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沧海桑田地图上的ldquo点rdq
TUhjnbcbe - 2021/5/27 23:10:00

*河:善淤、善决、善徙

*河携带的大量泥沙不仅造就了下游的地上悬河奇观,其无数次的决堤、改道,也改变着*淮海平原的河湖水系及城镇布局。

宋代的石刻地图《禹迹图》及《书集传·禹贡所载随山浚川之图》等禹贡类地图常在今山东郓城、菏泽附近绘出“大野泽”,有些地图则将大野泽注为“钜野”,如《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五代时,因*河不断溃决灌入,大野泽逐渐北移,环梁山皆为巨浸,遂有“梁山泊”之名。进入北宋,梁山泊的湖面持续扩大,熙宁(宋神宗赵顼年号,—年)以后周围达“八百里”,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即以此为地理背景。金元之时,*河改道,梁山泊逐渐失去*河水的补给,又遭*河多次行洪,泥沙淤积,湖面渐小,加之围湖开垦,至明初仅余小湖若干,地图上的大野泽、梁山泊自此消失。

宋代《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巨野”注记见右侧红框位置

南宋《九州山川实证总图》等早期全国总图上,在今河南、山东一带常绘出济水。成书于战国至西汉的《尔雅·释水》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当时的济水是独流入海的。今山东境内没有济河,河南境内的济河分流汇入*河、沁河,并未独流入海。究其原因,是南宋至清中期,*河南下夺淮入海,频繁的决溢逐渐淤塞了济水的支流,济水的河道仅余山东境内的古大清河入海的一段,明代《广舆图·舆地总图》所绘济水的走势正是这一情形的反映。清咸丰五年(年),*河于铜瓦厢决口,徙夺古大清河河道入海。分居于*河两岸的济阳县、济南市曾是济水沿岸的重要城市,都因济水而得名,如今城在而济水已不在。

北宋石刻地图《九域守令图》及《历代地理指掌图·太宗皇帝统一之图》等舆图中,都在淮河北岸注有“泗”这一地名,此即泗州城(在今江苏盱眙境内)。泗州城处在当时汴河入淮河之处,水运位置极佳。明代潘季驯治河,自郑州至苏北云梯关沿河“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一改*河多道入淮、泥沙分散的局面;后又修筑高家堰(位于今江苏淮阴),提高洪泽湖水位以“蓄清刷*”。不料*河常于汛期倒灌入洪泽湖,洪泽湖泥沙渐次淤积,上游水位逐渐抬高,到明末万历年间,泗州城已饱受洪泽湖水患之痛。如明万历时《两淮地区府县图册·泗州》一图所绘,泗州城已为洪泽湖湖水所包围。清康熙十九年(年),*河决溢,夺汴入淮,位于汴淮交汇处的泗州城沉入湖底。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大清分省舆图·江苏》中,泗州城已在洪泽湖中。此后的泗州因迁治虹县(今安徽泗县)而发生了地名的迁移。

长江:诗意的江南

孟浩然诗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泽”是江汉平原古代湖泊群的总称,《帝王经世图谱·禹贡九州山川之图》等宋代地图中常对其进行描绘。到唐宋时期,云梦泽已因长江截弯取直、江汉三角洲的不断发育以及地域的开发而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泊。清末的《光绪湖北舆地图》对各州县较大的湖泊均有描绘。然而,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省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大规模填湖造陆,“百亩”以上湖泊从当时的多个锐减为现在的多个。

白居易有诗写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汴水和泗水流入淮河后,经清江浦南出扬州于瓜洲古渡入长江。瓜洲古渡因地处大运河咽喉,常见于各类描绘江淮及运河的古地图上,如明万历十八年(年)河督潘季驯组织绘制的《河防一览图》就绘有瓜洲镇。清朝康熙末年,不断北移的江流开始冲刷瓜洲江滩,乾隆时期瓜洲江滩已塌至城墙附近,于是瓜洲城“缩城”、“让地与江”,《南河图说·瓜洲江工图》即是此时修筑的江防工程图,反映了这一情形。到了光绪二十一年(年),瓜洲古城无可避免地全部坍入长江滚滚的逝水之中。

清同治年间的《鄂省全图》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唐代诗人崔颢的著名诗句。汉阳城外、长江之中,乾隆时期尚有沙洲唤作鹦鹉洲。暂且不论这是否是附会三国时祢衡所作的《鹦鹉赋》的典故,乾隆十二年(年)《汉阳府志》和乾隆十三年(年)《汉阳县志》上都绘制了鹦鹉洲,这足以证明鹦鹉洲作为沙洲在乾隆年间是存在过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鄂省全图》显示,至少到了同治年间(—年),鹦鹉洲已经并到汉阳一侧的江岸。物换星移几度秋,如今的长江上虽然没有了鹦鹉洲这一沙洲,但在汉阳的龟山南麓仍保留着祢衡墓这一名胜。

清乾隆时期的《鄂省江汉堤工图》局部。图上详细绘出了清代中期江汉平原的湖泊水系

海岸线:沧海桑田

我国有着长达约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在这联结着陆地和海洋的纽带之上,潮起潮落,发生过太多的故事。

