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系列话说盱眙ldquo龙rdq
TUhjnbcbe - 2021/5/24 20:30:00

盱眙地处淮河流域,古称“淮畔蠙城”、淮上明珠。盱城更是依山面淮,背倚都梁、面朝淮水,自古以来与长淮为伴,因而与“龙”相关的故事便层出不穷,有的地方的地名与龙有关,有的甚至记载到志书之中。但是,传说归传说,除了在远古侏罗纪时代出现过恐龙外,真正的龙是否存在,尚不得而知。这里选取盱眙、泗州旧志书和地名中10个关于龙的故事,讲述给大家,博以一乐也。

一、乌龙望母下龟山

在盱眙民俗节日中,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五月五龙探母”,“六月六晒龙衣”等习俗。甭说,这里面还多少还真有些道理呢。

比如“二月二龙抬头”,实际上与“惊蛰”节气有关。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时间点在阳历3月5~6日之间,农历则在二月初二前后,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故有“春雷惊百虫”之说。实际上,每年的农历惊蛰日差异很大,比如年的惊蛰是正月三十日,而今年却是二月十二。还有“六月六晒龙衣”,其实是进入梅雨季节,利用晴天把衣物拿出来晒晒,防止生霉。而“五月初五,小白龙探母”(一说五月十三),则与淮河水神有关。在明代万历《盱眙县志》中,就这样记载:

乌龙望母。俗传五月五日乌龙望母,谓支祁井为水母之宫。是日,乌龙至,必风雨晦瞑,岁不愆期,神异莫辩。(明万历《帝里盱眙县志》卷之十二·杂丛志·隟著)

相传淮河水神巫支祁(一说水母娘娘)镇守“四渎”之一的“淮渎”,小乌龙(一说是小白龙)是她的儿子。后来巫支祁因犯天条,被锁下龟山“八角琉璃井”(即支祁井)中,且“颈锁大械,鼻穿金铃”,上以巨石复之。小乌龙历尽艰辛找到母亲被锁处,母子相见,痛哭嚎啕,时泪水飞溅、风雨大作、淮水大涨。清同治《盱眙县志》把时间记为“五月十三”,志书云:“俗言每年五月十三乌龙看母,岁不愆期,至必风雨”。在民国初,五月初五作为“驱瘟节”,可能是从明代后期改为五月十三。

在历史记载上,这一天确实多为阴雨天。其实这是进入多雨季节,阴雨天属正常情况,而经民间传说,就演变成“乌龙看母”的故事了。

二、小龙怒撞汴口舟

据旧志载,在宋朝崇宁年间(-年),盱城淮河对岸的汴河口曾发生过一次重大撞船事故,多艘船只被撞碎,几百人溺水,一时引得朝廷轰动,宋徽宗赵佶大为震怒,派转运使处理抚恤。经查,原来是船妇不识小龙,用火棍触之,惹得小龙大怒而为。故转运使小心奕奕地将小龙装入琉璃宝匣,专程送至京都。宰相蔡京献于皇上,乃用金杯斟酒,敬祝小龙,这小龙竟然跃出宝匣,两只爪子捧起酒杯,一口气喝了数爵美酒。皇帝见之大喜,便将小龙入匣,亲自加上封识,护送至泗州西边临淮处,建立祠宇,供奉神龙。后来有一天,开启宝匣,见匣上封识没有动过,而匣中的小龙却不知何时早已飞走了。

这件事在清康熙《泗州志》、光绪《泗虹合志》等旧志中都有记载:

崇宁中,汴口有小龙出,运纲之舟尾。舟师之妇不识也,疑为蜥蜴,拨置之。顷复缘柁而上。妇怒,举燃薪击其首,随应霹雳一声,汴口官民艘七百只皆自相撞击,舟碎,溺者数百人。上闻不乐,遣官赈恤之。会运使上计,而小龙又出,使甚窘,因祝与偕觐,龙喜,乃戢身入匣。使至都,下白鲁公,蔡京奏闻入内,上具酒核以祝之,龙辄跃出,两爪据金杯尽数爵。上大异之,取琉璃匣,贮龙于中,亲加封识。一夕,封识如故,启视匣中,而龙已飞去矣。上喜,加封之,乃大修祠宇。今州境西有龙窝镇,传即小龙所潜处。(清康熙《泗州志》卷三·祥瑞)

