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好奇心日报”
文/张熠如
怎么工作,怎么当一个作家,怎么度过生涯,怎么不作弊,怎么认真,怎么不使坏心眼,怎么有一个职业上的基本操守和道德感。这个是要聊的,这是很基本的东西,但大家现在不屑于聊。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下面的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有关大雁塔》,韩东,
年,韩东写下《有关大雁塔》,被评论认为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开启”。当时韩东在陕西财经学院做老师,学校就在大雁塔旁。最初版本的《有关大雁塔》共有四十行,但在后来,韩东删掉了有象征意味的第二部分,只留下了二十三行。删改后的《有关大雁塔》显得更为平静和冷淡:大雁塔不是一个意象,和英雄主义无关,不被附加上任何价值,大雁塔只是大雁塔。
在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上,《有关大雁塔》的地位不言而喻。年,朦胧派诗人杨炼写下《大雁塔》,如今谈论起韩东时,这两首和大雁塔有关的诗歌依然会被比较。在杨炼长达二百一十九行的《大雁塔》里,大雁塔沉郁又辉煌,而韩东用二十三行诗句,消解了这种崇高。自此,解构崇高、反对隐喻、发现日常生活和使用口语化的叙述性语言,都成为韩东及“第三代诗歌”的特点。
韩东是“第三代诗歌”的中心人物。和朦胧派诗歌相反,“第三代诗歌”避免使用意象和隐喻,也不让诗歌背负*治化的象征。这改变了中国当代诗歌的价值观,也冲击了朦胧诗宏大叙事的传统。在韩东的诗歌里,生活中简单的事物不再带有特殊的意味,展现出了本来的面貌,而他的语言则简洁、冷静,呈现出克制的美感。
韩东在日后用“弑父”诠释了自己的这些诗歌创作,“父”则是北岛。不过这只是韩东自己的说法,以北岛、以诗刊《今天》为代表的朦胧派诗歌只是给韩东冲击,被韩东模仿,又很快成为了韩东反叛的对象。反叛比“弑”更准确——先行者的文本风格,被韩东拆解,又被韩东重建。
△《毛焰韩东》双个展。图片来源:四方当代美术馆
在韩东身上,可以一直看到一个反叛者的形象。年,韩东考入山东大学,成为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大学期间,他因为传播《今天》而被学校审查。年,韩东辞职,成为职业作家。年,韩东和朱文向73位作家发起“断裂”问卷,被称为“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次事故”。在解释“断裂”的寓意时,韩东说,如果你的写作是写作,我这就不是,如果我的写作是写作,你的就不是。
如今韩东的看法依然没有太大改变。他依然认为,即使对于同一代人而言,写作也不是同一个概念。他不愿意通过写作在这个系统里成为名流,并依然用“腐败”形容中国文学。韩东说他希望向往成为隐士,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他的生活也贴近于一个隐士的生活。他拒绝了多数活动邀请。“你写出好东西来,就可以了”。
韩东一直在写诗。最近一段时间,韩东在整理自己和诗歌有关的言论。他把这些言论和新写的诗发到了网上,并会在整理完后将之出版。他已经写了近四十年,和他同代的那一批人,有些不再写诗,有些还在写诗,但“变庸俗了”。80年代,全民皆文学,诗歌成为一种现象,而和80年代相比,如今的诗歌、文学,都成为时代里边缘化的存在。
我们在韩东的工作室里访问了韩东。工作室位处南京长江边,屋内有许多书,从窗外看出去,全都是树。对话中,他爽利、直接,没有一点假饰的姿态。谈到“断裂”问卷时,他说当年不应该把他人裹挟进这个事件。他说自己已没有以前那么刻薄。在韩东看来,媒体会用新闻热点来炒作诗歌,用自杀、杀妻这样戏剧化的事件来给予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