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历史文化漳浦鹿溪得仙桥石碑考释
TUhjnbcbe - 2021/8/11 12:10:00

 漳浦得仙桥石碑,现今屿立于得仙桥头(土桥头),碑文清晰完整,翔实地记录了明清时期不同时间得仙桥的重新修建过程,反映了得仙桥不同的历史变迁,碑文史料弥其珍贵,故作此文考释之。
  得仙桥在漳浦县绥安镇南门外1公里处,横跨鹿溪,俗名涂桥。古时,桥的下游不远处有一道水陂,名涂陂,因而桥也以“涂”为名,地名称涂桥头,俗称“土桥头”。得仙桥于年治理鹿溪时被拆除,在桥的上游30米处建一座鹿溪桥闸,交通、灌溉两用,利国利民,得仙桥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年得仙桥改造施工时,四通石碑被遗弃于溪道中,后来除一通康熙三十七年所立的破碎不能复原外,其余三通被移立于桥闸头,竖立至今。一通是明万历三十七年()知县*应举所立,是第一次修建的石碑;一通是明崇祯元年()知县陈元钦所立,是第二次修建的石碑。一通是清乾隆五年()所立,是最后一次修建的石碑。有文献可稽的一次修建是在清康熙三十七年(),知县陈汝咸于修建桥的同时,在桥南建“得仙桥亭”,供行人歇息。后河流改道,桥变成两端不靠岸的断桥。亭坍碑陷,未曾出土,但康熙三十九年《漳浦县志》有载:“得仙桥,在五凤桥南二里许,康熙三十七年知县陈汝咸重修”。在这几通石碑中,最珍贵的是万历三十七年重建得仙桥的石碑,填补了旧县志记载的不足。
  现存的三通石碑,均是重修得仙桥时所立,碑文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修桥的过程,文字清晰完整,碑身保存较好,如今仍竖立于得仙桥头。现分碑述之,考释石碑文及其所蕴含着的得仙桥重建史实。由于碑文由于年代久远,部门文字已经模糊不清。
  一、“得仙桥”碑
  得仙桥始建于何代,史料无载,无从考证,现有碑记可据的是它的重修建过程。现存至今,明确记录得仙桥重建的就是“得仙桥”碑。得仙桥所在处原本是一条鹿溪小支流,溪上早就有桥。鹿溪主溪道从梅林流来,直奔西宸岭下的石厝邪,经西湖、西水门、南门五凤桥、港仔口,东流与东溪汇合,转折流向炉尾、鹿溪桥社而流过旗鼓山峡。后来,溪流改道,大部分溪水流经此处,小溪变宽,原有的小桥已破损不堪,方于明万历三十七年由赐进士出身的漳浦县知县*应举负责重建较大的石桥。*应举,字宏选,广东南海人,进士。明万历三十三年()任漳浦知县。警敏明畅,决讼神速,庭无留讼。执法严明,夜户不扃。城南桥圯,他修建得仙桥,民众为立碑纪念。


  “得仙桥”碑高2.40米、宽1.25米,碑文楷体,分三列,竖直排列。中刻“得仙桥”三大字,两边款识:赐进士第知漳浦县事南海*应举重建时万历叁拾柒年岁次已酉季春吉旦立。
  二、邑候陈公修造得仙桥惠*碑
  得仙桥“倾圮有年,未经缮治”,有碑记可稽的再次修建是明崇祯元年(),由漳浦知县陈元钦捐银十两重修,乡宦蔡思充、刘行义、蔡宗禹、詹于忠、林采、吴启蒙、陈镳、吴廷爚、游禹图、文三俊、张国经等俱踊跃捐资,修建得仙桥,立碑记之。