这个故事在今铁佛镇召六地区传讲了上千年,可谓是老少皆知。后来,人们就把供奉小龙的这个集镇叫做“龙窝头”,而把淮河西岸的集镇叫做“对龙庄”,这个村名一直传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如今龙窝头村庄已经拆迁,不复存在了。

三、开河挖出五色龙

在清康熙《泗州志》中,记载了唐朝开元年间(-年),在开挖故徐城十八里河时,挖出五色龙的事情,州志这样记道:

唐开元中,齐瀚以徐城险,急奏开十八里口,其河随州县分掘。亳州真源县丞崔延祎开数千步中得龙堂,初疑为古墓,然状如新筑静洁,周视,北壁下有五色蛰龙,长丈余,颔下鲤鱼五六尾,各长尺余。又有灵龟两头,长一尺二寸,毛九寸,如常龟。(崔延)祎以白开河御史邬元昌,状上齐瀚,(齐)瀚命移龙入淮,取龟入汴。(崔延)祎移龙及鱼百余里至淮岸,有白鱼数百万跳掷赴龙所,水为之沸。龙入淮喷水,云雾杳冥,遂不复见。初移时,贡锡拔龙一须。元昌遣网户送龟至汴,途次遇水坎,龟屡引颈向水滨,网户怜之,暂顿水中,水阔数尺,深不及五寸耳,遂失大龟,所在涸水求之,终不获见。(清康熙《泗州志》卷三·灾异)

在唐朝开元中,中书舍人齐瀚视察泗州,见故徐城(今河西套子到泗洪半城南部地区)经常因淮河大水而遇洪涝险情,故奏疏急开“十八里河”,此奏得到玄宗皇帝李隆基的批准。

于是,朝廷专门派出邬元昌出任开河御史,专门负责此项工程。又调集附近各州县的民工,分摊任务,分段负责,实施开河工程。崔延祎是真源县丞,他带领亳州真源县民工前来施工。在开挖时,发现地下有一处类似古墓的建筑,在北边有一条龙蛰伏于砖墙下,长有丈余,色有五彩,旁边还有五六条金红色鲤鱼、两只长毛灵龟。崔延祎便将此事汇报给开河御史邬元昌,又专文上报中书舍人齐瀚。齐瀚觉得此乃神物,不可不敬,故示“移龙入淮,取龟入汴”。当崔延祎将龙运百余里至淮河时,“龙入淮喷水,云雾杳冥,遂不复见”,甚为奇异。当然,此载太具神话色彩,作为故事确实神异,但史实如何,却不得而知。

四、金龙降临家暴富

明嘉靖年初(-年),传说在盱眙西乡石坝集(今属安徽明光市)有一户姓邵的民户,因为遇到一条前来喝水的金龙,该家一夜暴富。明万历《盱眙县志》中记载了这件事:

金龙。嘉靖初,石坝集民家尝有诉穷养水,主人每伺之不得。一日黎明,将秣马远行,忽见中霤火光熚熚,欲腾而上。主人急以田器击之,骤然坠地有声,视之金龙首,大于五斗金,乃惊愕,急以布数十裹而塺之。□神毕出之,赤龙也,其身及尾、背皆铜钱。其家今富,曰纪熙过,称“金龙邵氏”。(明万历《帝里盱眙县志》卷之十二·杂丛志·隟著)

记载说,邵家的用水老是莫名其妙地少了,难道是被什么东西偷喝掉了吗?主人数次于夜间悄悄守候,结果什么也没有见到。有一天主人要出远门,所以起得很早,收拾东西。一抬头,突然发现窗户之中火光闪烁、欲腾空而上,急忙拿起农具朝火光砸去,只听“哐当”一声,有东西骤然掉落在地。再走近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个金龙头,有五斗金那么大。惊愕之下,便拿来布匹,把金龙头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起来,一直包裹了十几层,藏埋于泥土之中。原来这是神龙出世,这个就是赤龙之首,而龙身、龙背、龙尾都是用铜钱结成的。

邵家突然得到比五斗*金还多的“金龙头”,还有许许多多的铜钱,家里一下子暴富起来。后来,听说有个名叫纪熙人经过这里时,称这家为“金龙邵氏”。

五、峰山龙骨亦显灵

在泗州旧志中,曾说到泗州所属的淮河岸边,有一座不大的小山,名叫丰山(即峰山,今属泗洪),这里曾经有一条白龙从天上掉到这里。《泗虹合志》中这样记道:

