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黄梅史话黄梅艺苑皖江独秀安庆市黄梅
TUhjnbcbe - 2021/7/4 18:52:00

*梅艺苑皖江独秀

□陈兆舜

电影《天仙配》剧照严凤英饰七仙女王少舫饰董 永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像一阵清风吹进了千家万户,让人们接触并认识了*梅戏这一剧种。*梅戏作为地方戏曲,是吴楚之地文化精神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其特定的地域文化、民俗有着深刻的联系。


  皖江地区以皖河与长江交汇而得名,这一带的地貌概称“三山六水一分田”。江北、江南的数十条河流和湖泊与长江相连,形成以长江为主线,连接东西南北的水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网络式水道地理优势,为文化艺术的交流、融汇创造了条件。

就艺术风格而论,山林丘壑之风,江湖原野之风,自西而下的荆楚之风,由东而上的吴越之风,南来的广风,北至的淮风,在这一带汇合、交流。丰富多彩的艺术汇聚,频繁广泛的艺术交流,成就了这方水土广博的胸襟和强大的吸收、消化能力,使皖江文化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性。

安庆老照片图为长江和振风塔

从明到清,这里不仅流行过余姚腔、弋阳腔、昆曲,还诞生了青阳腔,衍生了岳西高腔,并创生了弹腔,后发展为徽调。盛清时,徽班从这里出发,东下扬州,开启了“无徽不成市,无石(指安庆石牌)不成班”的盛局。后又北上京都,形成了“四大徽班”进京,名震京师的盛况。*梅戏就是在这样一方丰沃、开放、活跃的水土中诞生及成长起来的。

*梅戏的产生与发展


  *梅戏在萌生之初,是乡民自娱且娱人的一种演唱型态,主要表演于灯会活动及乡间草台。在渐具戏曲雏形时,曾被称作小戏、采茶戏、花鼓戏、二高腔等多种名号。在清中晚期至建国前夕,这个演艺群体逐步发展壮大,各县、乡民间艺人以各种乡音乡韵在皖河流域的商业重镇石牌汇聚、交流,在这处当时可以公开演出的正规演艺市场得以磨合与认同,剧种特征渐趋一致和显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规范齐备的声腔系统和演艺规则。这种基本成熟的草台小戏被当时的业内外人士统一冠名为怀腔。随着市场的扩大,时势的需要,早期*梅戏还曾被随称为府调、*梅调、徽剧、皖剧等称谓。


  *梅戏的声腔音乐广泛取材于皖江地区流行的民歌、时调、灯会及佛道音乐。于道光年间,形成了*梅戏较为原始的戏曲形态——歌舞小戏,活跃于灯会、赛社等民俗活动之中。咸丰年间,*梅戏又融汇了青阳腔、岳西高腔、徽调等前代戏曲艺术元素,开始演出正本大戏。自年至年的怀腔时代,*梅戏已渐次完成了剧目积累、声腔定型、表演规范、人才培养、市场运作等基本准备,拥有了一个新型地方剧种问世立足的全部要件。


  从清乾隆末年到二十世纪辛亥革命前后的百余年中,*梅戏从小戏形成到大戏兴起,从业余班社到半职业班社,经历了“三进安庆”“两入上海”,涌现出彭小佬、蔡仲贤、胡普伢、琚光华、丁永泉、严凤英等一大批优秀艺人,为*梅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严凤英故居(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

童年严凤英曾在池塘边戏水、牧牛、练唱山歌


  年4月,安庆解放。跟着土地和*权一起,人民的艺术回到人民手中。从此,*梅戏摆脱桎梏,开始了新的艺术生命。


  年9月,安庆*分区文工队创排现代*梅戏《王贵与李香香》,先在安徽大学礼堂试演,并邀请丁永泉等*梅戏艺人观看,又在市内的民众剧院公演数天,然后到附近的农村巡回演出。这一举动,表明了*对待人民艺术的态度,为*梅戏洗刷了“花鼓淫戏”的罪名。一些有相当文化艺术素养,又热爱*梅戏艺术的知识分子,消除疑虑和顾忌,纷纷投身于*梅戏艺术事业,促进了*梅戏艺术的改革、提高和发展。不到两年时间里,安庆地区各县的农村剧团发展到多家。