  碑高2.70米、宽1.23米,四周刻缠枝花边饰,碑额刻旭日祥云图案及“皇明”二字篆书,碑中竖刻大字楷书“邑候陈公修造得仙桥惠*碑”。两边正文全文如下:邑候陈公修造得仙桥惠*碑
  窍闻乘兴以济国桥蒙请于当年,鞭石而成祖龙贻讥于后稷,乃知徒杠与深王者所及,而九月十月仁者必循,今南门外得仙桥,溯自先朝,路当孔道锥棠一再修筑,而乃施复崩颊,倾圮有年,未经缮治木同构新无复驾水之长虹,石倾碑沉,不横空之金蝶,解较无苏子、徒存两岸绿杨,吹箫少玉人。空负满桥明月,问渡者起临河之欢,褰棠者怀濡轨之虞,盈盈衣带,回同银汉之迢遥、湛湛长波,若隔蓬莱之清浅,似兹总务,所当必与,第工费浩繁,非独力所能任,而府藏若洗,又非公务所能支用,告尔民量力协助,以民间之财成民间之务,谅众垣祈乐从,以见在之德,作见在之果,亦智者所不靳,我为尔倡,尔为我终,如有顾心,同登兹疏,持谕:本县陈爷捐俸拾两、升任县丞张崇德伍钱、县丞卜临泰、升任主薄孙应彳晋伍钱主薄张世亻常、升任典史夫懋学伍分典史张世禧儒学升任教谕徐璜叁钱教谕雷应昌训道沅调元叁钱周人记阴阳学训官蔡思亥一两二钱刘行义一两蔡宗禹一两詹子惠三两林宋一两吴启蒙一两陈镛五钱吴廷仑一两游禹图二钱文三俊五钱张国经一两门举人陈一氵孝、朱英超、*梦孔胡维汉程相会蔡一橙以上各三钱门生举人胡来相五钱官生卢学一两贡生陈绍福五钱林元符三钱朱笃孝三钱刘辰雄四钱临生吴岳吴梭溪卢伦五钱吴寞一两王定世六钱吴显刘辰相刘显文卢宗文林鹏腾各四钱陈淮游芳*懋濂各三钱林元骏林斗光徐曜全各三钱吴长顺卢鸿昌游涧陈继裘陈继明林机熊乐龙刘丰中各二钱林泉晟林兆骏林宗林学宸生员商注商津共十两刘景嵩、詹兆真陈享先刘子遵各二两林士昌程圣宾刘复后商洽商笃极商为楫各三钱林秉衡刘履禄林焕中各四钱蔡两汉朱熙文陈珍菊陈履先涂文筑陈道相胡维润各三钱王虑登袁微缙吴长位刘兴云徐王景刘于兹林运开程弘光庄和贵各二钱薛坂胡莲甲胡仲怡各二钱*启源三钱袁德闾一钱林枝斯林澎一两胡思藕胡仲各五钱林乡衡二钱林溶林台及邓培震吴涵春刘于润刘于叙刘履辛各一钱*伯弥张士逵赵祖各二钱林潢林问礼共五钱陈永吉四钱郑洪璧洪用宾张慎谢进福蔡承龙陈定各一钱戴君思五钱周德蒋檀张顺各一钱……
  崇祯元年季秋吉旦立住持梁室僧真通
  三、邑候长公重建得仙桥碑
  得仙桥于清康熙三十七年重修,后历经42年,溪水又渐移桥外,冲决堤岸,“跨溪半枯,查架断岸。俯瞰狂澜,行人侧足。”于是,乾隆五年(),时任漳浦知县的长庚带头捐资重修。长庚,字柏岩,祖籍江西冯氏,后迁辽宁,隶镶红旗汉*,举人。清乾隆元年(),任漳浦知县,任上破除奠礼旧例、兴办学校,深受百姓爱戴。县南得仙桥年久失修倾圮,他带头捐资,倡修得仙桥,李实蕡为其撰碑记。长庚死后,大学士蔡新撰《诰赠光禄大夫、大学士柏岩长公家传》以纪念。
  经过重修后,得仙桥“长视溪而溢焉,于昔桥倍宏坦坚致。”规模比前更宏伟,为石板桥结构,桥长49米,宽约为2.5米,桥面由五片石板密铺,有九墩台八孔道,船形桥墩,桥墩在石板支座处顶上三层条石,均向左右挑出二十厘米,用以承托石板,使石板跨经缩短,提高石板强度,每块石板重一、二十吨。当时架设桥板方法有二,一是堆砂土移动石板就位后,挖掉沙土;二是利用潮汐涨落,以船只或木筏,载使石板就位,和现代的浮运架桥方法基本相同。