滨淮丰山之下,相传有白龙降,里人祭之。俄,晦暝,失所在。后每值天阴,牧童辄拾得龙骨,敷疮奇效。岁旱,于此祷雨亦应。(清光绪《泗虹合志》卷十九·摭轶)

故事说得很悬乎,说当地老百姓见到白龙从天而降,便当神灵祭奠。但是不一会,天色阴晦黯淡,白龙便突然不见了。后来,只要到了天阴之时,便能在山坡上拾到白色的龙骨,敷在疮口,立见奇效。如果遇到干旱,到这里祭神祷雨,也是必定灵验。百姓皆称神奇。

“龙骨”并非真的是龙的骨头,而是古代哺乳动物骨胳的化石。同时,它又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据《本经》等医书上说,龙骨“味甘,平,性涩”,有“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等功效,主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等症。在《金匮要略》《方脉正宗》《景岳全书》《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等许多中医典籍中均有配方,还能制成“龙骨散”成药治疗血崩不止。

说起峰山有龙骨,这还真的不含糊。其实,峰山离下草湾不远,更靠近松林庄,在这里曾出土过“下草湾人股骨”、“江淮宽齿猿”、“双沟醉猿”化石,以及大量的硅化木、淮河菱齿象、巨河狸、金龟、贝类等化石,其中主要就是更新世和中新世的古脊椎哺乳动物化石,各种化石种类达近百种。据中科院顾玉珉教授年在“下草湾系”地层中采集,就有古脊椎动物化石65种,其中有鱼类6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6种、鸟类5种、哺乳类47种。如此说来,在峰山发现所谓“龙骨”就不足为奇了。

六、神龙化为龙王山

在盱眙,与龙相关的地名有许多。这些带“龙”字的地方,大都与水有关,或近大涧深谷,或临河畔山丘,这可能与人们对于治理水患、祈求平安的愿望相伴。如在县城南的龙王山,就是紧邻盱眙最大的内陆河——“维古河”。维古河古称“古射水”,又称“滚子涧”。年在这里筑起了“龙王山水库”,是全县多座水库之首,是水面最大、库容最多、大坝最长的中型水库。

年《盱眙县志》“山川卷”载:“龙王山。山在县治东南二十五里,滚子涧以南,山脉从北向南,绵延至穆山、*练山。”在龙王山的西边也有一座山头,名叫“白虎山”,滚子涧就在龙王山与白虎山两山之间。磙子涧发源于西南山区,每到夏日,山洪下泄,上千斤的大石磙在湍急的洪水中,竟然冲滚而下,犹如弹丸。由于洪水猖獗,造成沿岸农田受淹、村庄被毁、人畜溺亡,故而民怨沸腾。此事惊动了上帝,便派青龙、白虎前来监水,管理河道。青龙、白虎奉命来到人间,便在大涧两岸住了下来,青龙在东,白虎在西,龙虎相对,傲视涧水。受到青龙、白虎的钳制,洪水老实了许多。时间久了,白虎便放松警惕,自己常到西边与一老夫子聊天对弈,只叫小佣人在大涧旁看管。而青龙却始终如一,坚守岗位,纹丝不动。久而久之,青龙、白虎、小佣人都变成了山头:青龙变成了“青龙山”,白虎变成了“白虎山”,小佣人变成了“雍(佣)小山”,老夫子变成了“老君山”。后来,人们为了感恩青龙监水,便在青龙山上建了一座“龙王庙”,将青龙山改名“龙王山”。

我家住在龙王山不远的穆店街,小时候每逢夏日大雨,只见西北方乌云翻滚,遮天蔽日,在乌云之下常有“龙尾”垂挂,百姓称之为“挂龙”(其实就是龙卷风),多的时候会有五六条、八九条龙尾挂下,站在穆店山上向西北看去,甚是壮观。后来在龙王山与雍小山之间筑起了大坝,建成“龙王山水库”。自从水库筑成,“挂龙”现象就此消失,此后再也没有发生过。