  年春节前,原来只是偶尔“客串”的京剧演员王少舫改行唱*梅戏。年3月,流落异乡多年的严凤英被接回安庆,重新开始了*梅戏艺术生涯。


  年7月,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开学。随后,华东戏曲研究院的专家到训练班中观看了*梅戏演出。同年11月,安庆的*梅调应华东区文化部之邀,赴上海做观摩演出,令上海观众耳目一新。各大媒体纷纷载文,对其褒赞有加。*梅戏自此开启了轰动上海、闻名全国,乃至香飘海外的历史序幕。


  年,安徽省*梅戏剧团成立,正式将该剧种定名为“*梅戏”,此举成为*梅戏艺术创作的一个新的重要起点。同年,安庆、合肥两地*梅戏演员参加 慰问演出,*梅戏第一次走出国门,同时与京剧、汉剧、豫剧等大剧种同台演出,扩大了*梅戏的社会影响力。


  年,安徽省、安庆市、安庆地区分别抽调人员联合组成了安徽省*梅戏代表队,赴上海参加华东区第一次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天仙配》分别获得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成为华东戏曲会演中最引人瞩目的精品剧目之一。《天仙配》作为戏曲改革成功的剧目之一,令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专家及演职员工为之倾倒。

年,《天仙配》成为*梅戏第一个被搬上银幕的剧目,年2月开始发行。蒙古、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斐济、加拿大、圭亚那、新西兰等国纷纷订购拷贝。到年年底,海外观众竞高达多万。而在中国大陆,观众则超过1.4亿(当时全国人口大约5亿)。影片的放映发行,使*梅戏跨海越洋,走向世界。

电影《天仙配》剧照左起:丁紫臣、严凤英


  年,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人主演的《女驸马》,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再度引起全国性轰动。*梅戏风靡九州,蜚声海外。

电影《女驸马》剧照严凤英饰冯素珍


  同年,湖北的*梅县采茶剧团正式定名为*梅县*梅戏剧团,并选派青少年到安徽省艺术学校代训。于此前后,江西的彭泽、湖口、星子、都昌、九江等县也先后成立了*梅戏剧团。江苏的洪泽县、句容县、泗洪县相继组建了*梅戏剧团。年,安徽省安庆市援建西藏自治区*梅戏剧团。年,吉林省四平地区组建*梅戏剧团,并选派青少年到安徽安庆接受培训。


  年4月,香港邵氏*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演凌波到台湾仅停留3天,却“使台北陷入一片疯狂境地”。当地报纸称:*梅调使人感到“特别亲切”,“特别会引起乡愁”,乃至“人人归心似箭,思乡殷切”。

香港邵氏*梅调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是*梅戏的第一个辉煌时期,世称“梅开一度”或“一度梅开”。

电影《牛郎织女》工作照


  这张照片可谓是老中青名家济济一堂,除了主演严凤英(一排右六)、王少舫(一排左四)、*宗毅(一排左一),主创导演岑范(一排左六)、作曲时白林(一排左三)、作曲方绍墀(二排右三)以外,还有老艺人丁翠霞(一排右三)、张传宏(一排中间老汉),著名演员张云风(一排左二)、王少梅(二排左八)、陈文明(二排右七)、麻彩楼(一排右四)、查瑞和等,以及当年的年轻演员张孝荣(二排左三)、刘胜男(二排左四)等。另外,还有“打鼓佬”王文龙(三排左六着戏装者)客串演出。


  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梅戏迎来了又一个辉煌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梅戏从业者将创作和探索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将《红楼梦》改编成*梅戏,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在世纪之交的这一时期内,涌现出了大量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梅戏剧目和演员,马兰、*新德、韩再芬,吴亚玲、蒋建国、李文、杨俊、张辉、周源源、赵媛媛、孙娟、王琴、何云等优秀*梅戏演员陆续出现,并不断成长。


