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ANGJI
秦皇山风门坳,看见粤桂湘边历史风云
陈露
01风门坳,进出有天地
风门坳,一座西出可抵达清西平原,东进可至清远城,握粤桂湘边咽喉的山坳,因为一个历史拐点,因为一群革命者的名字而铭记在这片土地之上。
从山脚沿着布满青苔石阶古道往风门坳方向徒步攀登,渐进入高山密林。那些石阶何时筑就,这条古道何时通达,已难以考究。古道青石,皆为不规整,像是随意就地取材而建,时而硕大古朴,时而鹅卵石般细小。但就是这样一条简朴古道,穿越了一片平原与山脉的巨大地理空间。
(秦皇山风门坳古道)
密林中,野蚊飞舞,*蜂追击,伏暑之下林不透风,衣衫湿过好几回。约四十五分钟后,达至一片豁然开朗处。清西平原于朗朗阳光下尽收眼底,就连三坑大桥山亦清晰可见。村委朱书记说:风门坳到了。众人不禁慨叹:风门坳,果真进出有天地。
当下通信时代,不用携带地图。拿出手机,强烈通信信号随即打开电子实时地图,即显示风门坳向西南便是佛山与四会;向西北,即为广宁与怀集,地处清肇边界,直握粤西北与桂东南。
(左二为“高峰文史工作室”主持人高峰,右三为“叶清河文学创作工作室”主持人叶清河,右二为“陈露文化工作室”主持人陈露,在秦皇山革命根据地风门坳上)
年夏天,从风门坳青石古道到山下车公洞一条形似船底窝状的小山村,迎来12个特别客人。他们不像挑碳担柴的樵夫,更不像过路收山货的跑帮,与村民见惯的那些凶神恶煞山匪更无缘。这12个客人,衣着与普通山民无异,特别之处打了绑腿,腰朿牛皮带,肩挎枪械,沿着一条石阶古道从广宁四雍越山而来。
进村当日,对农户秋毫无犯,只是借住朱氏宗祠歇息休整。这支12人小队伍,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西挺主力部队的一支小分队,阿头叫苏陶,仅26岁小伙子。
三年后,一位叫梁嘉的司令员感慨地说:这支小分队,是西进的一支揳子,为建立一个根据地——秦皇山革命根据地,立下至功。
左图为“苏陶派令”,右图为苏陶中队进入秦皇山第一站朱氏宗祠
意外发现“船底窝茶”,一种苔地小叶种茶。犹令我感兴趣的是野生茶嫁接引种,是村民从山中寻找发现移植栽培。茶树较一般小叶茶高出许多,叶片亦粗壮。朱书记介绍,船底窝茶是秦皇山茶之“鼻祖”,青茶制作。
青茶多为民间自家制作饮用,少售卖。因其量少,质好,微量元素丰富而受到好茶者追捧。青茶更多用于擂制擂茶。秦皇山心村委罗书记曾告知:过去驻扎在山里的游击队战士常用这种擂茶伴饭吃,习惯延伸至今。
(秦皇山船底窝茶)
十年以上船底窝茶,一泡清度,二泡红泽,三泡纯和,茶感层次分明,至后回甘,齿颊留香。秦皇山茶,除船底窝茶外,亦分出山心茶,大坪山茶等,都有一个别号“红*茶”,赋予此茶非凡意义。
我端起一杯红泽的船底窝茶思忖:也许,苏陶12人小分队,就是靠这一只“红*茶”,打出了秦皇山一片根据地来。
秦皇山茶,秦皇山擂茶,又名“红*茶”
02四雍,熙木和泽,广布恩宁
广宁四雍,是我们研究粤桂湘边纵队历史“红色文化”绕不过去的一个地名,为此专门访问。
导航导不到,电话询问当地镇年青干部,亦说不晓得这个地名。从清新太和镇上新开汕湛高速,眨眼便到四会。下高速后,刻意沿着绥江支流古水河崎岖山路前行。据推测,这条道路可能是当年粤桂湘部队东进清西平原的战略路线。
(新通的汕湛高速)
车子在山道晃荡了近一个多小时后,来到大山深处的广宁赤坑镇。扑面而来的街道景象,如果不是手机通信广告牌,真让人误以为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墟镇模样。镇*府面积狭小,两层或三层办公楼房,为上世纪建筑,四周围起,中间一个小庭院,停着几台公务车,私家车少。
镇委年轻的女委员热情指引,在她的帮助下找来当地退休教师陈老师给我们作向导。镇内交赞村谢氏宗祠前,赫然大字牌:中国人民解放*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
谢氏宗祠为广府宗祠结构,建筑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三进三路,清代青砖建筑。