七、大小龙窝的故事

在莲塘最南边有两个村庄和一条大涧,分别名叫“大龙窝”、“小龙窝”和“拖泥涧”。据当地传说,有一个神奇的故事。

相传,小龙女奉父王东海龙王之命巡查江淮,她化为村姑来到人间,发现人间久旱不雨、淮河断流,田间裂缝、赤野千里,塘坝见底、深井干涸,禾苗干枯、颗粒无收,百姓食不裹腹、苦不堪言。小龙女有了恻隐之心,便背着父王,偷偷布云施雨。一时风云四起,甘霖遍洒,原来干涸的莲塘清波荡漾,枯死的莲藕绿叶红花,百姓感恩至极。龙女看上一个叫艾龙的小伙子,便跟他回到家中,一起生活。转眼龙女在人间已经三年,还生下一个小孩。此事被东海龙王知晓,气得暴跳如雷。他变成老翁来到莲塘,责令龙女回东海,可龙女不肯。龙王夺过婴儿扔在地上,又一掌将艾龙打死,拖着龙女向东走去。可是小龙女拼死赖着不走。龙王死命拖着龙女,竟然拖出一条深沟。龙王无奈,便施展魔法,将小龙女功力全废,自己驾云回东海去了。

小龙女功力尽失,化为龙的原形,蜷卧泥坑之中。日久天长,龙女和婴儿所在的地方变成了两个水塘,龙女拖出的深沟变成一条大涧,人们便将两个水塘分别叫做“大龙窝”、“小龙窝”,而把那条大涧叫做“拖泥涧”了。

八、大井洼与斩龙涧

在盱城,有一条大涧、一处深谷,涧叫“斩龙涧”,谷叫“大井洼”,其位置在山上盱中老校区正南,从“十字街”越过“南极山”再往下。上段是“大井洼”,有古泉成井,井水丰盛、四季不涸。下段是“斩龙涧”,因大井洼水流涧中,故而涧水澄澈、水流不断。据清《光绪志》载:上龟山北麓临淮河处,有一个“归云洞”。据传,古时候有一蛟龙居此洞中,负责布云施雨,造福于民,经常可以看到“云自洞生,出以播雨。雨过天晴,此洞归云”,亦为盱眙一大奇观。

后来,盱眙遭受连年大旱,树木落叶,草禾枯*,赤地千里,庄稼失收,百姓苦不堪言。蛟龙看在眼里、疼在心中,便想私自播雨、拯救百姓。于是,蛟龙明知违犯天条,还冒死来到淮河岸边,呼云唤雨、擅降甘霖。蛟龙擅自播雨之事被玉帝得知,便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押至“大井洼”行刑开斩。天兵天将念其为民做事,故手下留情,斩其四爪,灭其道行,延命三日。

蛟龙想:我违犯天规,很快就要死了,它想最后再为百姓做一件好事,用自己的身体造一条河涧,涝时助其排洪,旱时助其灌溉。于是从大井洼向下,艰难地蜿蜒游动,硬是在山石上“游”出一道深沟,游至淮河,没水远去,不知所踪。而被蛟龙游出的深沟成了山涧,从此清流不息、溪水潺潺。后来,人们就把“大井洼”下面的这道山涧称作“斩龙涧”了。

九、十二条龙闹洪泽

上面几个故事都是传说,可《光绪志》记载中却说是真得有人看见龙了,而且看的是真真切切。清代著名诗人、诗词理论家、文坛领袖王士祯所撰《居易录》,是书乃其康熙己巳(二十八年,年)官左副都御史以後,至辛巳(四十年,年)官刑部尚书以前的十三年中所记的笔记,计三十四卷,收录于《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在《居易录》中,王士祯就记载了督管高家堰工程的朱弘祚,吏部侍郎王颛庵,户部侍郎田景、齐雯等诸公,在高家堰大堤的洞穴中,亲眼见到真龙戏水、大闹洪泽湖的事情,书中这样记道:

康熙庚辰三十九年七月六日,夜三更后,淮安洪泽湖大风雨雷电,发屋拔树,时督高堰堤工大臣如吏侍王颛庵、掞户侍田景、齐雯、王公,垂绅诸公及分修督抚诸公,皆在避匿岸下土穴中,质明望见,空中十二龙,颜色皆青,麟须毕见,至七夕入夜始罢。《居易录》(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四·祥祲)

