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年6月22日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淮安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之一,被列入申遗文本的共有:遗产区2处(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河道1段(淮扬运河淮安段)、遗产点5个(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申遗文本中涉及“清口枢纽”的内容最多,共有:一个遗产区——“清口枢纽”;一段河道——“淮扬运河淮安段”(包含里运河、里运河故道、古*河、中运河和张福河,总长46公里);四个遗产点——“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
清口水利枢纽遗址清口枢纽的情况特别复杂,任何单篇文章的解读都不能面面俱到。到淮阴区马头镇的清口枢纽大遗址现场也很难看得明白。只有读懂“清口枢纽遗产分布”的两幅图片,才能较为全面地了解清口枢纽的大概情况。
我们先看《清口枢纽遗产分区图》,这是排除了民国导淮和新中国治淮的工程因素而制成的图。清口枢纽遗产点范围很大,*河、淮河在这里交汇,里运河、中运河在这里转换。根据需要,将图划分为“引淮”“御*”“淮扬运河”“中河”四个部分,即四个区域,每个区域之中都有河道、河堤等工程的暗影,可以体现其实际内涵。
图1:清口枢纽遗产分区图
“引淮部分”:位置在马头镇安澜街南端的洪泽湖临湖堤的南侧,也是张福河新大桥以南的地方。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张鹏翮在这里开过多条引河,将淮河水即洪泽湖水引到清口来,作用就是接济漕运和抵御*河水南侵。
“御*部分”:康熙皇帝筑御坝、乾隆皇帝筑顺*坝及其后来的许多工程,将*河水抵御在这个区域内,不让其流入洪泽湖和里运河。
乾隆五十一年河口图“淮扬运河部分”:里运河中的漕船逆流而上,自清江浦来到马头镇,先向南来攀过福兴闸、通济闸、惠济闸,转而向西来到南运口,进入张福河后再顺流向北,经过塘河过渡再进入*河。
“中河部分”:漕船穿过*淮合流之处来到北运口,进入中运河,从双金闸的南侧向西往泗阳、宿迁而去。
《清口枢纽遗产分区图》中的四个分区融为一体,就是清口枢纽遗产点的完整图形。但要了解这个遗产点中各个遗产要素的准确呈现,就要细看下一张图了:
图2:清口枢纽遗产点遗产要素分布图
这是根据现实地貌而绘制的《清口枢纽遗产点遗产要素分布图》(图2),图中银灰色的“二河”与“淮沭河”及其浅蓝色的“淮阴船闸”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治淮成果(民国导淮时建有一闸,是“淮阴船闸”中“一线船闸”的前身),虽在清口枢纽遗产点的虚线区域之内,但不是清口枢纽遗产点中的遗产要素。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淮河治理,是对民国之前早已瘫痪的清口枢纽的重大变革。“二河”与“淮沭河”斜插其中,将清口枢纽遗产点分在两边了。这样,反而使撇在马头镇一边的主体部分保持了原生态而免遭到更大的破坏。然而,清口枢纽系统中的“里运河”“张福河”及其“塘河”“*河”“中运河”“盐河”都被截断了,从而形成新的以五河口为转换处的“杨庄水利枢纽”(后称为“淮阴枢纽”)了。
五河口水利枢纽
清口枢纽中的遗产要素是“综合遗存”,包括“河道类、水工设施类、相关古建筑群类”。图2中紫色虚线之内的“里运河”“里运河故道”“古*河”“中运河”“张福河”,都是清口枢纽遗产点中“河道类”的“运河水工遗存”,是“淮扬运河淮安段河道”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遗产要素。图2中的各色圆点都是“水工设施”的标识,小方块都是“相关古建筑群类”的标识,也都标上了遗产要素的名称。
将图1、图2对照起来看,更能明白清口枢纽遗产要素的分布情况。
先看“引淮部分”。张福河、新天然引河、三岔引河、太平引河,数条引河引来淮河(洪泽湖)水,在东西两边临湖堤的阻挡下齐会到“乾隆新大墩”前。需要说明的是,当年的“乾隆新大墩”在如今的张福河新大桥的西北侧,如今新大桥的身下是当年东边的临湖堤而不是河道。当年,这些引河之水是需要绕转到“乾隆新大墩”的西侧才能北进的。