清乾隆时期的《中华沿海形势全图》局部。“虎蹲山”注记见中间的红框位置

浙江宁波甬江入海口处旧有一岛名“虎蹲山”,因其紧扼水口,历来为海防所重,常出现于海防地图中。如清康熙五十八年(年)的《皇舆全览图·浙江全图》和乾隆时期的《中华沿海形势全图》上,均对虎蹲山有专门的描绘。同治四年(年),浙海关在虎蹲山上置导航灯塔,此后屡有增置改建。光绪九年(年),法舰驶入甬江口发动攻击,守*以两岸炮台还击,击退法*。光绪十二年(年),清*为记录此事,根据战前的*事布置及战况绘制了《浙江镇海口海防布置战守情形总图》及8幅分图,各书图说。其中,总图、第五幅《杜绝引水及撤灯去标图》及第七幅《放哨去敌图》均对虎蹲山灯塔有细致而突出的描绘。年在日本印行的《大清帝国分省精图》中的《浙江·安徽·湖北·三省图》上的《杭州湾》附图上注出“虎蹲岛”并绘出灯塔符号,非常醒目。年,为建设镇海新港,围涂成陆,削平了虎蹲山,灯塔也随之废弃。

年《大清帝国分省精图》图集中的《浙江·安徽·湖北·三省图》局部,其右上角的《杭州湾》附图绘注出了虎蹲岛及灯塔符号(见图中红框位置)

顺治十八年(年),郑成功率水师突入鹿耳门航道,围攻赤嵌城和台湾城两地(均位于今台南市),经过8个多月的战斗,终于将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台湾城与安平镇之间原为内海,由七鲲身及诸岛、沙围合,鹿耳门是台湾城的海上门户。康熙五十八年(年)的《皇舆全览图·福建全图》、雍正《台湾舆图》和乾隆《中华沿海总图·台湾前山图》上均对这一地理形势进行了形象地描绘。此后,鹿耳门水道逐渐淤塞,内海渐成陆地,今天站在赤嵌城的瞭望楼上环视,四周已皆为平地。沧海桑田的转变,体现在地图上就是内海及鹿耳门航道的消失。

清康熙二十三年(年)之后绘制的《台湾地理图》局部。图上绘出了当时鹿耳门、台湾城一带的情形

陇海铁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滑动查看陇海铁路东西展筑示意图

陇海铁路是在清末汴洛铁路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年)开始修筑汴洛铁路算起,直至年连通江苏连云港和甘肃兰州,历时48年才全线通车,大概是我国铁路修筑史上最为“步履蹒跚”的一条铁路。此间的各种全国地图和分省地图上,恰好展现了汴洛铁路东西展筑的一步步历程,也即陇海铁路全线贯通的过程。

汴洛铁路在年开工,年建成,年至年,向东修至徐州,向西修至观音堂,年西至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年东至东海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年西至灵宝,年西入陕西、修至潼关,年西到西安,年东至海滨连云市(今江苏连云港市),年西至宝鸡,年西至天水,年西至兰州,由此,陇海线全线贯通。

在地图上,汴洛铁路随着实际施工的推进而逐渐延伸,其东西两端的终点亦随之不断地改易,最终延伸出一条今天中国的东西大动脉——陇海铁路。汴洛铁路东西端点的“消失”正好见证了陇海铁路的诞生。

长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和交融

长城沿线是我国最显著的农牧交错带,长城内外由此留下了诸多的遗迹,它们成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见证。

宋陈元靓编、元至顺年间西园精舍刊本《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上的《甘肃行省所辖》图中注出了“夏”之名

十六国时期,大夏*权的建立者赫连勃勃于年修筑都城——统万城,北魏灭大夏后在此置统万镇。其后虽然*区名称时有改易,但多以“夏州”为名,夏州治统万城,其遗址即是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城以北58公里处的白城子。宋太宗于淳化五年(年),因统万城“深在沙漠”,下令毁城迁民,其后此城为西夏国的夏州治所。《范文正公集》中有《西夏地形图》一幅,注有“夏州”;南宋的《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中的《甘肃行省所辖》图上也标注了“夏”这一地名。可见,在反映宋、西夏交战形势的地图上,夏州治所统万城的战略地位依然很重要。蒙古灭西夏后,彻底废弃了统万城。明清两代的行*区划地图上再也没有将统万城作为治所。自元代以来,这座匈奴都城便从常见的地图上消失了。

宋陈元靓编、元至顺年间西园精舍刊本《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上的《腹里》图。该图反映的是元代腹里(元朝对中书省直辖地区的通称)的*区设置,所以图上绘出了“上都”,并使用了相应的都城符号

元上都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正蓝旗,其初为忽必烈营建的开平城,中统元年(年)忽必烈在此即汗位,中统五年(年)定为上都。上都作为元代两都制的都城之一,在反映元代*治地理格局的地图上较为突出。元泰定年间刊刻的《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上的《混一诸道之图》即注有“上都”,多种元《腹里》图上也都标注出了“上都”一地。元末农民起义时,红巾*攻陷上都,焚毁宫阙。明初在上都置开平卫,宣德五年(年)将开平卫南迁至新筑的独石城。自此,元上都被弃用,也就较少出现在现势性较强的地图上,只是偶尔出现在历史地图上。

※转载及杂志订阅、购买,均请联系后台。文章选自《地图》年第六期

分享多彩世界传播地图文化理念地图杂志合作or投稿邮箱:dituzazhi

sinomaps.
1
查看完整版本: 沧海桑田地图上的ldquo点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