此桥采用那一种架设方法,传说不一,当时没有吊装设备,能架设如此笨重石桥板,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翰林院检讨、邑人李实蕡撰《邑侯长公重建得仙桥碑记并铭》,歌颂知县长庚建桥的功绩。李实蕡(~年),字桃仲,号晋亭,漳浦县城忠孚巷(今县城东埔巷)人,生于康熙四十年(年)。李瑞和玄孙,父亲李名扬,贡生,雍正五年(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官广东连平州知州,以文章著称,著有《松风堂诗草》,现存诗文有《重兴石冈山文昌阁记》、《邑侯长公重建得仙桥碑记》和《希青诸君邀游石冈赋此为别》、《泳虎臂泉》、《春游过月湖书院偶题》、《林烈妇歌》诗数首。
  “邑候长公重建得仙桥碑”高2.65米、宽1.00米,四周刻缠枝花边饰,碑额刻篆书“邑候长公重建得仙桥碑”正文如下:邑候长公重建得仙桥碑,翰林院检讨邑人李实贲撰。漳浦之水,南溪为大,自九曲分流,有二派皆横界孔道,而得仙桥称最险。考邑志,溪从西北来,本以绕城东注者为宗,而支流走得仙道较捷,水利平下,势成雄长,遂脱其输道……旧名土桥,不知何年,造以石以木,故兴废不常,自康熙戊寅,前令陈公重建,经今四十余年,水渐移,桥水突兀……绕溪半枯,桥架断岸,俯瞰狂澜,行人侧足。我长公之益吾邑也,留心民瘼,百废共举,间行郊野,过而慨然曰:假略约济通泮,民其病矣,且蒲葵踵接而趑趄衣带乎?爰询诸故老……鸠工采石,溯运捍水道,南通梁于北,增基筑辅以……长视溪而溢焉,于昔桥倍宏坦致,务侈前规,邑之人踊跃输助者不戒而集,乃公车给徒直从容底绩起乾隆己未孟冬,竣庚申季夏,计九闰月,费五百两有奇,以其余力梁蔡陂工半,兹役集毛不乏亦,公曾捐奉始终之,于是父老子弟进而请曰:公空邑五载、恩勒抚字,茹筑饮水,凡有兴作悉徭累惬与青,今且辍岁禄为我民谋利,其何以报公德?余曰:公屈经纬才治百里视泽物如渴饿,此邦人阴受其济者多矣……与水长固宜,揭其源委,贞诸铭……董役者邑绅余从叔李先开,司经理庠生蔡君勋,之例附书。铭曰:
  谁谓溪平,洪湾九折,谁谓溪险,中流耳截,长虹亘岸,重严隐穴,允矣人功,能填地缺,陋哉济溱,脱车舟是悦,勒此宏规,用贻来哲。乾隆五年岁次庚申桂月吉旦闽邑公立。
  自漳浦大桥建成后,国道线已不经过鹿溪桥闸,得仙桥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而这三块石碑则成了得仙桥明清时期重建的记录载体,向世人在诉说着得仙桥的过去,是了解得仙桥重建的珍贵史料,也是得仙桥历史变迁的文物见证。得仙桥石碑也因其有明确的立碑年份、立碑人,翔实的事件记录,及现存碑文清晰完整,所以极具文史价值,填补了《漳浦县志》中关于得仙桥重修历史资料的不足。

喜欢您就点一个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漳浦论坛免费发布浏览更多精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文化漳浦鹿溪得仙桥石碑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