,人比较穷,但三队农民善良、朴实、真诚、大方,给我亲人般的温暖,我会记一辈子的。走前,生产队把我6月10号前的口粮全部给我带上。
走的那天上午,天气很好。我的行囊是一个被窝一只方木箱,由待我如亲兄弟的赵可方挑着。东西路上来了三队好多送我的人,他们依依不舍地跟我说:常回家看看啊!我笑着答应:一定一定!心里却有说不出来的滋味。这六年中,我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事,了解了农民。特别是农民那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事张扬的低调人生,让我终身受用。
03洪泽农村的过往常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思恋,甚至梦回三队。我忘不了双坝的沟沟畔畔、田畴圩堤、蓝天白云、风清气爽,忘不了乡下的杨柳榆槐、鸡鸣鸭叫、豕突犬吠、炊烟袅袅,忘不了三队人的吃苦耐劳、淳朴善良、热情大方、宽宏包容。
双坝三队农舍回城后的40多年,我几乎年年回到双坝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喜人变化。我回城后的第一次回乡是年四月下旬的一个星期日,思恋心切的我登上早班车到了双坝北边的赵集。
下车后,向南步出一里,跨过逶迤东去的洪金灌溉河后便进入了双坝大队一队。春晖下,路边不知名的野花红的、*的艳丽夺目;绿肥田里的苕子开着串串小紫花,蜜蜂在紫花丛中嗡嗡地起起落落;放上水的秧田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正秀穗的麦田让我想到打麦场,牛拉碾子,想到腾起的麦香沁人肺腑;云雀在高空啭鸣,却看不到它灵巧的身影……
春天里的双坝村绕过一队的倪庄,前面就是三队的甘庄。我走过担在一、三队共用的东西灌溉渠上的水泥板,顺着三队的南北灌溉渠走进了三队。
眼前三队的公场、沟渠、田地、道路、农舍等一切依然那样亲切。大集体劳作的三队人有的在平整水田,有的在秧池拔秧。两头水牛拉着两张犁正呼哧呼哧地在渠左边的田间掩青(用犁将苕子盖到翻起的泥块下沤肥),驭牛的嘞嘞声和牛蹄踏水的啪哒声叩击着我的耳鼓……累积一年的思恋之情终于得到了释放,我忍不住要喊出声来:我回来了!
丰收在望的双坝稻田三队的人见到我回来,个个喜笑颜开。他们在田里热情地向我招手,喊道:“郭师傅(称呼改了),你回来哪!”爱抽烟的从田里爬上来接过我的香烟,美美地抽了起来,有的亲热地问道:“伙家(好兄弟),几点从家里来的啊?”有的要求我:“回来多住几天噢!”
这没有雕饰的熟悉的乡音,带着湿润泥土味的空气,让我惬意和满足……
后庄的赵序凤二爷老俩口看我去他们家,都满脸挂笑。凤二爷拎起竹篮就上街买肉,凤二娘赶紧烧锅做茶。这个茶是一碗漂着浓浓油花的三只鸡蛋瘪子的挂面啊,老人家的心意难违,我好不容易将茶吃掉。
在三队的六年中,我受到凤二爷凤二娘一家人的关心照顾最多。一想起过去经常在他们家吃饭的情景,我心中就觉得暖暖的酸酸的。他们家逢年过节或家中来客,桌上总会有我一双筷子,有时还叫小儿子赵可长去喊我吃饭。平时碰上早饭,凤二娘总要捞碗硬头米给我,中午给我盛饭总要用锅铲按两下,我父母都不会这么做的。我感谢他们待我比待他们子女还亲!
那天中午的菜是八大碗。有烧肉、烧鱼、炒鸡蛋、烧豆腐、烧百叶、烧海带丝、烧粉丝、烧青菜,这是当年乡下招待客人的最高标准。尽管做菜没有像现在的佐料,但那个原汁原味让我至今还在回味。中午饭时,三队的队长赵可耀也来了,大家喝了点酒,互相说了些可心的话。
分田到户的前一年春天,我去了三队。队长赵可耀跟我说,马上要分田到户了,你秋天来,机点稻子给你带回去。秋天我没去,但好意我领了。
年10月10日,适逢我插队30周年,我到双坝玩了两天。从双坝回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闸河今昔话沧桑》(双坝曾分为闸河和王桥两个村)登在《淮阴日报》上,文中有这样两段话:“这次我在村里呆了一天半,走访了甘庄组(三队)的53户人家,看到这么一幅图画:新粮压旧粮,村民喜洋洋。肥猪圈中哼,鸡子满地跑,沟渠鹅鸭叫,猫狗把尾摇。村里年青人新房的摆设和城里差不多。”“赵建中(闸河村书记)告诉我,这个乡年才普遍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当时的公社书记是一名老干部,对分田到户思想不通,特意留了公河科技队等两个队搞包产到组来比一比。但时隔不久,这两个队也包产到户了。”
洪泽区三河镇双坝村闸河双坝村多亩地已全部流转给了种、养大户多年,实现了机械化耕种、现代化养殖。如今的村景较以前大不一样,杨树掩映,农舍俨然,沟渠配套,道路纵横,水丰田肥,蟹腴稻香。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创业,留守的老年人在家门口打工亦可得~元/每天,95%以上的人家都在城镇买了商品房。年9月,我特地邀了淮安市作协的几位作家一同去双坝村采风。他们写就的《土地流转天地宽稻香蟹肥喜煞人》《双坝印象》刊登在《中国乡村》杂志上。《双坝印象》在结尾处深情地赞美道:“双坝村,恬静、优雅,洋溢着现代化气息,这片美丽的乡村田野,让我们惊羡和赞叹,让我们留连和忘返……”
现在的三河镇双坝村甘庄组(原双坝三队)喜人的双坝大闸蟹.9.7
往期回顾:
我们的知青房
小产田
早年的水乡剃头匠
不要工钱的木匠
逝去的农村食品站
当年的供销社和粮站
主编:季祥猛
责任编辑:*美艳
投稿邮箱:hazxws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