  《风尘女画家》《红楼梦》《未了情》《徽州女人》《孔雀东南飞》《雷雨》《徽州往事》《大清名相》等一部部精品新剧竞相斗艳。


  “白玉兰奖”“梅花奖”“文华奖”“二度梅”等一个个奖杯纷至沓来,展示着*梅戏的骄傲,更催快了*梅戏成长的步伐。


  *梅戏能走到这一天,可谓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它曾经遭受了各式各样的指责、诋毁、打压、查禁,经历了种种磨难。经过几代平民艺术家的代代接力、不断创新、不懈奋争,直到社会革故鼎新,这才得以释放出充沛的生命活力,绽放其美丽的芳华。

*梅戏的声腔艺术及风格特色


  作为一个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梅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浓郁的地域特色。*梅戏最初由采茶调发展而来,经过对其他剧种和艺术形式的借鉴吸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唱腔。


  *梅戏声腔可分为曲牌体花腔和板腔体主调两大类。花腔有多个曲牌,实际上就是在皖江地区长期流行的各种民歌。如《剜木瓢》用的《送同年歌》,以及《大辞店》用的《送情哥调》,便是脱胎于安庆民歌《采茶歌·盘茶》。《姑嫂望郎》的唱腔干脆就叫《倒采茶》。《瞎子闹店》和《挑牙虫》的唱腔,是在“凤阳花鼓”的基础上做了改造,仍以“凤阳调”为名。《绣荷包》的唱腔,源于安庆民歌《十绣调》。《闹*府》的《十不清》,源于安庆民歌《五更调》。《二龙山》里的《五更调》就是安庆民歌《五更鼓》……这些民歌,先是被吸收到灯会、赛社等民俗活动中,作为歌舞节目的曲调,然后又用以演唱简短故事,成为“两小戏”“三小戏”。待到演正本戏时,也时而把它们穿插在相应的情节段落中演唱。这些民歌中,既有来自钱塘江边的《采茶歌》,也有来自淮河岸边的《凤阳歌》,它们长期在皖江地区流行,接受了这一方水土的滋润和这一带民间艺人的改造。如原本是角调式转商调式的《凤阳歌》,到了皖江艺人口里,就唱成了徵调式转宫调式。如此,皖江观众耳熟能详,感到颇为亲切悦耳。而对于外地观众来说,又因为这一带的方言乡音,既没有北方地区过重的“侉味”,又不像粤闽等南方地区那样带着“兰花舌”,较容易接受。所以,很利于流传、扩散。


  *梅戏的主调属板腔体,包括正本戏和小戏使用的平词、对板、哭板、二行(数板)、三行(快数板)、八板、火工,以及彩腔、仙腔、阴司腔等等。然而这自成体系的声腔,其源头依然是皖江民间的歌唱:民歌、民乐、佛道诵唱,以及大鼓书、胡琴书、道情等民间说唱音乐。如哭板,乃是从民间“哭嫁”“哭丧”的号啕声中摄取旋律素材,经过艺术加工而成。又如彩腔,原本是叫花子乞讨时唱的《讨彩歌》,被灯会的前异“牌灯班”挪用,作为向居民募集钱物的《打彩调》。后来,民众在夏日荫下乘凉、冬夜围炉取暖,以及休闲娱乐时,又用它来唱故事。因为是大家围坐在一起演唱,也被称为“抵板凳头子”。就这样,经冬历夏,日积月累,演唱的故事和曲调渐渐丰富起来,逐步衍生、化生、派生,形成了平词、仙腔等诸多板腔组成的主调体系。在形成过程中,又自然而然地吸收和借鉴了早已流行于这一带的青阳腔、昆曲、徽调,乃至京剧的诸多艺术元素和演唱、组曲的方法模式。正是这种不分畛域、广采博纳的开放包容精神,加上活泼而不断求新的创造活力,成就了*梅戏的声腔体系,也开启了其四通八达的传播路径。

年安庆十·一*梅戏展演周开幕式全体演员合影摄影:王利他


  年,*梅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年的岁月洗礼,*梅戏已从当初的民间小戏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戏曲剧种。*梅戏以其清丽灵秀的演唱特色和雅俗共赏的表演风格,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独树一帜。

(作者为安庆市*梅戏剧院院长/书记/国家一级演员:陈兆舜)

选自《中国金币文化》年第5期

·第1期(总第期)

PS:插播一折广告,此乃安庆市*梅戏剧院官方公众平台,

致力于推广繁荣*梅戏文化,欢迎大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梅史话黄梅艺苑皖江独秀安庆市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