年,也是广东抗日游击队对敌斗争最艰巨的年头。是年2月,中共广东省临委对全省武装斗争工作进行了新的部署,决定创建粤、湘、赣、桂边的五岭根据地,命令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主力部队西挺。
是年5月中旬,珠纵组成西挺大队余人,由陈明、陈胜、冯光带领,在珠江纵队*委梁嘉等人率领下,从南海三水边境出发进入广宁。西挺大队与广宁四会起义部队整编组成“西江人民抗日义勇队”,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珠纵西挺部队挺进四雍历史图片)
年,波云谲诡的年头,西江人民抗日义勇队进驻交赞村,在该祠设立司令部,作为指挥机关开始运作。形势发展很快,随后又成立了以梁嘉为书记的中共粤桂湘边区工作委员会。
年7月,又在这里成立了梁嘉为司令员的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统辖桂东北,湘南,粤西北中共武装力量发展,并开辟了四雍游击区。由此,四雍这个地名在其时的电文,报告,及后来史料中经常出现。
(当地陈老师向众人介绍四雍之意)
向陈老师讨教,在他带点客家口音的反复讲述中,我才明白:四雍地区是由雍熙,雍木,雍和,雍泽四个方位边域组成的合称。对应为:熙、木、和、泽,与明朝嘉靖年置县广宁谓“广布恩宁”喻意,刚好构成吉祥方位指向。今已不再使用四雍区域名词,而致史料研究中总是有时间“断裂”感和信息不对称。
年4月,国民*顽固派疯狂向四雍革命根据地扫荡,时间持续达半年之久。梁嘉率部队主力撤离,转外线作战。在反“围剿”斗争中,绥江上伏击敌运兵船一役,可谓“一战破局”。
年7月,在反“围剿”作战中,梁嘉、钱兴率部在广宁绥江伏击敌运兵船战场旧址扶罗口。
我在司令部旧址一张以民国地图为版的反“围剿”示意图上,看到“四雍游击区”四面环敌的标示,倒吸一口冷气,头皮迅即发麻。
国民**府的清远保警,四会保警,连阳保警,怀集保警,广西保警,以及国民*一支正规*,集结超过六万兵力,如铁桶般在东南西北方向往四雍游击区合围过来。
其时还不到五千人枪的四雍游击区主力部队在如此严峻敌我态势下,还能从容率队撤离,而且还是撤至与包围圈并不远的秦皇山,这需要多大的谋略与胆识。时年的梁嘉,还只是30岁不到的青年。
粤桂湘边人民解放*年反“围剿”示意图
我无法晓得当时的年轻司令员梁嘉如何面对这样残酷的斗争形势,虽然今天曾阅读过有关梁嘉回忆资料或记述,但所有文字记录里,仿佛追述一个遥远的故事那样平淡而坦言。即便如此,我依然可以想见,当他与一班同样是年轻的战友在作战地图前分析这样的态势时,同样头皮发麻。
毕业于中山大学的梁嘉,很早就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年纪轻轻就担任过西江特委书记,他有个别名叫“牛哥”,是全纵之“牛”。
年3月,时年81岁的梁嘉司令员(右一)到广宁县赤坑镇看望老战士与群众。
想起清远流传的一个“牛哥英语飚敌人”的故事。话说梁嘉(牛哥)与夫人牛嫂在香港参加完华南分局重要会议后,赶回秦皇山根据地途中,路过清远县城,恰遇清远保警盘查。牛哥通帽墨镜云衫,一副行商模样。保警见牛嫂身材标致起色心欲占便宜。牛哥急中生智,连飚一串骂人英语。保警震惊,实际也听不懂是什么,心想能讲*佬话多是达官显贵,那敢得罪,慌忙收手兼且放行。
面对如此复杂的斗争形势,丰富的革命历炼,使他冷静地作出正确的战略判断,随即展开一轮捉迷藏般的游击战后,于是年秋天率部从四会跳出包围圈,大约十一月,带着司令部机关及作战部队撤至清远秦皇山。
此图为粤桂湘边纵珍贵影像资料截图
从一部反映粤桂湘边纵历史影像资料短片中,看到即便那些艰苦岁月,甚至衣衫褴缕,模糊的面庞依旧充满阳光,洒满笑容。此刻,我才明白,什么叫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精神。此刻,我才明白,梁嘉司令员和他的战友们为何能够在如此严峻敌我态势下,仍能够跳出重围。
这年秋天的秦皇山风门坳古道上,在迎接过一支小分队之后的第三年,再次迎来了一支数千人的革命部队。风门坳之上,也许梁嘉司令员如同今天的我们一样感叹这座山坳的神奇?当他喝上苏陶为他准备的秦皇山“红*茶”,这位来自侨乡开平的年轻革命家,是否会感叹:咖啡与茶的关系?
