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名师精讲高考试题04年高考古
TUhjnbcbe - 2021/9/10 0:47:00
中科爱心救助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30/6032484.html

年高考古文翻译答案的商榷(下)

宋桂奇

6.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湖北卷)

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

“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一语,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石华,象溪两地曾设立过私塾,如今再设立别的私塾”,是不是也切合语意;但验之于原文,这种理解显然不妥;石华,象溪两地此前并没有设立过私塾,此中的“别塾”是相对于“龙门义塾”面言的,由此可见,蒋“别塾”译作“别的私塾”与文意并不相合。辞书之中,虽没有“别塾”词目,但相类似词语能为我们的理解提供帮助,比如“别宅”“别第”“别邸”“别所”“别舍”“别府”等,均指“正宅以外的住宅”(、页),再如“别子”“别本”“别名”等,亦是相对于“嫡长子”“正本”“正名”(同上)而言;据此,我们是否也可以将“别塾”理解为“正塾(龙门义塾)之外的私塾”,亦即“副塾”,译此语为“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副塾”?——由于主(龙门义塾)、副相对,“石华、象溪两地曾设立过私塾”之歧解也就可以随之而消除。但这样一来,仍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考生能作出这般准确翻译的概率几乎为零——而这,又涉及到命题者在语料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了,恕不作展开。

7.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湖南卷)

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感到苦恼。

命题者译“且又”为“并且又”,当是将“且又”看作“且”和“又”二词连用的;事实上,早在先秦时代,“且又”因同义连文就已凝固成复音虚词,这有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年2月第1版,页)、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年2月第1版,页)、李靖之等《文言虚词诠释》(中国劳动出版社年11月第1版,页),段德森《实用古汉语虚词详释》(山西人民出版社年5月第1版,13页)等多部辞书为证,若用辞书释义——“连词,连接分句,表示进层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等”(社科院本),验之于“有可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这一语境,显然非常妥帖。除此之外,译“大购之”为“大力悬赏(缉捕)盗贼”亦亦存疏漏:第一,“购”即“悬赏征求,悬赏缉捕”(页)之义,而译文却在“缉捕”上着一括号,以示此为添加之义,这种“画蛇添足”自意味者命题者对“购”之词义的理解并不准确;第二,“购(悬赏缉捕)”总是与金钱等相关联,如“韩取聂*尸于市,悬购之千金”(《战国策·韩策二》)、“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史记·项羽本纪》),若将“购”之状语“大”译作“重金/用重金”,是不是比浮泛抽象的“大力”更为可取?故而,整个语句可译作:“而且用重金悬赏缉捕盗贼。”

将“苦之”译作“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应该说颇为妥帖;但问题在于,如此作译,即意味着“苦之”是一种特殊用法——与“使动”“意动”“为动”并提的“对动”用法,而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却根本不涉“对动”用法!这又让考生如何作译呢?汤正良先生在《湖南卷试题分析》中说:“三个句子主要有‘大购之’‘皆不获’‘苦之’(要译成意动用法)……计分点,各1分。”(《语文学习》年增刊,页)这一说法是否代表了命题者的看法,笔者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苦之”绝不是意动用法,因为考生熟知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对宾语含有“以……为……”或“把……当作……”的意思,翻译时是绝不会也不能加“对”的!故而,为利于考生、便于教学,应将“苦之”视为考生熟悉的“为动”用法,译作“为这件事情而(感到)苦恼”。

8.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四川卷)

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将“所发”译为“打开看到的”,似难称“信”“达”:“发”即“打开”,这“看到”显属“增字解经”;又,作为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之一,考生们都知道“所”字结构应按“(所)动词+的+名词“这一格式来对译;故而,据前文“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之语,将“所发”译作”(所)打开的柜子”,无疑更为妥帖。

将“乃免于祸”译作“才免于祸患”,虽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却不曾注意到,这是一个省略句。主语是“郑渶(一家)”,而非“使者”;如果不补上主语,自会给人造成不必要的费解,更何况译句时须补上省略成分也是中学教学中反复强调的内容之一。

将“人以为至行所感云”译作“人们认为是崇高的品行感应的结果”,亦多有可商榷之处:第一,《现代汉语词典》释“感应”为:“因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感情或动作。”若以此义释之于“人们认为是崇高的品行感应的结果”之“感应”,其语意的不知所云可谓明显!诚然,“感”有“感应”(页)义,句中“感”亦可以“感应”——“神明对人事的反响”(页)释之,但这个“感应”仍是古语词;如此这般的“以古释古”、古今杂糅,显然超出了考生的认知,亦有违翻译原则,自不足取。第二,译文中“认为”是“以”还是“以为”的释义?“是”是“为”的释义还是添加成分?也就是说,对“人以为至行所感云”一语,命题者是按“人以/为至行所感云”理解,还是按“人以为/至行所感云”理解?我们无法知晓;但从便利考生这个角度看,此中的“为……所……”似应看做表被动为好,因为,“感”的对象是“至行”,省略掉的“感”的主体(所“感”者)只能是“神明”——“天地间一切神灵的总称“(页),亦即此语的完整结构应是“人以/(神明)为至行所感云”。故而,此语可译作:“人们认为(这是)(神明/上天)被(郑渶的)崇高德行感动的缘故。”——将“以”解作“认为”、将“感”按常见义“感动”释之,一则不出学生认知,二则也符合文意,无疑更好。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高考翻译题的“参考答案”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凡中学生在翻泽中出现的常见病,诸如视一词为两词、将两词作一词、随意增删词语、随便改动结构、不顾句式特点、不明修辞方式等等,似乎都能在这里找到“样本”。中学生出错,是囿于知识水平,我们的命题专家为何也犯这些本不该犯的错误呢?

新一轮高考又将开始,恳请命题专家们本着对考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多翻辞书、多些商讨,以免上述相类的问题再度发生;果能如此,则善莫大焉!笔者真诚地期待者。

(江苏省常州市威墅理实验中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师精讲高考试题04年高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