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今日正式发布。
发展目标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积极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持续推进淮安科学跨越发展,打造增长极、建设枢纽城、创成文明市、全面达小康,共筑崛起梦。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上,对照江苏版全面小康新标准,着力补短补缺,确保小康建设覆盖所有领域、惠及全市人民,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上,全面提升交通支撑力、城市带动力、产业竞争力、文化引领力,建成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力争创成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基本确立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地位,为打造重要增长极提供坚实支撑。
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9万元,年均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左右,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比年提高40%。
中心城市人口达万,建成区面积达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63%、5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均增长8%和8.5%左右。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达元以上,提前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并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落实主体功能分区
根据《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清河区、清浦区、淮安区和淮阴区总体为重点开发区域,部分乡镇为限制开发区域;金湖县、洪泽县、盱眙县和涟水县总体为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部分乡镇为点状重点开发区域。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基础上,结合淮安空间发展引导要求及开发现状,将清河、清浦、淮阴和淮安四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中的现状开发强度较高的区域确定为市级优化开发区域;其它县区中,点状重点开发区域划为市级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中的重点镇划为市级适度开发区域;其它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参照省定方案。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老城区(含淮安区的淮城镇)和经济开发区开发强度较高的街道。重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空间开发结构,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提高存量空间再开发质量和效率。
重点和适度开发区域。主要包括中心城区的新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强度较低的街道、各县城区以及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点状重点乡镇和限制开发区域中的部分乡镇。重点加快人口、产业集聚,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主要载体。
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包括淮阴区西南和东北部、淮安区东部和南部、涟水县西部和东部、洪泽县南部、盱眙县西部以及金湖县南部区域。控制土地开发强度,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适度控制制造业规模,禁止污染项目进入。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市域西南部和东南部的洪泽湖、二河、三河、高邮湖和白马湖等承载重要生态功能承载区域。禁止工业开发,加快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增强生态产品供给。
确定总体开发格局
纳湖入城构筑淮安都市区
将洪泽县城及洪泽湖、白马湖地区纳入中心城市,构筑淮安都市区,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载体,以此带动市域乃至苏北更大腹地发展。加快淮安市区和洪泽县一体化步伐,按照片区空间重组中心城市功能分工,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市。
整合提升南北两大城镇集聚片区
南部产业城镇集聚片包括盱眙、金湖县城及马坝、旧铺、戴楼、银涂等镇,是融入南京大都市、承接长三角核心区产业转移以及对接长江经济带的重点片区,着力吸引南京及苏南城市投资和产业转移,建成市域南部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空间。北部产业城镇集聚片包括涟水县城、淮安(涟水)空港产业园以及高沟、红窑等镇,是对接“一带一路”及沿海开发战略的重点产业拓展片区,着力发展重化工业延伸和配套产业,加强产业、城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联动发展。推动涟水、盱眙区划调整,建设中心城市副中心。
构筑东融西拓、南联北接联系轴
依托综合运输通道,南向联接长江经济带,北向、东向融入“一带一路”及沿海经济带,西向拓展与淮河中上游地区的联系。南向联系轴,依托宁淮和京沪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以及在建的连淮扬镇铁路和规划建设的宁淮铁路等南向交通干线,重点强化与苏南特别是与南京的联系,呼应长江经济带建设,更好承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苏北发展。北向联系轴,依托淮连高速、盐河航道及在建的连淮扬镇和徐宿淮盐铁路等北向交通干线,加强与徐州、连云港联系,对接“一带一路”、沿海开发及沿东陇海线开发等战略。东向联系轴,依托淮盐高速、苏北灌溉总渠航道、金宝航道以及规划建设的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和已经开工的徐宿淮盐铁路等东向交通干线,加强与盐城及其沿海港口在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合作,打通便捷出海通道。西向联系轴,以淮河为纽带,依托淮河航道、宿扬高速公路以及规划建设的沿淮铁路和高速公路等西向交通通道,加强与淮河中上游地区安徽、河南等省沿线城市的联系,拓展中心城市腹地空间。
打造各具特色的市域副中心
涟水县城
加速融“市”入“海”进程,对接淮安都市区发展引擎,放大公铁水空立体交通和临河靠海的独特优势,加快形成“十字轴带、双心八片”空间结构,打造滨河新城、老城区、高沟镇副中心三大新型城镇化主功能区,建设宜居宜游美丽涟水,打造成为新兴工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苏北平原城乡统筹示范区。着力打造涟水经济开发区、淮安(涟水)空港产业园、淮安(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大新型工业化主板块,以盐河航道为依托形成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带,构筑“一带三核”的产业布局,主要发展电子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
盱眙县城
加速与南京的对接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两轴三心多片”空间结构,构建“一区二园”产业布局,深化山水旅游综合开发,成为江淮平原山水文化旅游休闲名城、南京都市圈北部门户城市、丘陵湖滨地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以盱眙经济开发区、马坝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发展新能源、凹土、磁材、电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宁淮新兴产业科技园建设,促进宁淮深度合作。
金湖县城
推进城区空间优化调整,加快形成东居西工、六区联动空间结构,进一步彰显尧文化、荷文化、水文化特色,推动与南京的融合发展,打造长三角及南京都市圈北部水乡园林城市、苏北水乡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和宁淮同城化先行区。以金湖经济开发新区为核心,依托金宝南线串联城区产业基地、淮安金湖开发新区,推动城区与金北、戴楼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南京金湖产业合作园区,打造长三角北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洪泽城区
积极探索“淮洪一体化”发展路径,建设淮洪快速通道,推进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形成“一心六片”空间结构,强化洪泽城区作为淮安市域副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成为长三角地区湖滨旅游度假区、滨湖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以洪泽经济开发区与盐化新区(洪泽片区)为主要载体,构建一区一园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械、盐化新材料等主导产业。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全文见今日《淮安日报》,全文约7万字。
编辑:叨叨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