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之旅最后一站:蒋坝
古镇蒋坝,始建于汉,兴于明代万年间,位于我国“日出斗金”的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东岸,坐落在有千年历史的洪泽湖古大堤的最南端。在这鱼米之乡的蒋坝,学生和志愿者们又会发现哪些新鲜有趣的故事?请听他们的娓娓道来!
组长:李四强
时代气息
李四强组今天去了工农兵饭店、蒋坝客运站、一家制作地笼的工厂、蒋坝镇中心小学门口的一家小店,还有洪泽湖畔。
:蒋坝镇街上的建筑风格一致,古色古香,工农兵饭店也是独具一格。这家饭店是去年八月份开张的,店如其名,它里面的装饰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这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是饭店,也是这个名字,招待的客户有工、农、兵。
:这家制作地笼的工厂有两间,一间是制作钢丝的,另一间是把钢丝和渔网缝在一起形成地笼的。在后面一间工厂有六个工人,这里生产有不同型号的地笼,大的卖百来块钱,小的不到十块钱。
:洪泽湖畔周围是高高的堤坝和湖滨花园。其中有一块碑傲然树立在那里,碑上刻有: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可见大堤历史之悠久。
组长:王可锘
与时俱进
王可锘组今天采访了两位热心的阿姨、一位叔叔。并且拍摄了不少动植物照片。
:第一次采访的是在门口织网的婶婶。她很热情地告诉我们蒋坝近几年的变化以及一些这里的特别好吃的水产,比如鱼圆和洪泽湖大闸蟹。没多久,隔壁另一个阿姨也过来跟我们聊天。我们从她那里了解到这里这几年*府一直在为创建古镇旅游业做着很多准备,从将电缆放置地下,设置自行车停车位,等等就能看出来。她还跟我们聊她的家庭,她的女儿在南京毕业后工作,她呢就在家里做一些手工活,也没太大的生活压力。夜晚会去跳跳广场舞。
:在路上,遇到外来打工的叔叔,他在这里翻新建筑。每天人民币元,他说再有一个月即可完工。一个院子,或许杂乱,或许陈旧,但。。。也有希望!
:雨后的蜀葵,沾着不愿离去的雨珠,低头颔首。仿佛在诉说:江湖虽大,不舍相忘,惟相濡以沫矣。
:好似被啃剩下的馒头落在了树上。
:能够在水上依靠水的张力进行“轻功水上漂”,如果它长得美就可以说它是表演“水上圆舞曲”的精灵。然而,咳咳......不忍直视。
组长:刘钱琴
蒋坝的故事
刘钱琴组采访了许多镇上的居民。
:小组成员走进一幢老宅,是一位老奶奶接待的大家。奶奶说,这房子有60年历史了,当初是自己一砖一瓦建的。
:随后,大家在路上采访了居民,叔叔说自己在这里20年了。当问起镇上人数时,另一位叔叔说大约两三千人(百度上说有一万多人)。
:在药店的采访中,一位阿姨告诉小组成员,蒋坝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姓蒋的人建造的,所以第一字是“蒋”。
组长:杜书*
历史悠久
杜书*组采访了蒋坝自来水厂的员工、一位修伞的老爷爷。蒋坝人民勤劳质朴的气息,感染了小组成员。
:水厂有三十五年左右的历史,厂内的水塔高达28米,它是把地下60米的水抽让来灌输到蒋坝的家家户户。聊天中,被采访的叔叔说,蒋坝的旅游业刚刚起步,目前游客不是特别多。
:小组成员找到了一家修伞的老店,店是一位老爷爷经营着。看完老人家修伞的过程,大伙儿都被惊艳到了。老爷爷可以把每一把破烂不堪的雨伞,修得完整如初。
组长:池昌胜
历史悠久
池昌胜组采访一位居民爷爷和居民奶奶,走访了公安局,了解了许多蒋坝的历史。
:
洪泽湖传说:
1)水神娘娘下凡买水给张果老的驴喝了,剩下的水随手一洒就成了现在的洪泽湖;
2)洪泽湖本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后因被洪水淹没了,就成了现在的洪泽湖。
洪泽湖的特产:鱼圆、咸蹄、肉饼。
洪泽湖自来水厂建于年左右。
:
传说中第二个传说是真实的。并且,洪泽湖下的城市叫古泗州城,是朱元璋的墓地所在地。洪泽湖又称“悬湖”,因其高出海拔的样子在平视的角度看好似悬浮在空中而得名。
洪泽湖的旅游业是年,年开发的。
刘少奇主席曾经在这里住过。
蒋坝镇里只有一幢房屋是三年内建造的。
三河闸是中国第二大闸,淮河第一大闸。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建造了三分之一的工程。抗战胜利后,毛主席带领十六万百姓将原有工程毁去,重新耗时六个月建立。
:
通过调查发现,蒋坝外出打工人很多;在这里大多数是历史悠久的建筑,并且老年人占多数,年轻人少;这里的人都非常得友好。
在路上
10日的回乡之旅学生们去往安徽阜阳五十铺乡、河南南阳安皋镇、河南驻马店平舆县、江苏淮安洪泽蒋坝镇四个地方。
每个地方停留两个晚上,用半天的时间在当地学校与学生联谊,半天的时间做社会调查,半天的时间与当地学生一起买菜烧饭。
虽然,每站停留时间非常短暂,但收获了许许多多的友谊;
同时,也是因为时间仓促,无法对农村进行非常全面、深入、透彻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