再看“御*部分”。已经消失的*河,只有遗迹了。当年建设的水工设施“*河南岸缕堤”“*河北岸缕堤”之间都是*河河床。“御坝”“顺水堤”是康熙年间的水工设施,可见当时的*淮交会处就在“顺水堤”的东头。“顺*堤”也就是顺*坝,是乾隆年间的水工设施,乾隆年间开挖的*河新河床当年称为“陶庄引河”(图中标为“*河”),顺*堤就是其南大堤。顺*堤将*河引向北去,远离清口,也不再冲击惠济祠。“顺*堤”再向北的*河走向又是嘉庆、道光年间的事了。
三闸遗址与“U”形河道位置示意图三看“淮扬运河部分”。当年漕船从清江浦向马头镇而来,先过福兴闸(俗称“三闸”,在如今的“二河”北侧),再过通济闸(俗称“二闸”,图中所示“通济正闸”“通济越闸”,在如今的明远路二河大桥西端的南边),最后通过惠济闸(俗称“头闸”,图中所示“惠济正闸”“惠济越闸”),这样的三闸布局是乾隆二年才定型的,福兴闸和通济闸及其河堤都是乾隆二年新建的。康熙年间只有惠济闸,而里运河故道紧贴在惠济祠的东侧,康熙年间的漕船经惠济祠东侧南来通过惠济闸,是向康熙新大墩北侧而去出运口的,乾隆年间的漕船依次通过三闸、二闸、头闸之后,还要经过“四坝”“三坝”“二坝”“头坝”,在“乾隆新大墩”北侧出运口北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漕船出运口之后,都是沿“天妃坝”抵“惠济祠”,而后过*河向中运河而去的。而到了道光年间,惠济祠之北转换处的情况更加复杂、更加困难,因为*河泥沙淤垫太高,此处难以通过,就有了“灌塘济运”之举。如今“二河”北边的“塘河左堤”“塘河右堤”之间的区域就是道光年间的“塘河”(“塘河”二字在西侧边上,很模糊,将图片放大才能看出来),南北两头都有节制设施,将“塘河”之中灌满水,漕船才能在其中过渡转换。当年的“塘河”很大很长,可以容纳很多漕船,如今大多变成了稍微低洼的农田了,图中深蓝色的大方块就是仅存的一小部分塘河的前身,其北侧被五河口特大桥的南沿段路基堵断了。道光年间的漕船出了塘河之后,向北再过*河,再从北运口进入“中河”。此处还必须说一下“汰*堤”,这是康熙、雍正年间的*河南大堤,也是里运河的北大堤。乾隆二年,因为此处河堤单薄,无土可取,害怕*河从这里决口,这才从东边一里之外重开新河,增建福兴正闸、福兴越闸、通济正闸、通济越闸,形成码头三闸的定型格局的。“汰*堤”南到“惠济祠”北侧,向北向东一直延伸到清江大闸的北侧,从西向东与*河南大堤渐渐远离,作为里运河防备*河决口的最后一道屏障。这样,在如今市区的承德路沿线上,大体而言,*河路就是当年的*河北大堤,健康路就是当年的*河南大堤,淮海东路就是当年的“汰*堤”。而盐河南堤就是*河的遥堤,也是防止*河决口而预留的一块缓冲之地。
古*河
四看“中河部分”。“中河”就是中运河,道光年间的中河口在如今“淮阴船闸”北边废*河的西侧,中河里还设置了“中河头坝”“中河二坝”“中河三坝”,以节制中河水位,这里的河堤和坝体大多都被“淮阴船闸”的引河与“盐河”二线船闸的引河替代了,如今只剩很少的遗存。如今五河口西侧许渡大桥北端的中河口是当年中河的河身,道光年间的漕船就是由“中河三坝”经此西进向泗阳、宿迁而去的。
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2所示的遗产分布,是清口枢纽废置后的定型遗产。其实,由于*河泥沙的不断淤垫,清口枢纽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时间跨度长、地域范围广、治理难度大、河形变化多、非常艰难又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欲知其详细演变过程,可到《淮安运河文化研究文集》第3辑或《淮安文史活页》.2期中查阅《从清口枢纽到杨庄水利枢纽》一文)。总体来说,里运河口(南运口)不断南移,是为了让淮水进入运河;*淮交会之处不断北移,是为了使*河泥沙远离里运河口;中运河口(北运口)不断东移,是为了适应*淮交会处的变化而便于漕船的经过。《咸丰清河县志》中的多幅“河口图”显示,康熙年间的*淮交会处在甘罗城西侧,乾隆四十二年之前的*淮交会处在惠济祠西侧,中河口(北运口)都不需要绕越太远。直到乾隆四十二年开凿陶庄引河,其顺*坝将*河引到惠济祠之北与淮河交会以后,中河口(北运口)才越移越远,最后形成了如今的遗址。中运河之所以向杨庄方向拐弯,就是适应*河河床的变化而改变的结果。
《南巡盛典》中的“惠济祠全图”
图2“淮阴船闸”以北的这段“*河”,如今承接五河口的水,靠杨庄活动坝节制闸及其越河上的发电站闸门节制,图2右上角(东北角)的紫色虚线就是其位置所在,也就是说,*河遗产保护的规划范围就到这里了。这段*河的原河床很宽,现有的河床就是中间*色的地方了。
(作者系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干部之友》投稿邮箱hagbz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