苏陶创建的粤桂湘边纵队连江支队第三团年7月在秦皇山整训合影。
上林村,赤坑小镇北去十五分钟车程。这条小村庄位于绥江支流古水河旁,水路出进出方便。四围大山,只一崎岖山路可通,守住路口,万夫莫开。
村庄与清新五星村革命历史类似,从大革命农民运动而来,经历抗战游击,解放战争粤桂湘边纵进驻。梁嘉司令员在九十高龄时为上林村亲书题字,为其村庄底色增添浓烈一笔。
红色村赤坑上林村
上林村多姓冯,利用宗祠改建为革命历史展示馆,亦为村中牺牲的32位烈士纪念馆。
尤令人动容的是宗祠前面一棵红棉树,当地村民为纪念大革命时代牺牲的农会领导人冯秩生而种植,至今九十四年树龄,已长成古树一般高大挺拔。
上林村英雄树
村中立面墙涂绘,技法虽粗糙,着色普通市场墨,但故事寓意好,把村庄一些历史故事勾画呈现,比如当年村民为游击队送饭的画面。询问村委委员老冯,他说是真的,他的爷爷就曾为游击队送过饭。
挥别上林村,清绿翠影的古水河,于峡谷间仿若静止的明镜,辉照出一些历史光芒。
(流过上林村的绥江支流古水河)
03秦剑,令我拍照的手有点震颤
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设在广宁县城博物馆内,有着更为详尽的历史资料展示。但当我在博物馆内陈列品看到一把秦剑时,我的神经仿佛被什么狠狠“割”了一下。
当地博物馆陈馆长告知:全广东出土的青铜器,广宁占半。数年前在建体育馆时,发现一批战国末期古墓葬,出土约千件青铜器,包括青铜剑,箭簇,车马器等,以及较大量的精美陶器。
广宁出土的古代陶器
二千多年前,秦征岭南,步兵选择的路线为越过湘界骑田岭,沿贺州、怀集、广宁、清远、四会一线直抵番禺,与北江一路水兵成夹攻之势。二千多年后的解放战争,广宁作为“中心县”战略位置,打出了五岭革命形势。
我的思绪有点迷茫。若果把广宁、四会、清远,构成一个北江与绥江区域的话,四会与邻近三坑镇皆出土了战国末期部落墓葬文物,属于楚国文化辐射遗存,广宁所出土则多为秦帝国青铜兵器。
看着这把其状与秦帝国宽口角槽剑十分形似的利剑,生满锈迹,仿若无数士兵鲜血凝结的痂斑。欲用手机拍照的手,不禁有一种战场血战后震颤之感。这类剑器,外形美观却十分残暴,一剑刺身,无论深浅,几难战场急救。拨剑之际,血如泉涌。故战国时期诸国称秦剑为“嗜血剑”。
广宁“秦剑”
广宁秦剑,无疑征南秦兵遗传。四会与清远出土的战国墓与广宁出土秦兵墓,在时间轴上存在两个不同历史层,故而构成这片区域诸多历史迷团。
对着绥江地图不由思疑起来:是因为一条绥江夹在西江流域与北江流域之间吗?抑或这是一条中原与岭南的古道连接线?还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带”?贺州古道发现大量的叠层墓葬,广宁也发现不少来自秦帝国的青铜武器,他们之间有关联吗?
(北江第二大支流并流通西江的绥江河)
二千多年后的解放战争,珠江纵队西北挺进大队,也选择了这片土地作为“落脚点”,为建立五岭根据地而进行战略布局,是历史巧遇还是这一条山脉独特地理位置之必然?
04风门坳,看见粤桂湘边风云
中国人民解放*粤桂湘边纵队,用了仅仅几年时间,从西挺几百人部队发展至一万多人枪的纵队,在桂林以东,湘南桂阳以南,西江以北,粤汉铁路以西近40余县的五岭山脉上,打出了大片天地,为广东全境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年10月13日解放清远县城的南下部队
前些日子,一位粤桂湘边纵队老战士的后人给我发来一首当年油印版的革命歌曲《秦皇山舞曲》:“秦皇山头山峰高哟,秦皇山寨红*多······部队同志努力呵,保卫我哋嘅几年老区,将个啲契弟都杀光”。哼唱着这首用白话演唱的昔日根据地歌曲,犹如穿越山脉丛丛莽莽,仿佛那风云际会的年代,遍插旌旗。
歌曲中那些通俗易懂,一听便明的口语化歌词,成为了革命文艺最真实的版本,也成了劳苦大众能够起来反抗压迫最直接的话语表达。
秦皇山革命根据地歌曲
当我再次站立在秦皇山风门坳上,天气已转秋,正谓秋高气爽,视野开阔。逶迤山脉连绵起伏,分不清方向。但我分明看见粤桂湘边那曾经激荡的历史风云,那些已经远去的战争硝烟,化作雾岚,沉淀在这片红色土地之上。
秦皇山风门坳远晀
年11月5日北江清远
温馨提示
“陈露文化工作室”是清远市清新区文化名家工作室之一,非实体性质,由清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成立于年5月。《行说本土》为“陈露文化工作室”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