时间在康熙庚辰三十九年(1年)的七月六日,洪泽湖上是狂风暴雨,大风拔树毁屋,参加督管高家堰工程的官员们只好躲避于大堤下面的洞穴之中,以避风雨。到了三更之后,只见空中明亮,有12条龙出现在天空,诸公好奇,便纷纷出洞观看,只见诸龙“颜色皆青,麟须毕见”,真真切切。整个白天,12条龙都一直悬天之上,诸公见之,心中胆寒。直到七夕入夜,诸龙方才悄然而逝,不知去向。

当然,从王士祯公所记来看,诸公所见之龙,其实是“水龙卷”而已。所说的诸龙“颜色皆青,麟须毕见”,可能则是目视错觉,或是过于夸张吧。

十、枳桥二龙引祸灾

盱眙清代有个著名诗人王效成,字子颐,号雪腴,与诗人王荫槐一起,世称“江左二王”、“盱眙二王”,其诗词文章享誉当世,武进李兆洛、山阳鲁一同等谈到他们的诗文,倾倒倍至。王效成传世有著作有《伊蒿室集》八卷,《诗》二卷、《文》六卷,其中《伊蒿文集》就有一篇叫做《记龙》的文章,文云:

道光八年五月丁巳,夕,有团晶二,曳辉仞丈许,隮于宵。宛迤东首,曜可视地芥。更刻乃晦。戊午日中风发,二十里外枳头桥,簸石卷木,屋蓬飞壁,仆男妇号立瀑淋中。霹雳若天塌,霆睒睒摄人,俄,雨益悍。二龙挟风,拥云上下,鳞角闪豁,爪搏张尾。掉赤龙隈其东,焰郁喷激,谢村百十椽立烬。越日,传彭城岗许村老柳,臃肿洞腹,蝍蛆窟其中。夜悬柯光,逾二燋。许氏觉聚室计驱之,杂駴鉦爆*硝烟匝树,历数日夕,蝍蛆冲而上旋,捩西逸若二星之流。翌日,龙攫鬨枳头桥,近居灾焉。(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七·杂记)

时说道光八年(年)五月戊午日,中午是狂风大作,枳(“土只”合为一字,读zhuai)头桥(即今维桥),狂风极大,簸石卷木,屋蓬飞壁,房顶掀飞。霹雳雷电,如若天塌;电光闪烁,燦燦摄人。不一会,大雨倾盆,只见有二条巨龙,挟风拥云,上下翻腾,鳞角闪豁,爪搏张尾。过一会又调了个位置,赤龙隈其东边,焰郁喷激,谢村的数百株大树被雷电击中,立马焚烧,成为灰烬。

王效成公所记之龙,其实也是“龙卷风”,但与王士祯公所记的“水龙卷”不同,这是“陆龙卷”,伴随暴风骤雨而出现,且有电闪雷鸣,故“龙身”不像水龙卷“颜色皆青”,而是成了“赤龙”了。不过,王公所记的这次龙卷风的确很大,造成的损失也可观。

我在气象部门时曾做过统计,在上世纪-年间,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小范围的龙卷,但造成灾害的龙卷风有8年,其中、两年各出现两次,概率约三到四年一遇,主要发生在5、6、7三个月中。年5月3日龙卷风造成17个大队个生产队受灾,损坏民舍公房间,伤34人,死耕牛2头、猪禽余只,“树如刀砍,麦如滚打”。年6月25日龙卷风损坏房屋多间,断树1.2万多株,刮倒高压电杆3根,伤10多人。

其实在盱眙,与龙有关的地名还有很多,如马坝的卧龙岗、新街的龙王墩、观音寺的龙墩口、旧铺的龙岗、河桥的*龙、古桑的石龙、龙潭、天泉湖的龙山、十里营的龙滚塘等等,也都有许多的故事,还有待以后进一步挖掘。

马培荣:年出生,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IEM国际高级企业经管管理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首批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家刊物编委,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奖励29项(次),发表论文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年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他自称是“人不在诗坛中,名不在诗人之列”的业余作者,已出版诗集《诗意空间》(8部),长篇小说《都梁史演义》、以及《马培荣散文集》《盱眙书览》《穆店史话》《话说盱眙》《盱城老北头》《都梁稿汇》等,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县新四*历史研究会顾问,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

-THEEND-

推荐阅读

太美了!夜色盱眙,无与伦比。。。朱元璋“密葬”江苏盱眙二山老北头,那些温暖的记忆……问盱眙,跨越千年,扑朔迷离都梁宫投稿信箱:xyzxb

.
1
查看完整版本: 系列话说盱眙ldquo龙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